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源 楊婷婷 刁鵬博
摘 要:研學旅行是學科課程的有機延伸,指向落實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研學旅行課程亟需填補大單元主題設計的空白。文章從研學課程主題選擇原則、主題設計、課程目標、實施過程與效果評價等方面闡述研學旅行課程開發(fā)的有效途徑,并以天一莊園為研學基地,以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為研學主題,進行研學旅行課程設計與實踐,以期為研學旅行課程開發(fā)提供理論依據(jù)和可操作路徑。
關鍵詞:研學旅行;課程設計;學科核心素養(yǎng);高中地理
教育部于2017年9月頒布的《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明確指出,綜合實踐活動是國家義務教育和普通高中課程方案規(guī)定的必修課程[1],研學旅行是綜合實踐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段玉山等學者提到研學旅行是學科課程的延伸、提升、重組與綜合,對學生養(yǎng)成各學科核心素養(yǎng)有實踐檢驗作用[2]。研學旅行課程中,學生需要運用綜合思維親近自然、感悟社會,研學旅行課程進行單元主題設計能構建知識點之間的聯(lián)結,整合碎片化知識,從關注單一、零散的知識點轉變?yōu)榇髥卧O計,有利于真正實現(xiàn)研學旅行課程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對接[3]。
一、研學旅行課程的流程設計
選擇適宜、明確的主題是課程有效開展的保障,圍繞主題設計可觀察測量、操作性強的預設目標,依據(jù)目標選擇適當?shù)慕虒W內容,并在此基礎上匹配教學基地??深A先選擇幾種基地方案,實地考察比較各基地,如教學基地的現(xiàn)有資源與預設目標相斥不匹配,則重新匹配?;仄ヅ涑晒螅處熢俅螌嵉夭赛c,深度挖掘教學環(huán)境,細化落實教學內容,排查安全隱患,制定規(guī)避風險的安全預案,結合學校教學進度與天氣狀況等,選擇最佳研學路線與時間。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要根據(jù)教學環(huán)境的變化及時調整教學,依據(jù)學生的行為表現(xiàn)及內在需求,基于預設目標,生成適應環(huán)境變化、學生興趣及當前發(fā)展的生成性目標。在研學過程中,為了得到更好的反饋信息,要盡可能增設過程性評價,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在課程結束后,要及時進行課程實施效果評價,遵循全方位、多主體、重實效的評價原則,采取師生雙向評價、參與人員與研學基地雙向評價,獲取全面的課程實施效果信息,及時反饋,為之后的研學課程提供借鑒價值。課程流程設計見圖1。
二、研學旅行課程主題的確定
明確研學旅行主題是保證課程順利開展的前提,運用相關理論基礎,結合地理課程標準理念,融合本土環(huán)境資源,并在考慮學生已有知識經(jīng)驗的基礎上,選擇研學旅行課程主題。
1.主題選擇應遵循的原則
(1)遵循體驗主義思想理念。選擇主題,要遵循自然主義、生活主義、體驗主義思想理念。研學旅行關注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的真實體驗與感悟,倡導回歸自然、貼近生活,基于此,課程主題要著眼于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走向大自然。杜威認為,“教育即生活、生長和經(jīng)驗的改造”[4];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凡是生活的場所都是教育的場所,研學旅行是知行合一的教育活動。因此,課程主題要貼近學生日常生活,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地習得書本之外的知識,拓展認知。研學旅行是在旅行體驗中進行研究性學習的實踐活動,學生的認知、身體與環(huán)境是動態(tài)的統(tǒng)一體[5],學習是體驗的過程,課程主題要關注學生與環(huán)境的交互作用,以學生的體驗為基礎,營造學生個體與環(huán)境之間不斷互動、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在體驗中增強對自然、對生活的熱愛,在感悟中加深理論認知的深度與廣度。
(2)契合高中地理課程標準。 ?基于研學旅行的課程屬性,選擇高中地理研學旅行課程主題必須參照高中地理課程標準。立德樹人是地理課程的核心價值,而核心素養(yǎng)是對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地理核心素養(yǎng)內涵包括人地協(xié)調觀、綜合思維、區(qū)域認知及地理實踐力。圍繞要求,需要構建科學合理的研學旅行課程,選擇實踐性、可操作性強的課程主題,以學生為主體,重視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強化學生對人類與環(huán)境協(xié)調發(fā)展的觀念,形成關注地方、國家和全球地理問題及可持續(xù)發(fā)展問題的意識[6]。參照地理課程標準內容要求,選擇課程主題要從鄉(xiāng)土地理的角度出發(fā),綜合分析鄉(xiāng)土鄉(xiāng)情、縣情、市情。
(3)尊重學習者的經(jīng)驗。“學習經(jīng)驗”是指學習者與使他起反應的環(huán)境中外部條件之間的相互作用[7],泰勒認為,選擇學習經(jīng)驗的基本原則是教師想要引起的反應在學生力所能及的范圍之內。學生在研學旅行課程中,需要不斷地與環(huán)境產(chǎn)生互動;教師在選擇主題前,必須以學生為主體,從學生當前學習水平與興趣、知識儲備、生活經(jīng)驗、心理傾向等出發(fā),通過測驗、問卷、訪談等手段,結合學生檔案記錄,收集獲取有關學生的充足信息,以確定選擇的課程主題所包含的教學內容在學生可承受能力范圍之內。
2.課程主題選擇
研學旅行課程進行單元主題設計能有效整合各碎片化知識點,有機延伸學科課堂知識,學生在研學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感悟、理解知識點之間的聯(lián)結,構建知識體系,并在具體實踐中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凸顯研學旅行指向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價值。課程單元主題節(jié)選見表1。
三、研學旅行課程目標
研學旅行課程的基本目標是通過親近和探究自然,融入和發(fā)現(xiàn)生活,關注和認識自我,體驗和感受集體生活[2],學生形成人地協(xié)調發(fā)展的價值觀念,提高綜合思維認知與實踐內化能力,培養(yǎng)公民意識,具體詳見表2。
四、研學旅行課程效果評價
研學旅行課程結束后,及時進行課程評價有助于檢驗制定的教學計劃的效度,還可以檢驗用以實施教學計劃的特定工具的效能[7],指出課程的有效性,反饋結果,有利于后期改進完善課程設計。
1.評價原則
研學旅行課程是在真實情境中開展的實踐活動課程,課程包含了多種要素,評價課程實施的效果,不能單純依靠測驗獲取結果,還要綜合評價課程主題與內容、學生研學成果等書面匯報,更要注重對研學旅行基地的評價,便于在下一次研學旅行課程中更好地匹配基地。堅持全方位、多主體、重實效的評價原則,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著眼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通過訪談調查、問卷測驗等方式對研學旅行基地、相關工作人員、研學路線、指導教師、學生進行評價。為增強評價結果的全面性與有效性,采用雙向評價的形式,師生雙向評價、研學參與人員與研學基地雙向評價、學生自評與互評相結合[8]。
2.行為表現(xiàn)評價模式
研學旅行課程關注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chuàng)造性,課程評價最終是為了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達到立德樹人的根本目的,因此,要著重評價學生參與研學旅行課程的行為表現(xiàn)。行為表現(xiàn)評價關注學生經(jīng)驗的不斷變化,強調信息反饋與更新利用。結合地理課程標準的要求,為更全面地評價學生學習效果,采用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式。過程性評價下設立收集處理地理信息的能力、觀察記錄地理現(xiàn)象的態(tài)度與能力、探究地理問題的態(tài)度與能力三項維度。終結性評價下設立的維度為成果設計與展示的能力、表達交流的態(tài)度與能力、遷移運用的能力。
五、案例探究
依據(jù)上述課程設計程序,隨機選取20名學習能力等各方面均衡的高二學生進行了以“自然環(huán)境的整體性”為主題的課程實踐。課程案例見表3。
研學旅行課程絕不是學校課堂的“搬家”,在研學旅行課程中,學生應主動探究自然、融入集體生活,在親身體驗過程中形成人地協(xié)調價值觀、培養(yǎng)認知鄉(xiāng)土的綜合思維與責任擔當,最終形成運用知識指導生活實踐的能力。研學旅行課程的單元主題設計注重知識點的聯(lián)結,在實地考察分析各基地的基礎上,融合基地環(huán)境資源,拓展豐富課程內容,有效地避免了學校課堂的“搬家”。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教育部關于印發(fā)《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1710/t20171017_316616.html,2017-09-27.
[2] 段玉山,袁書琪,郭鋒濤,等.研學旅行課程標準(一)——前言、課程性質與定位、課程基本理念、課程目標[J].地理教學,2019(05):4-7.
[3] 崔允郭.如何開展指向核心素養(yǎng)的大單元設計[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9(02):11-15.
[4] 約翰·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王承緒,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5](美)勞倫斯·夏皮羅.具身認知[M].李恒威,董達,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14.
[6] 韋志榕,朱翔.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7] (美)拉爾夫·泰勒.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M].羅康,張閱,譯.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8.
[8] 李 凡, 帥 紅.東洞庭湖區(qū)域研學旅行活動設計[J].地理教育,2020(03):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