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物理教學中,可以應用生活素材設(shè)計小實驗小制作活動,并要注意設(shè)計具備實用性的設(shè)計小實驗小制作活動,應用物理小實驗小制作活動,可以充分發(fā)揮其提高學生的興趣、豐富課外活動的作用,使學生獲得理想的學習效果,并進一步促進初中物理教學水平的提高。
關(guān)鍵詞:物理教學;小實驗;生活素材;實驗改進
當前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繁重的教學任務和有限的教學時間的矛盾使物理教師無暇顧及物理教學中的小實驗、小制作;“重課本、輕實驗,重課堂、輕實踐”的教學理念讓教師、家長、學生忽視小實驗、小制作,所以探索開展初中物理科學小實驗、小制作是物理教育工作者乃至社會都需要關(guān)注及思考的問題,更是物理教師應該研究的問題,從而推進科學小實驗、小制作在各個學校的開展。在課堂教學中,學生需要實驗過程的體驗來激發(fā)興趣、感受方法,學生也需要實驗的結(jié)果來獲得愉悅,滿足成就感。物理課堂實驗教學不是忽視物理知識的學習,而是注重了學生對物理知識的自主建構(gòu)過程,實驗教學與知識的建構(gòu)是在同一過程中發(fā)生的。因此,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充分利用順手拈來的、所熟悉的物品做物理實驗,這樣可以豐富學生實驗物品,拓展實驗探究的時空,讓學生真正經(jīng)歷“從自然到物理、從生活到物理”的認識過程?;谶@種教學理念,我們在教學中要經(jīng)常讓學生在課外自己設(shè)計、自己找實驗用品、自己動手做一些小實驗,實驗可按要求在課堂上完成也可設(shè)在課后,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性,從而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動手、動腦機會,對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自己獲取知識的能力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將大有益處,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這些看似簡單的教學用具,在實際教學中將會發(fā)揮巨大作用。
一、 用生活中的素材制作小實驗
在生活中,有無數(shù)多的生活素材可以制作相關(guān)小實驗。如,用一個氣球演示靜電的實驗。靜電摸不著,看不見,怎樣讓學生來體會?可以準備一個氣球、一些細碎的紙屑,將氣球靠近紙屑時,紙屑沒有任何反應。然后拿氣球在毛衣上摩擦十幾次后,再靠近紙屑。奇跡發(fā)生了,紙屑被吸了起來,甚至能在表面跳起舞來。將廢舊塑料瓶裝滿自來水,在塑料瓶下面鉆一個小孔,使它流出細長的水線,用摩擦過的氣球靠近水線,水線會繞著氣球彎曲成一條弧形。由于被毛衣摩擦過的氣球會帶上靜電,當它接觸紙屑時,紙屑就會被靜電吸引。水線也是因為這個原因被彎曲的,學生很快明白靜電之間是有力的。又如,用一個塑料瓶和水顯示完全失重現(xiàn)象要顯示完全失重我們也可以用到它。在廢舊塑料瓶下面鉆一個小孔,將廢舊塑料瓶裝滿自來水再用手讓它處于水平狀態(tài),此時在水的壓力的作用下有水流出,將水瓶自由落下,水瓶的水不在流出。說明水沒受到壓力,處于完全失重狀態(tài)。也可以將水瓶拋向空中,水瓶的水不在流出,說明水沒受到壓力,處于完全失重狀態(tài)。此實驗簡單,材料非常易得,學生都可以親自參與。還有一些試驗和制作可以讓學生在課外進行的,如果所需材料都是一些專業(yè)性的,家庭生活中不常見的,學生大多無法獲得,小制作將趨于流產(chǎn)。若選用竹筷、木塊、易拉罐、雪碧瓶、塑料瓶、一次性注射器、輸液管甚至雞蛋殼之類的家庭中常見的物品和廢棄物為材料,就會使這類活動的開展具有巨大的生命力。
二、 小實驗的制作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主動性
通過操作小實驗,可以充分喚起初中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從而使得初中生主動去學習物理。物理這門課程是有一定難度的,從而導致一些學生對學習物理產(chǎn)生了不良的情緒。初中物理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如果能很好地利用小實驗進行教學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學質(zhì)量。老師可以引導學生親自動手制作一些簡單的實驗工具,從而了解物理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這樣能提高初中生對學習物理的信心,使得學生變得更加主動去學習,同時也加深了印象。我們也知道,小實驗從開始設(shè)計到制作,從演示實驗到觀察現(xiàn)象,從總結(jié)規(guī)律到運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都是學生親身實踐,通過耳聽、眼觀、腦想、語言表述和動手操作練習來完成的。如在學習導體和絕緣體時,學生用導線將電池、小燈泡和兩個鱷魚夾組成一個檢驗物體是否導電的實驗組。當鱷魚夾夾住鉛筆芯部分時,小燈泡發(fā)光,說明電路連通,碳質(zhì)導電是導體;當鱷魚夾夾住鉛筆木質(zhì)部分時,小燈泡不發(fā)光,說明干木材不易導電是絕緣體;當用兩手各握一個鱷魚夾時,小燈泡亮了,說明人體導電是導體;當松開一只手時燈泡熄滅,這說明空氣不易導電是絕緣體。通過實驗,學生認識了導體和絕緣體。知識在訓練中鞏固,能力在實踐中提高,思維在訓練操作中也得到發(fā)展。
三、 從因陋就簡入手改進或制作小實驗
在實施新教材的實踐中,我們根據(jù)教學環(huán)境、學生素質(zhì)、實驗設(shè)備、自然條件等因素,對新教材中的部分小實驗作了一些改進。如,講解“物體承受壓力與形狀的關(guān)系”,可以取兩個相同的方木塊,保持兩者之間適當?shù)木嚯x,將其放在水平桌面上。將一張紙擱置在兩個木塊之間,使其不脫落,然后在之上放上一塊橡皮,紙形變并下落;然后將紙折成棱狀(可以多折幾個棱)之后再放在兩木塊之間,再將橡皮放上去,橡皮不落,還可以再多放一些重物,重物依然可以在紙上不落下來。紙是學生生活中最常見的一種物品,生活中的許多其他物質(zhì)都可以作為實驗材料。只要教師注意觀察,勤于思考,善于動手,就可以開發(fā)出很多有趣的實驗。不但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也能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學生求異思維和整體分析及概括問題的能力。另外,根據(jù)農(nóng)村中學的實驗現(xiàn)有條件,這些器材不完備,叫每個同學去做肯定有一定的問題。為了使每個同學都能親身探究,我們因陋就簡,利用身邊的物品進行實驗。先是用一支短鉛筆或圓珠筆做實驗,再是用礦泉水瓶、水、沙等做實驗。后者的實驗方法如下:一是在礦泉水瓶中裝半瓶水,蓋上蓋,先把底部朝下放在沙上,再把瓶倒轉(zhuǎn)過來放在沙上,探討“壓力的作用效果跟受力面積的關(guān)系”;二是在礦泉水瓶中裝滿水蓋上蓋正放或倒放在沙上,與前一次實驗比較,探討“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力大小的關(guān)系”。我們就地取材進行實驗,每個學生都能在課堂上或課外進行探討物理規(guī)律了,這樣大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力地促進了物理教學。
參考文獻:
[1]張格藍.初中物理小實驗小制作活動的實踐研究[J].學周刊,2019(8):54.
作者簡介:
包禮專,貴州省遵義市,貴州省正安縣小雅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