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祥升
摘 ? 要: 全球化與轉型期,我國高校學生工作面臨新挑戰(zhàn)。社會各界圍繞人才培養(yǎng)和學生工作管理隊伍建設問題,開展了廣泛討論。本文對當前國際高校學生事務管理工作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國家的理念和模式、工作內容、人員構成、教育載體等方面,進行對比剖析,審視世界范圍內不同地區(qū)典型國家高校學生事務管理工作的經(jīng)驗和路徑,提供模式參考。
關鍵詞: 國際化 ? 高等教育 ? 學生事務 ? 學生工作隊伍
一、國外高校學生事務工作對比分析
(一)美國:制度多元、規(guī)范
一,從理念和模式上看,美國高校的學生事務工作并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制度。美國憲法明確規(guī)定,各州議會和政府具有教育行政管理權,因此,各州和各地區(qū)能夠根據(jù)自身發(fā)展的實際情況,制訂并發(fā)展出最適合本地區(qū)各學校的管理模式。這樣做一方面能夠有效避免單一模式的不足,提高學生事務管理的效率,另一方面契合各高校的具體管理模式,但都服務于自由教育的理念。各高校都注重學生自主管理,支持建立學生自我管理組織,具有一定的自主權。
二,從工作內容上看,由于美國高校規(guī)模差別很大,數(shù)量繁多,因此各高校的學生事務工作的范疇不盡一致。在大多數(shù)高校,對于學生事務工作的要求基本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出于向學校負責的職責,包括參與對學校的管理、對學校做出的決定承擔責任等;二是出于向學生負責的職責,包括幫助學生成功適應大學生活、塑造和引導價值觀的形成,教育學生正確處理人際關系等,為大學生人格塑造期的社會交往提供較大幫助。
三,從人員構成上看,美國各州的高校都設立高等教育行政專業(yè),目的在于培養(yǎng)高校學生事務領域的專業(yè)高級人才,高校還為他們設置了很多具有實踐意義的應用型和可操作性的培訓課程,不斷改進和修訂學生管理方面的文件和方法等,提高學生事務工作人員的管理水平。因此,美國高校學生事務工作實效與他們擁有的專業(yè)化和專家化的學生事務工作隊伍是密不可分的。給我們的啟發(fā):學生工作不能僅限于事務性管理,還需要隨著學生成長和自身職業(yè)發(fā)展需要進行持續(xù)的學習與深造。
(二)英國:重視導師作用發(fā)揮
一,從理念和模式上看,英國高校的學生事務工作以“方向性指引”取代“細節(jié)性指導”。高校和導師的職責在于發(fā)掘學生潛力,引導學生尋找發(fā)展方向,而具體的執(zhí)行計劃則由學生自主解決和完成。學生事務管理以充分的學生自治為基礎,強調學生自主意識、自我管理能力、自我服務功能,其中,學生社團組織發(fā)育成熟體現(xiàn)了英國獨有的學生事務工作特征。
二,從工作內容上看,英國導師制強調針對不同學生精準性地開展具有個性化和針對性意見的指導。從起源上看,英國的導師制起源于傳統(tǒng)名校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其核心是言傳身教和個別輔導,在與學生溝通探討交流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思考并發(fā)掘潛能。導師提供的更多的是學術指導,一般不會主動提供生活上的照顧。通常來說只有學生在這方面主動向導師求助時,導師才會考慮介入。
三,從人員構成上看,英國高校把擔任學生導師作為教師的基本要求,并看成本職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基于此,導師的義務和職責在其與高校簽訂勞動協(xié)議起就確定并落實。在英國高校和教師們看來,只要從事高校教師這一職業(yè),教師就應該承擔起指導本科生的義務,同時,教員、研究員都有義務和資格做導師。
(三)韓國:形式趨于開放靈活
一,從工作內容來看,韓國高校的學生事務工作注重社會化和國際化,重在引導學生與社會發(fā)展接軌。韓國高校學生事務工作內容可劃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工作是培養(yǎng)學生團結協(xié)作與團體身份認同感;第二部分工作是學業(yè)指導工作;第三部分工作是學籍學分管理運營體系,除去登記、變更學籍信息等基本活動外;第四部分工作是在校生和畢業(yè)生的就業(yè)指導工作,不僅面向各個年級提供職業(yè)發(fā)展培訓工作及職業(yè)準備指導,還為畢業(yè)生提供就業(yè)幫助等。
二,從教育載體來看,韓國高校的學生事務工作趨于開放化和靈活化,特別注重引導有益的社會資源和社會團體走進校園。包括校園文化節(jié)、學校周年慶典、定期校際挑戰(zhàn),吸引社會上有名的演藝界人士和學術界、政治界等人士參與。通過舉辦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促進學生事務工作的開展,并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和積極性,實現(xiàn)多元化的高校學生事務工作新模式。
三,從人員構成來看,韓國高校學生事務工作參與主體隊伍以專業(yè)化和學術化的隊伍為主,學校全員參與學生事務工作,實現(xiàn)了“專職為主、兼職為輔,專兼結合,相互補充”,吸引了包括學校各個部門和學校所在區(qū)域社區(qū)相關人士的廣泛參與。真正做到了“全員參與”和“全過程參與”,擺脫了學生事務工作由學校和院系的團委、學生處、學生會等專門的學生事務工作人員和機構主管負責,教育教學人員和學校所在社區(qū)人員不關心、不參與的局面。
(四)日本:內容注重道德教化
一,從學生管理部門上看,日本的學生事務管理由國家和學校兩個層面構成,日本成立并整合了日本幾個特殊法人的具有獨立行政法人地位的學生支援機構獨立管理全國的學生事務和支援工作;而學校則會專門設立校內的學生事務局用于管理和協(xié)調在校學生事務和支援工作。
二,從工作內容上看,日本的學生事務工作邊界清晰并且非常重視道德教育。日本高校的住宿率較低,一般來說學校提供的宿舍數(shù)量極其有限,大部分學生需要在校園之外租房以解決住宿問題。因此,對于從事學生事務工作的人員而言,工作內容被限制在學校以內,不需要延伸到社區(qū),工作邊界相對清晰,職責相對明確。日本還非常重視道德教育,由專門的老師負責教學,各個院系會自行針對本院系學生和全校學生開設“共同科目”或者“公開科目”,講授德育方面的內容。
三,從人員構成來看,日本的學生事務工作人員一般分為事務型和技術型兩種。前者主要負責教育支援、學生支援、推進教學國際化、推進政產(chǎn)學研合作方面的職責,后者則主要負責設施維護、設施保養(yǎng)、設施檢修等方面的職責。日本高校學生事務管理工作相對專業(yè)化程度較高,從業(yè)人員專心于學生事務管理工作一般不承擔其他工作。當然與我國高校學生事務管理工作不同的是,高校專業(yè)教師、學生群體作為學生事務的主要涉及人員,擁有學生事務管理的參與權和決定權,參與到一些涉及自身利益或者權利方面的事務時,需要征求他們的意見,并取得他們的認可。
二、對我國學生事務工作的啟示
(一)樹立“服務帶動發(fā)展”的高校學生事務管理理念
對高等教育而言,“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服務”是開展學生事務工作的出發(fā)點。應以學生為中心,關心、服務學生發(fā)展,切實體現(xiàn)學生的根本地位,維護學生的根本利益,促進學生身心發(fā)展,增強人際關系協(xié)調能力,增加學生對學校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只有樹立“服務帶動發(fā)展”的工作理念,以學生的學業(yè)職業(yè)、生活心理需求為導向,才能有效帶動模式的轉型升級和發(fā)展。
(二)建立垂直管理為主的高校學生事務管理體制
我國高校內條塊式的管理架構,不利于命令的傳達和政策的執(zhí)行。目前國內學生管理制度對于班主任、輔導員的依賴程度很高,學生事務管理重心不一,內涵不清,信息流通不暢,科層化程度過高。各高??筛鶕?jù)自身特點,在仍然保持兩級管理架構的基礎上,將條塊式管理變?yōu)榇怪笔焦芾?,促進管理體制效率的提高,實現(xiàn)扁平化管理,真正全面促進和滿足學生成長成才需求。
(三)增強學生在高校學生事務工作中的影響力
目前,我國高校各部門的黨政領導,組成校一級學生工作委員會。一定程度上,其所作決策和建議基于單方面的立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吸收學生參與學生事務工作,有利于實現(xiàn)該工作的全面性和理性化,更好地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體性,同時有利于學生事務管理工作的開展實效,使學生的多元需求得到更直接的反映,提高學生參與高校管理積極性的同時有助于措施實施時能夠被廣泛接受。
(四)提高學生事務管理的專業(yè)化水平
目前,我們可在以下方面持續(xù)提升學生事務管理的專業(yè)化水平:第一,設定學生事務管理崗位的進入標準,從事此項職業(yè)必須達到相關專業(yè)的一定學歷層次,把培養(yǎng)學生事務管理人才,學生事務管理者的方式方法向專業(yè)化、專家化和精準化轉變。第二,提供在職培訓,提升管理人員的理論和實踐水平,譬如在大學生心理健康、學生學涯、職涯規(guī)劃等方面提升學生事務管理人員的管理水平。第三,職業(yè)標準的制定需更加細致和精準,在保證職業(yè)標準的穩(wěn)定性和可操作性的同時可具有前瞻性,比如工作人員倫理準則、工作手冊等。第四,學生事務管理者在提升自身事務管理專業(yè)化水平的同時,秉持“立德樹人”的育人理念,注意學生價值觀的引導。中國高校學生事務工作的價值理念核心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注重培養(yǎng)學生平等、團結意識和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
(五)加強社會各界對學生事務管理的支持
我國校園之外社會各界對于學生事務管理的支持力度需要持續(xù)加大。為了達到這樣的效果,高校需要加強與社會各界的互動溝通,尤其通過加強與學校周邊區(qū)域相關人士的聯(lián)系,增加學生事務管理的社會參與度,當前我國各高校與高校附近社區(qū)、街道的聯(lián)系程度不緊密,學生社區(qū)服務意識不強。唯有吸收社會各界的意見才能促進學生事務管理工作決策更加合理化。
(六)提高學生事務管理者的國際交流能力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雙一流”建設進程,高校國際化交流與合作將會越發(fā)頻繁,要求高校學生事務管理者具備國際化視野,并且提高國際交流能力。國際化辦學是我國高校建設的短板,國際事務處理是學生事務管理者的缺陷,各高校應該在學生事務管理工作過程中建立國際化的工作隊伍,提升整體管理水平的同時促進本土管理隊伍水平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劉云,謝少華.全人教育理論對高校學生工作管理模式建構的啟示[J].山東社會科學,2015(12).
[2]應中正,賀利華,宋健,劉夢然.我國高校學生工作的中國特色[J].思想教育研究,2017(12).
[3]游敏惠.美國高校學生事務管理隊伍的發(fā)展及啟示[J].比較教育研究,2006(12).
[4]張雷生.關于韓國高校學生事務工作的研究[J].湖北社會科學,2013(7).
[5]左殿升,方雷,王新波.“雙一流”建設背景下高校學生事務工作的英國啟示[J].江蘇高教,20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