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晨
〔關(guān)鍵詞〕家庭教育;生活教育;成就感;價值感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20)30-0072-03
這兩年,學校的心理輔導室里出現(xiàn)了越來越多有抑郁癥狀的學生,其中有成績好的學生,也有成績不理想的學生。心理輔導室也接待了很多因孩子沉迷網(wǎng)絡前來求助的家長,大部分都是成績不理想的孩子的家長。我們的物質(zhì)生活越來越好了,為什么出現(xiàn)心理問題的孩子卻越來越多了呢?這讓很多家長困惑不已,有部分家長覺得自己在教育孩子上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卻沒有達到想要的目標。我們的家庭教育究竟出了什么問題?
對一個個案進行梳理總結(jié),我發(fā)現(xiàn)家庭教育的功利化可能是導致問題產(chǎn)生的根本原因。單一的價值觀導向和單調(diào)的生活方式,使無法從學業(yè)中體驗到成就感的孩子逃避退縮,部分成績好的孩子被焦慮情緒困擾。在浮躁的社會氛圍中,家長把想要超越本階層的焦慮傳遞給孩子,用說教替代感性地表達愛,用大量的學習任務填滿孩子的生活,從而造成了孩子一系列的問題。當我們把孩子變成一部學習機器,孩子就很難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情緒調(diào)節(jié)能力也變差了很多。
日本版《人生七年》用28年追蹤13個普通家庭的孩子,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孩子終將平凡。在我國能考上名校的也只是少數(shù)孩子,大部分孩子最終都是平凡的普通人。我們需要讓孩子即便長大后成為平凡的普通人,也能有著自己的幸福。如果我們的孩子工作忙碌到不能照顧好自己,身體頻頻出狀況;或者事業(yè)有成,但人前風光,背后焦慮;抑或在平凡的生活中怨聲載道,甚至天天宅在家里沉迷網(wǎng)絡,逃避面對社會……那時我們該多心痛??!如果我們的孩子長大離開父母后,能井井有條地打理好自己的生活,與家人關(guān)系融洽,無論從事何種職業(yè),都能積極認真地完成工作,與同事相處愉快,閑暇時有健康的愛好讓自己快樂……這樣的家庭教育就是成功的。
想要培養(yǎng)出身心健康的孩子,作為家長,我們該怎么做呢?我們可以通過讓孩子與生活緊密連接,為他們建構(gòu)豐富、立體化的成長環(huán)境,從而培養(yǎng)孩子健全的人格。
首先,家長不要過分強調(diào)成績的意義,從生活的方方面面,讓孩子都能夠體驗到成就感與價值感。
現(xiàn)在的孩子功課繁重,初中生每天的生活基本上就是上課、寫作業(yè),很多與學習無關(guān)的興趣班到了初中都停了,大多數(shù)孩子周末經(jīng)常是在補習班或在與學業(yè)有關(guān)的培訓班里消耗時間,然后再寫寫學校的作業(yè)、玩玩手機,時間就過完了,家務基本上都讓家長代勞。被包辦的生活,讓孩子習慣了在家庭中以自我為中心,不喜歡參與勞動,也感受不到勞動者的辛勤付出。做家務對他們來說是辛苦又無聊的事情。這帶來的隱患會在孩子長大獨立生活后逐漸顯露出來:未來的他們要么打理不好自己的生活,要么在做家務時充滿抱怨與無奈。
我的媽媽喜歡手洗衣服,在沒那么忙碌辛苦的時候她都不會用洗衣機洗衣服,她說很享受洗衣服時手和水接觸的感覺,看到洗干凈的一盆衣服也超有成就感。媽媽是多子女家庭中的大姐,小時候承擔了很多家務,她說小時候最快樂的事情就是抱著一盆臟衣服去河邊洗,和小伙伴們有說有笑地就完成了任務。工作以后,洗衣服是媽媽緩解壓力的渠道;退休后,洗衣服又幫她打發(fā)了一點閑暇時光。通過做家務照顧家人,我的媽媽重新找到了自我價值感,抵消了退休后的失落感。而我們的孩子閑下來會做什么呢?玩手機!其他事情對他們都沒什么吸引力。收拾干凈自己的房間,幫家人做事情,不會帶給他們成就感,所以想要他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獲得快樂,很有難度。
大多數(shù)家長可能會覺得和上學前的孩子在一起比較快樂,為什么呢?因為不用談學習,不用輔導作業(yè)。我們回憶一下孩子小的時候我們的相處是怎樣的:孩子學會了一點點新本領,我們大肆表揚;孩子給我們講出一點點新東西,我們驚奇地關(guān)注并肯定……而上學后呢?我們的標準立刻提高了,對孩子提出各種要求,批評、否定的時候變多了,和學習無關(guān)的事情也經(jīng)常被我們忽略。家長從成人視角要求孩子優(yōu)秀、要高效,卻忘了孩子的成長發(fā)展規(guī)律。我們把孩子變成追求單一價值的機器,當機器無法做好時,各種負面行為就會出現(xiàn)。所以家長要從生活的方方面面,讓孩子都能夠體驗到價值感與成就感。家長不僅要看到孩子除了學習以外的方面,及時給予肯定,還要創(chuàng)設情境讓孩子去體驗成功,培養(yǎng)自信心。成功的經(jīng)驗是可以遷移的,就算孩子目前成績不理想,但孩子能夠體驗到對自己生活的控制感,去關(guān)注自己可以做什么、能做到什么,并被父母看到、肯定,孩子就能把成功經(jīng)驗遷移到其他方面,從而讓自己變得更好。
成績重要嗎?當然重要。我們必須通過中考、高考這樣選拔性的考試才能得到更好的教育資源。但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的導向不應該是單純的分數(shù),而應該是分數(shù)背后隱藏的東西,例如努力、自控、學習狀態(tài)等。我們要重視孩子努力去做的狀態(tài),輕視暫時做不到的結(jié)果。孩子知道什么是好的,想要追求,做不到也不責怪自己,保持陽光積極的心態(tài)繼續(xù)努力,這樣的孩子不會因為自我否定或想要逃避現(xiàn)實而躲入虛擬世界中。我們要讓孩子對生活有一種掌控感,讓孩子覺得自己是一個有能力的人。作為家長,我們千萬不要企圖主宰孩子的生活,我們要做的是幫助孩子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人,我們的愛、肯定、鼓勵是孩子成長最好的養(yǎng)料,會讓孩子覺得他是一個值得愛的人,這樣他也會好好愛自己。
我們還要注意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愛。曾經(jīng)有一個孩子,不斷向朋友表達他不應該活在這個世上的觀點,很懊悔沒有在曾經(jīng)的車禍中死去。梳理他的成長經(jīng)歷,我看到他對自己的生活沒有控制感。四年級后母親突然開始非常重視他的學習,提出了各種嚴格要求,孩子必須按照母親的意思行事,做不到會經(jīng)常被母親批評、否定。孩子無力反抗,只能希望用死去結(jié)束這種沒有價值感的生活。問他愛父母嗎?他說沒感覺。我問他覺得父母愛他嗎?他也說沒感覺。所以,父母不要覺得孩子理所當然地能夠理解你的苦心和包含在苦心里的種種犧牲、付出與愛。孩子需要的是直觀的、感性的表達,讓孩子覺得你愛他比知道你愛他重要很多。我還遇到過很多自殘的孩子,一刀一刀割得自己身上都是傷口,因為沒價值、沒意義、不被看到,所以傷害自己。其實生活有那么多方面,為什么不能讓我們的孩子找到一點價值感呢?不要最后把孩子逼進虛擬世界里去體驗成就感。
其次,家長要重視孩子的愛好,尊重孩子的個性特點,發(fā)展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
孩子的愛好和人際交往,其實都是他們獲得快樂的手段。閑暇時,愛好能幫助他們豐盈生活;情緒低落時,愛好能幫助他們調(diào)節(jié)情緒。有些家長在選擇興趣班時喜歡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報名,不懂得尊重孩子的個性特點和興趣,在孩子不愿意的時候不加分析地選擇做“幫助孩子堅持下去的人”。例如,有些家長覺得學舞蹈能夠培養(yǎng)女孩子的氣質(zhì),無論孩子是否享受舞臺,都強迫孩子去學習。我看到一個低齡的小主播的興趣班里,報名的一大半學生是話都說不清楚的孩子。家長覺得要補短沒錯,可是在這樣的興趣班里,孩子很難體驗到自信。家長其實可以選擇其他方式來補短,讓興趣班真正能體現(xiàn)孩子的興趣。孩子樂在其中,就比較容易樹立自信。家長要幫助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把他培養(yǎng)成“另外的人”。尊重孩子的個性特點,允許孩子選擇自己所愛,讓孩子擁有給自己帶來積極情緒、豐富生活的愛好。
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時,如果能從同伴那里獲得支持,孩子出現(xiàn)問題的概率就變小了很多,因而人際交往是他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塊。孩子能否與同伴良好地交往,某種程度上體現(xiàn)了他的心理健康水平。有些家長不重視孩子的同伴交往技能,認為這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有些家長非常重視孩子的人際關(guān)系,但是很功利化,要求孩子只能和成績好的孩子玩,不能和有壞毛病的孩子玩;還有些家長過分強調(diào)競爭,把同伴都變成了孩子的競爭對手。這樣的做法都會增加孩子人際交往的困難。
一些年齡較小的孩子,在大人的悉心陪伴下長大,只會和大人交往,無法和同齡人玩到一塊。進入學校后,他們可能會在交朋友方面產(chǎn)生一些困擾。有些孩子則因為性格內(nèi)向不擅長與人打交道。這個時候如果家長能夠創(chuàng)設一些交往機會,增進孩子和他人的交往,觀察孩子并給予一些有效支持,幫助孩子提升人際交往技能,孩子以后就比較容易從身邊找到有力的人際支持。特別是進入青春期以后,孩子很多話都不愿意和家長說,有朋友能作為情緒宣泄的出口,對于孩子的健康成長很有幫助。
最后,家長要強化孩子的生活體驗,讓孩子看到人生的無限可能性,從利己主義轉(zhuǎn)向利他主義。
這個世界是什么樣子的,生活是怎樣的,如果孩子的經(jīng)驗都來自書本和網(wǎng)絡,沒有真實的生活體驗,孩子就很難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中茁壯成長。為了讓自己優(yōu)秀而優(yōu)秀的人生總顯得有些空洞,而如果能把個人的興趣、特長與社會需求相結(jié)合,在成就自己的同時也服務了社會,這樣的人生就更為豐盈。
有位爸爸閑暇時喜歡帶著孩子到處轉(zhuǎn)悠,觀察各種人的生活。有一次大熱天,孩子和爸爸站在工地旁看工人捆扎鋼筋。酷暑中工人的汗水打動了孩子,孩子就想,能不能發(fā)明一個捆鋼筋的機器人來做這個辛苦的活呢?后來孩子的專業(yè)是計算機方向,他和小伙伴一起研究了這個項目。在整個研發(fā)過程中他是快樂的,最后的產(chǎn)出也讓他感受到了自己的價值。我還看到過一篇報道,講的是香港的一個青年在貴州旅游的時候,既被當?shù)氐拿谰罢鸷常脖划數(shù)氐呢毟F震撼。他所學的專業(yè)知識讓他敏銳地捕捉到當?shù)靥貏e適合種植業(yè),于是在那里開辟了一個種植基地,不僅促進了當?shù)厝说木蜆I(yè),還成就了自己的人生。當孩子思考的是“我能為他人做些什么、為這個世界變得更好做些什么”時,就容易獲得價值感。
也不一定是非要有所成就才行,喜歡整理的孩子長大后成了一個收納師,享受幫顧客整理后的干凈房間帶來的成就感;通過各種連線搭橋把垃圾山一樣的共享單車送給貧困地區(qū)的人;成為一名鄉(xiāng)村教師,陶醉于孩子們的笑臉……社會的正常運轉(zhuǎn)離不開每一個平凡的人,而每一個平凡的人認真過著自己的生活的樣子都是最美的。2020年春節(jié)期間,疫情暴發(fā),一度造成了哄搶物資的恐慌。超市的理貨員拼命工作去擺滿貨架;肉類分割“刀手”不停地在砍切,累到吃飯時筷子都拿不穩(wěn);生鮮采購經(jīng)理四處奔波尋找貨源以保證供應……最平凡的人為穩(wěn)定人心作出了自己的貢獻。我們要帶著孩子看到這些、肯定這些,讓孩子感受到生活可以有無限可能,讓孩子長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從服務他人、服務社會中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無論未來從事什么職業(yè)、無論收入高低,只要能把生活過得充實快樂就好。這才是我們的家庭教育應該追求的。
讓孩子與生活鏈接吧,不要讓他們長成“空心人”,要讓生活的土壤去滋養(yǎng)孩子的人生!
(作者單位:廣東省東莞中學初中部,東莞,523000)
編輯/于 洪 終校/劉永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