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玲
摘 要:高師聲樂教材建設事關高師音樂教育的質量,本文首先對高師聲樂教材的現(xiàn)狀進行了描述,接著指出存在的問題,認為當前高師聲樂教材存在著形式單調、教材內容陳舊、教材布局不均衡等問題。最終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認為高師聲樂教材建設中要適當增加演唱提示、教材中要適當增加聲樂基礎理論內容、教材中適當增加民族地域文化內容。
關鍵詞:高師;聲樂教材;教學
近年來,隨著聲樂教材的不斷改革,國內出現(xiàn)了一些優(yōu)秀的聲樂教材,極大地提升了高師聲樂教學的質量,但是當然在教材建設方面仍然問題很多,嚴重影響了國內聲樂教育的發(fā)展。
一、高師聲樂教材教學應用的現(xiàn)狀
自教育部頒發(fā)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yè)必修課程教學指導綱要》之后,國內許多高校加大了對音樂教育課程的完善力度,加強了培養(yǎng)目標的師范指向性和專業(yè)科學性要求,對教材編排設置以及課程內容都進行了改進,總體看國內高師音樂教育水平得到了顯著的提升。
當前國內許多省份的高師聲樂專業(yè)的教材仍然使用舊套教材,教材內容設置有所不同,這是和教學形式相關聯(lián)的。聲樂課程可以分為集體課和小課形式,而且不同的高校有著不同的使用方法和目的,不同的出版社的目標設置也有所不同,因此在教學當中,教材并不是很統(tǒng)一。這樣的好處是可以體現(xiàn)聲樂教學方法的特殊性和靈活性,劣勢是不利于整體改革的推進。比如有的地區(qū)聲樂教材以曲譜為主,有的地區(qū)聲樂教材則加入了許多理論講解。
教材是教育課程的核心骨干,如果教材缺乏統(tǒng)一的指向性和專業(yè)科學性,那么會對高師音樂教育活動的開展帶來阻礙。
二、高師聲樂教材教學中的問題
(一)高師聲樂教材形式單調
當前高師聲樂教材的形式比較單調,主要圍繞學生的聲樂技巧和技能開展教材教法,雖然具有一定的實用性和針對性,但是缺乏師范性的指向。大多數教材將曲譜集合起來裝訂,教學中也可以有針對性的進行技巧學習,但是對于聲樂作品的背景、風格等方面缺乏深入的介紹。這樣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綜合素養(yǎng)。
(二)教材內容陳舊
高師音樂專業(yè)是培養(yǎng)未來教師的教育基地,音樂綜合能力是音教系區(qū)別于其他專業(yè)的培養(yǎng)目標,所以在教材內容上面要體現(xiàn)出專業(yè)性。當前教材內容過于陳舊,沒有明確的曲目類別區(qū)分,只是按照難易程度進行簡單排列,忽視了音樂本身的個性,甚至出現(xiàn)了有些美聲唱法的學生只唱美聲歌曲,而民族唱法的學生又只唱民族歌曲,這與教材內容陳舊,不夠創(chuàng)新有直接關系。
(三)教材布局不均衡
教材布局不均衡體現(xiàn)在不同類型的音樂曲目設置不均衡、聲樂唱法結構安排不均勻上面。眾所周知,高師聲樂內容龐雜,包括美聲、民族等多種唱法,當前教材對民族特色的聲樂曲目設置太少,缺乏足夠的份量。根據教育部出臺的《綱要》要求,關于民族特色、地區(qū)特色的曲目和唱法必須要重視起來,提高比例。
三、加強高師聲樂教材建設的對策思考
(一)教材中要適當增加演唱提示
高師聲樂在學習的過程中經常提到對聲樂作品內容理解的程度,歌者能夠全面了解一首作品的背景、風格、旋律特點等內容,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研究的。教材一旦缺乏專業(yè)性指向,學生對聲樂的理解就會流于表面,過于膚淺,無法真正體會到聲樂的魅力所在。優(yōu)秀的聲樂教材可以及時地提醒學生演唱當中需要注意的地方,避免演唱的機械化和程式化,提高對演唱曲目的內涵的體驗和認知,而不是以難易程度來評判學習的質量。教材適當增加了演唱提示之后,可以在細節(jié)方面突出專業(yè)性和師范性,比如將創(chuàng)作背景設置在譜例上面,將氣息重點設置在譜例旁,通過突出細節(jié)來加強提示,起到科學專業(yè)規(guī)范的效果。
(二)教材中要適當增加聲樂基礎理論內容
當前教材內容缺乏足夠的理論內容,內容設置也過于陳舊,應該適當增加聲樂理論基礎知識,更新內容。在師范性和專業(yè)性的原則引導下,將曲譜與理論有效結合在聲樂教材當中,形成有機的整體,不能過于追求技巧教學,也不能過于追求理論學習,而是要將基礎理論與曲譜相互融合起來,形成豐富的教材內容,提高學生的理論應用能力。當前許多高師音樂專業(yè)的學生的理論基礎水平過于薄弱就是和教材內容陳舊有關系,甚至有的學生對發(fā)聲的理論知識模糊不清,這樣如何能從事日后的工作?有的學生甚至連嗓音保護也不懂,可想而知如何能夠在未來的工作崗位上指導學生?所以說,加強基礎理論知識的培養(yǎng)始終是高師音樂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必須要在教材當中體現(xiàn)出來,通過和曲譜結合的形式融會貫通,即讓學生在練習中掌握理論知識,又能夠利用理論知識來舉一反三。另外,在基礎理論知識的教材內容中,也可以拓展更多的內容,比如合唱指揮、和聲曲式理論相結合,藝術指導等與聲樂相關的知識,學生在以如此的思路學習基礎知識的同時,也養(yǎng)成了良好的聲樂學習習慣。
(三)教材中適當增加民族地域文化內容
民族的音樂才是世界的音樂。音樂是扎根與民間文化,從民間文化當中提煉而來,優(yōu)秀的音樂作品都反映了民族地域特色的文化。比如《瀏陽河》、《青藏高原》等等都具有強烈的民族地域特色。因此在教材當中比如增加一定比例的滿足地域音樂內容,恢復民族音樂主體性。另外還要積極借鑒已有的地方高師教材,努力推廣優(yōu)秀的教材。例如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的《聲樂教學論》,還有《聲樂藝術教育叢書》等等優(yōu)秀教材??傊怀雒褡宓赜蛞魳穬热?,是考量聲樂教材是否具有鮮活生命力的重要指標。
結? 語
綜上所述,高師聲樂教材對聲樂教育乃至音樂素養(yǎng)的綜合提升具有至關重要的價值,本文通過上述分析,旨在提出一些思考,希望可以對高師聲樂教材建設提供一些有益的幫助。
參考文獻
[1] 韓清霜.高師聲樂教材在教學中的使用現(xiàn)狀及對策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8.
[2] 許偉欣.面向基礎音樂教育的高師聲樂教學創(chuàng)新思考[J].藝術百家,2017,(01):222-223+230.
[3] 葉飛燕.高師音樂專業(yè)的教學法課程改革探索[J].黃河之聲,2 015,(18):53-54.
[4] 解淑紅.高師民樂教材改革之我見[J].樂器,2011,(03):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