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品超
摘? 要: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注重搭建學生與文本之間對話的橋梁,以此實現(xiàn)學生對文本感知、理解和運用能力的提高,這是多元化與創(chuàng)新性的自主閱讀的體現(xiàn),更是增強學生對語文閱讀理解興趣、提高學生閱讀效率和水平的關(guān)鍵途徑?;诖耍疚膶牧⒆惚尘百Y料,挖掘文本內(nèi)涵;立足文本細節(jié),感受語言魅力;立足文本對比,加深對話層次等方面出發(fā),對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與文本有效對話展開探究,以制定有效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培養(yǎng)方案,豐富初中生的文化素養(yǎng)。
關(guān)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文本;有效對話
文本中蘊含著豐富的意義,而情感的源頭恰恰也在文本之中,所以教師應引導學生去感受文本表達技巧的藝術(shù)感染力。但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仍存在閱讀去與模式化、教學內(nèi)容單一穩(wěn)定、閱讀過程缺乏有層次和多樣化的感悟等問題,這就造成學生閱讀能力提高的受限。因此,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注重搭建學生與文本之間對話的橋梁,開掘?qū)W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深度,拓展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廣度,從而實現(xiàn)與文本的有效對話,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效率,深化語文閱讀教學。
一、立足背景資料,挖掘文本內(nèi)涵
學習文本的目的是讓學生能夠自己解讀文本,許多學生在閱讀時缺乏與文本對話的意識,這往往與教師的教學方式有關(guān)。因此,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要想讓學生心靈與文本情感相通,教師就要引導學生立足背景資料,嘗試以對話者的身份進入文本,從而開啟對話的源頭,挖掘文本的內(nèi)涵,探究更多富有深度的資料。
例如,在《背影》這一文本的學習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就這一問題展開探究性思考:“《背影》所寫內(nèi)容發(fā)生在1917年,作者推遲了8年才寫了這篇文章,這是為什么?”而究其背景就可得知,其實朱自清從小到大與父親一直有矛盾,父子失和。對他來說也是一種折磨。在1925年,他收到了父親寄來的家信,其中“我身體平安,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钡恼Z言使作者回憶起八年前與父親離別的情景,同時觸發(fā)了對父親的愧悔之情。故事發(fā)生在北洋軍閥的統(tǒng)治時期,當時作者家中的光景一日不如一日,他的祖母亡故了,父親也失業(yè)了,面對打擊作者父親顛沛流離、貧病交迫,但是在這種情況下他還毅然而然送作者出外上學,體現(xiàn)了父親對作者深沉的愛。這樣,讓學生與文本背景資料進行對話的方式解讀簡單、明了,但卻帶領(lǐng)學生讀出了新的見解,使其充分挖掘出文本內(nèi)涵,精神觸角變得逐漸敏感,思想意識也變得逐漸深刻。所以,初中語文教師可以利用引導學生挖掘背景資料的方法來激活學生的思維,讓他們體驗與感知深層次文本內(nèi)涵,從而賦予語文閱讀教學更實在的意義。
二、立足文本細節(jié),感受語言魅力
引導學生立足文本細節(jié)旨在培養(yǎng)他們解讀作品的能力,而只有行走在文本中,沉浸在詩意般的文字里,才能更真切地傾聽文字的聲音,感受語言的魅力。因此,初中語文教師在引導學生解析文本的過程中,應強調(diào)把握文本細節(jié)的重要性,引導學生把目光放細,在情境中理解和感悟,從而給予學生獨特的閱讀體驗。
例如,在《濟南的冬天》這一課的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應讓學生感受文字之美,更要揣摩作者這樣安排的意圖是什么。在課程開始時,應先讓學生回顧之前學過的關(guān)于“冬日之景”的文章,并讓他們用簡單的詞語概括自己對冬的印象,而大部分學生用了“寒風刺骨”“雪花飛揚”等詞匯來形容。接著,教師可以說:“北方的冬天給人的印象是蕭殺的,但其實冬天也有雪后的美景、無限的生機和令人向往的溫暖。”之后,就能自然而然地引出這一課的新知,帶領(lǐng)學生深入教材,捕捉文本的細節(jié),深入體會作者筆下濟南冬天的美景,如:“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啊”的整段描寫,可以讓同學們挖掘這一段的中心字眼——“妙”,讓他們討論并歸納出:“妙在雪光、雪色”、“妙在雪態(tài)”,本段中作者按照空間順序,依次描繪了“山上”“山尖”“山坡”“山腰”的雪景,有層次地寫出了秀美的山景,由此也使學生對冬天有了特別的印象。這樣,教師開展讓學生與文本細節(jié)進行對話的教學方式,有助于學生從多角度對文本進行分析和判斷,并能夠逐漸對問題進行深度剖析和概括,從而使他們得到有效的思維訓練。
三、立足文本對比,加深對話層次
教師在引導學生與文本溝通時,也要促使他們積極地思考,要尊重學生的獨特閱讀體驗,不斷引導他們通過比較、歸納、揣摩、體會等,在對比中從多維度對文本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解讀與思考,以此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引導他們提出新問題或闡述新觀點,加深他們與文本對話的層次,使他們最終獲得個性化與多元化的認識。
例如,以教材中《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長與〈山海經(jīng)〉》《藤野先生》這三篇文章為例,語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對比閱讀來培養(yǎng)學生語文核心能力,將教學重心放在引導學生通過跨文本比較來解讀魯迅上,以此將文本解讀推向深入。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從主題、寫法、原因等之間的聯(lián)系來進行分析:“三篇文章中的幾個主要人物,三篇文章中的主要事件,將這些文章串連起來后,對文章主題或是作者有哪些新的認識?”這樣,教師利用與多個本文的深層次對話,不僅能幫助學生連起魯迅先生的成長軌跡,還能讓他們更加深入地了解魯迅及其作品,促進思維的進一步發(fā)展。由此可見,教師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方法才更有可能讓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被激發(fā)出來。
綜上所述,與文本的有效對話是語文閱讀活動的靈魂,高質(zhì)量的閱讀教學形式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繼而促進其理解能力、閱讀水平等能力的提升。因此,初中語文教師應重視引導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引導學生在個性化的閱讀行為中積極發(fā)揮主動性,從而使他們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最終達到提升學生閱讀素養(yǎng)的教學目的。
參考文獻
[1]? 郭定華,周紫艷.閱讀教學中與文本“深度對話”的實踐策略——以《老王》教學為例[J].教育科學論壇,2019(22):20-22.
[2]? 劉冬云.理解走向深刻,閱讀更具張力——關(guān)于引導學生與文本進行有效對話的幾點思考[J].小學教學參考,2018(36):6-7.
[3]? 王愛久.讓對話綻放智慧之花——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有效對話的探討[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3(6):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