■蘭 嵐/魯迅美術學院大連校區(qū)
線上教學并不是才出現(xiàn),它是信息技術高速發(fā)展與現(xiàn)代教育不斷深度融合的產物。突如其來的情況加速了線上教學的發(fā)展,成為了教師乃至教育界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的重要驅動力量。由于線上教學的特殊性,如何將學生牢牢的吸引在屏幕的另一端,并且能保質保量的完成教學任務是教師們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單一的教學模式顯然無法解決這一問題,于是“雨課堂”+“FCM”的混合式線上教學模式進入了教師們的視野,并在期間大展身手。
雨課堂由學堂在線與清華大學在線教育辦公室共同研發(fā),將復雜的信息技術手段融入到PowerPoint和微信,在師生間、在課外預習與課堂教學間建立溝通橋梁。雨課堂不僅覆蓋了課前—課中—課后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最新版雨課堂還上線了在線監(jiān)考功能,其抓拍功能旨在最大程度上確保線上測試的有效性。此外,依靠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和大數(shù)據(jù)背景的雨課堂還為師生提供了完整立體的數(shù)據(jù)支持,個性化報表、自動任務提醒,旨在全方位、多角度地推動線上教學改革。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即FCM(Flipped Classroom Model)最早拉開序幕是在20世紀90年代初,由哈佛大學物理學教授Eric Mazur提出的同伴教學法(Peer Instruction),要求學生課下自學,課上開展“提問—思考—回答”的互動活動。1996年邁阿密大學商學院的Maureen J. Lade和Glenn J. Platt首次提出FCM就是“將原本在課上進行的教學活動放在課下進行”。2007年美國科羅拉多州落基山林地公園高中的化學老師Aaron Sams和Jonathan Bergmann為幫助落課的同學補課而制作的教學視頻廣受學生歡迎,兩位老師以此為契機開始思考應該如何在班級開展此類翻轉式教學。2011年薩爾曼·可汗創(chuàng)立的可汗學院將翻轉課堂推向了世界(美國大學IPSP課程混合式翻轉課堂分析與啟示楊斌教學實踐與教師專業(yè)發(fā)展)。
混合式教學是一種有效融合多種學習內容、學習方式、技術手段和學習環(huán)境的教學模式。它將部分學習活動安排在線上進行,學生自己控制學習的時間、地點、途徑、進度;而另外一部分教學活動則是在教師的監(jiān)督下即真正的教室內進行?;旌鲜浇虒W是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一種教學模式,是因人而異的個性化教學手段。
本文探討的混合式教學是將學生課下自己進行的異步線上學習,與教師直播的同步線上學習混合在一起,也就是用同步的線上教學代替了原來的線下教室內的教學。
首先,傳統(tǒng)的授課方式無法達到差異化教學的效果。藝術院校的學生英語水平參差不齊,多數(shù)英語基礎不是很好,課堂50分鐘滿堂灌的填鴨式教學往往事倍功半、收效甚微。由于課時緊張,教師只能照顧多數(shù)學生的學習需求,無暇顧及成績突出和成績落后的學生。這樣就造成前者感覺課上收獲不多、后者感覺不知所云。于是,課上睡覺、做與英語課無關的事情的現(xiàn)象屢屢發(fā)生。
其次,教學內容局限性大、授課內容無法吸引學生的眼球。目前多數(shù)高校公共英語教材的內容與高中課本的主題相似,只是換篇文章閱讀而已,對學生尤其是成績突出的學生來說缺乏新意,不能有效地喚起學習興趣。盡管互聯(lián)網(wǎng)上有許多適合藝術院校學生們觀看、與他們專業(yè)相關、他們也感興趣想看的英文視頻,但由于教室硬件原因及授課時長所限,往往無法補充有效的拓展資料。
最后,藝術院校學生們的專業(yè)課任務確實較繁重,作業(yè)多時學生們基本無暇復習英語,所以要他們在課后保質保量的完成英語作業(yè)相當有難度。再加上公共課大班型,如果每次都布置批改作業(yè),教師的工作量太大,可行性不大。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筆者利用雨課堂將事先準備好的PPT推送到學生手機端,內容包括下次課中的基礎語言知識、課文原文、背景知識及課中要討論的問題。筆者在每次課的PPT中都適當?shù)牟迦肓藰嬙~法的趣味小視頻?;ヂ?lián)網(wǎng)上這種趣味小視頻,將原本枯燥的理論講解加入了背景知識及橫向拓展,每個視頻長度都在2—3分鐘,十分適合教學使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通過手機端右下角的“不懂”將尚有疑問的地方發(fā)送給筆者,以便課中可以更有效的開展教學活動。
為了保證預習效果,每次的預習課件中筆者都會設置一些測試題。本學期筆者的大英課堂要加強詞根詞綴的學習,所以測試中設置了許多與當次課件中相關的構詞法測試。既有效檢測了學生是否學會,又增加了互動性。實踐證明,學生對于預習課件中的構詞法小視頻及測試很感興趣,甚至課下主動聯(lián)系老師想要更多的相關視頻資源,無形中拉近了師生關系,也喚起了他們的英語學習興趣。
預習課件的最大優(yōu)勢在于可以使原本英語水平參差不齊的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接受能力按自己的節(jié)奏學習基礎知識,成為主動的學習者。在有了基礎知識的幫助下,課中的接受程度會比原先傳統(tǒng)的單一授課模式高效很多。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教師進入事先創(chuàng)建好的班級后,可以直接用手機當做遙控器操作課件,通過推題、彈幕、投稿、點名等功能進行實時互動。而學生則是通過微信接收直播并參與互動。整個流程操作簡單易上手。
首先筆者會根據(jù)預習課件中“不懂”的語言點進行講解,隨后為強化課程內容,筆者在直播課中會設置事先做好的限時測試題推送,并將此部分計入平時成績,以督促學生認真預習課件。雖然是限時小測驗,但“五臟俱全”,從題型的設計到題量的考量,都以不能直接從預習課件中找到答案為出發(fā)點,以此檢驗學生是否認真預習、已掌握了基礎內容。因為雨課堂強大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功能,教師收卷后立即可以看到答卷情況,稍后在線上授課時可以更有針對性地對錯誤率較高的內容進行講解,有的放矢效率高。
復習結束后,筆者帶領學生分析課文結構,講解寫作要點。如果有難的語法項目也會重點關注。在適合的段落中筆者還會發(fā)揮一下藝術生的特長,讓他們就課文中某段的或者場景描寫或者人物描寫進行素描創(chuàng)作,以此檢驗是否讀懂指定段落。學生們對此種課堂活動十分感興趣,也非常積極參加。隨后筆者就預習課件中布置的討論話題開展頭腦風暴。因為在線上教學,不方便以小組為單位,只能筆者隨機點名或者學生志愿回答。在此過程中,其他同學可以通過發(fā)送彈幕、投稿發(fā)表自己的觀點或者進行提問。
課后筆者會給學生找出一個與課文主題相關的拓展視頻,多為中英文字幕,輔助學生理解并掌握相關重點表達。觀看過拓展視頻后,還有一個配套的小測試,以檢驗是否認真學習了拓展視頻,此部分計入平時成績。
基于雨課堂的單元測試在很大程度上將老師從以往的批卷任務中解放出來,節(jié)省的時間轉而用來分析試卷數(shù)據(jù),根據(jù)分析結果調整教學方案,使之更適合班級學生的學情。筆者認為出卷教師對題量與時間的把控,再加上雨課堂新上線的試題亂序、線上監(jiān)考功能可以使測試結果效度性更高。
“雨課堂”+ “FCM”的混合式線上教學充分發(fā)揮了信息技術優(yōu)勢,不僅使教師從重復性的知識傳授中解放出來,實現(xiàn)針對性教學,還能讓學生按照自己的節(jié)奏學習、獲得“量體裁衣”的優(yōu)質學習體驗。又因其豐富的課程資源,還可以最大限度的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實現(xiàn)學習能力和學習成績的穩(wěn)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