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紫璇
【摘 要】文章從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的藝術特點出發(fā),分析聲樂教學中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的互通性,基于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有機結合的現實意義,從演唱技巧定位、立足本土、藝術修養(yǎng)及文化提升、氣息結合、發(fā)聲結合、咬字吐字結合幾個層面,探究聲樂教學中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有機結合的方式。
【關鍵詞】聲樂教學;美聲唱法;民族唱法;有機結合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31-0103-02
被譽為“中西合璧夜鶯”的歌唱家吳碧霞對于民族唱法借鑒美聲唱法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她認為,聲樂教學中現存的問題主要是技術問題,部分學生能夠完成大段西洋音樂的演唱,但是對于民族小調等的演唱表現欠佳。同時,學生在演唱中“平鋪直敘”,沒有了藝術的神韻。因此在聲樂教學中,不能過分強調美聲唱法的優(yōu)勢,需要結合民族唱法,立足于本土,審慎借鑒美聲唱法。
一、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的特點
(一)美聲唱法的特點
美聲唱法的第一個特點為咬字及吐字較為清晰,注重音樂演唱整體的美感。同時,美聲唱法注重利用各共鳴腔器官,并靈活調控音量,使各個共鳴腔在演唱過程中進行分配,共鳴雖多,但具有協(xié)調性、平衡性的美感,這不僅是美聲唱法的特點,也是美聲唱法的藝術來源。此外,美聲唱法通過在延長中加入顫音,豐富情感表達的方式,使歌聲更加靈動。如元音聲波的顫動、音高變動等,但該特點也是美聲唱法學習的難點。
(二)民族唱法的特點
我國民族唱法形式豐富,具有濃厚的地域色彩,如南方地區(qū)演唱風格甜美、輕巧,而北方的演唱猶如四季變化一般風格明顯。隨著民族音樂的發(fā)展,民族唱法也更加多元化。同時,民族唱法講究“字正腔圓”,注重聲母與韻母發(fā)音的正確性,也注重咬字和唱腔的相互配合,既需要唱清楚字,又要圓潤腔調。此外,民族唱法十分注重情感表達,并將情感納入歌唱表達中。
二、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的互通
(一)呼吸的互通
呼吸是美聲唱法及民族唱法發(fā)聲的基礎,民族唱法注重“腔圓”,美聲唱法強調“共鳴”,兩者均需要通過呼吸來調整唱腔發(fā)生。同時。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的呼吸方式有異曲同工之處,即需要調動胸腔、腹腔等共鳴腔器官,進行音色的轉變。
(二)共鳴的互通
在實際的演唱過程中,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整體的共鳴存在較大的區(qū)別。相比于民族唱法,美聲唱法在發(fā)聲時,喉頭部位壓低,聲音特性為明亮、豐滿、圓潤,能夠發(fā)出有強烈共鳴的音質,同時也能夠根據情感的變化進行調整;民族唱法中針對高聲區(qū)與中低聲區(qū)有不同的共鳴方式,高聲區(qū)采用頭腔共鳴方式,中低聲區(qū)采用鼻腔共鳴方式。因此在聲樂教學中,教師需要通過共鳴腔的相互協(xié)作,為學生展示聲音的表現。
(三)聲區(qū)的互通
美聲唱法中高、中、低音的轉化采用真假混合聲區(qū)技巧,該技巧需要經過反復訓練,才能夠保證聲區(qū)轉化時不會特別明顯。民族唱法對于聲區(qū)也有嚴格的要求,在唱高音時,要保證音色的平穩(wěn),音質的靈動;在唱中音時,不能過于急躁;在唱低音時,要保證渾圓有力。在聲區(qū)轉化時,采用真假聲結合的方式,但高、中、低聲區(qū)的層次較為分明。
三、聲樂教學中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有機結合的意義
美聲唱法體系建設相對成熟,能夠表現音樂藝術形式,在我國發(fā)展時間較長,并逐漸得到歌唱界的認可。同時,基于文化融合的背景,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有機結合的教育教學體系也相對完善,形成了獨有的教學曲目及教學方式。聲樂教學中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的有機結合,不僅能夠推動民族音樂朝國際化發(fā)展,還能夠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歌唱技巧,便于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演唱方式。同時,隨著文化融合程度的加深,美聲大眾化發(fā)展趨勢愈加明顯,但在美聲唱法普及與推廣中,由于美聲唱法過于正式、風格單一,難以融入我國多元音樂文化中,其大眾化發(fā)展受到一定的阻礙。在學生的印象中,美聲音樂晦澀難懂,屬于古典音樂范疇,在追求流行的心態(tài)下,學生通常不會主動學習美聲唱法。同時,與通俗流行音樂相比,美聲音樂風格較為單一,表演形式過于正式,與學生多元審美觀念不符,因此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學習興趣較低。此外,美聲聲樂教學形式僵化,過于注重演唱技巧,忽視對學生情感熏陶,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以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為此,教師需要采用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整合的教學模式,使美聲唱法本土化,不僅能夠解決美聲大眾化發(fā)展的問題,還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音樂素養(yǎng)。
四、聲樂教學中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有機結合的方式
(一)明確演唱技巧的地位
沒有靈活而豐富的演唱技巧,就無法以正確的方式表達動人的情感。如果想在舞臺上保持歌唱的純凈和光彩,必須找到對藝術的熱愛。技術只是幫助感覺的工具。情緒,性格和語言在演唱中起著重要作用。技能的掌握和運用應集中于精神和情感內涵。只有技能為作品和角色服務,才能展現技術的魅力。演唱優(yōu)秀作品的前提是弄清技能在表演中的服務地位。在美聲唱法和民族聲樂教學中,都應記住這一點。民族聲樂的演唱技巧已從傳統(tǒng)的中國聲樂教學法,口語和心理教學逐漸發(fā)展成為一種系統(tǒng)的,循序漸進的,科學的語音訓練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注重元音和共鳴腔的使用。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同樣注重演唱技巧的靈活運用,兩者在音樂之美的追求上高度統(tǒng)一,因此,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向學生傳輸這種藝術共通性的理念,才能夠讓學生對兩種唱法產生濃厚興趣。
(二)立足本土
在聲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應該盲目崇拜西方聲樂,而應充分利用西方聲樂科學技術豐富的特點,真正使外國事物服務于中國。為了做到這一點,教師需要研究美聲唱法的優(yōu)點,精心選擇,巧妙運用,尊重科學和自然法則,勇于實踐,形成自己的教學演唱示范風格,以促進民族聲樂的不斷發(fā)展,進一步鞏固民族聲樂的世界地位。同時,盡量選擇兼具中西方音樂風格的聲樂作品,使學生能夠親身體驗到兩種文化融合所產生的藝術效果,繼而主動將兩種唱法進行融合。
(三)重視學生藝術修養(yǎng)及文化的提升
總體技能的掌握取決于對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的系統(tǒng)研究和辛勤實踐。教學的動力不僅來自于對聲音藝術本身的熱愛,還源于對中外文化和藝術、人類音樂文化的熱愛,以及對優(yōu)秀文化文明的熱愛和追求。因此,聲樂教師應加強自身的藝術文化修養(yǎng),塑造高貴的藝術文化,從而延長自己的藝術生活。能否準確理解作品的內涵與教師是否擁有深刻的文化藝術修養(yǎng)是密不可分的。只有達到一定的高度,才能有信仰和追求,才能形成獨特而高貴的藝術品味。此外,還應注重言傳身教,樹立正確的教學及文化觀念,在繼承民族唱法的基礎上將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進行整合。
(四)氣息結合
盡管民族歌唱方法更加注重呼吸的使用,但它主要側重于聲音表現的緊密度,強調發(fā)聲和柔和的聲音。在唱歌的過程中,民族唱法強調嗓子和聲帶的振動。在美聲唱法中,要求歌手的所有嗓音都相互呼應,以展現其獨特的聲音。Bel Canto強調聲音是通過呼吸傳播的,聲音之間存在細微的差異。但是,過分強調發(fā)音會導致學生的發(fā)音不清楚。經過有機的結合,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融合,可以確保不會喪失民族唱法的特性,并從美聲唱法的呼吸技巧中吸取經驗,正確理解和掌握發(fā)音與呼吸之間的關系,從而使聲音更具穿透性,并且聲音音色仍然可以保持飽滿圓潤的狀態(tài),達到最佳演唱狀態(tài)。
(五)發(fā)聲結合
在民族歌唱方法中,聲樂訓練主要是通過語言訓練來進行的。語言訓練的主要重點是歌詞的表現,但視聽效果會略微不足。通過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的有機結合,可以有效彌補這一缺陷。眾所周知,與中國傳統(tǒng)民歌相比,美聲唱法更加輕松自然。通過Bel Canto與傳統(tǒng)民歌的有機結合,可以減少聲音對喉嚨和聲帶的影響,并釋放聲音、口腔、喉嚨和下巴等共鳴器官。
(六)咬字吐字結合
中國的民族歌唱注重正確的發(fā)音和圓調。教師要求學生在演唱過程中準確地發(fā)聲,押韻并收聲。每個詞語都應該準確且清晰地表達出來,其特征是在嘴前形成元音,并使用嘴唇來表達詞語,從而使聲音流入鼻腔。由于聲音音量小和穿透力差,學生的聲音表現有限且不清楚。與Bel Canto結合后,經常使用后齒來咬詞,并張開大齒以使聲音更加連貫,咬發(fā)的位置統(tǒng)一,發(fā)音更加圓潤豐滿,從而改善了我國民族唱法。
(七)拓展資源,合理選擇教學曲目
在教學曲目的選擇上,不應局限于國外歌曲,還應當選擇我國傳統(tǒng)歌曲。學習美聲唱法的重要目標之一并不是學唱一些外國歌劇,而是學習美聲唱法并用于中國傳統(tǒng)歌曲的演唱中。美聲專業(yè)的學生不愿演唱中國歌曲的原因在于,其認為漢字并不比意大利語更適合美聲唱法。美聲的確起源于意大利,意大利語曾經是世界上使用者最多的音樂語言。意大利語的語音結構很簡單,它由五個元音和輔音組成,大多數單詞以元音結尾。漢字的發(fā)音不僅包括聲母、韻母,同一個漢字不同的音調也會有不同的含義。因此,用漢語唱歌比用意大利語要復雜得多。要想用美聲唱法演唱好中文歌曲,必須實現美聲唱法和漢字的完美結合,美聲唱法的美學原則是將聲音的共鳴形象和藝術性放在首位,注意發(fā)音的連貫性和美感,用美聲唱法唱好中國歌曲就需要準確地押韻,保證字正腔圓。
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既存在差別,又具有互通性,因此,聲樂教師需要充分了解美聲唱法的優(yōu)勢,立足本土,將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進行有機結合。同時,需要強調演唱技術的服務性地位,使學生能夠回歸藝術本質看待美聲唱法及民族唱法。此外,需要在氣息、發(fā)聲及咬字吐字上實現民族與美聲唱法的結合,提高學生的演唱技巧。
參考文獻:
[1]邢立珂.聲樂教學中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的相互借鑒與融合[J].陜西教育(高教),2020,(01):75+77.
[2]劉遠.民族聲樂教學對美聲唱法的借鑒與融合[J].戲劇之家,2019,(34):200.
[3]王燕麗.芻議聲樂教學中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的融合[J].北方音樂,2019,39(11):187-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