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暖
摘? ?要: 家國情懷是高中歷史教學的價值追求目標,涵養(yǎng)家國情懷是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實現(xiàn)“立德樹人”目標的主要途徑。在高中歷史教學實踐中,只有依據(jù)不同學段的學業(yè)質量水平要求,立足學情,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史論結合、古今貫通、中外關聯(lián),有機整合課程資源,才能有效涵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素養(yǎng)。
關鍵詞: 歷史課程標準? ? 高中歷史? ? 學業(yè)質量水平? ? 核心素養(yǎng)? ? 家國情懷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版)》明確指出,高中歷史課程必須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切實落實。家國情懷是高中歷史教學的價值追求目標,涵養(yǎng)家國情懷是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實現(xiàn)“立德樹人”目標的主要途徑。近年來,作為高中歷史教學指揮棒的高考,出現(xiàn)了大量涉及“家國情懷”的考題,例如,2016年新課標文綜全國I卷第40題考查清朝初年和民國時期的人口問題,以此引導學生關注對適于時代需求的治國政策的探求;又如2017年新課標文綜全國I卷第41題考查法國大革命及中國國民大革命時期體現(xiàn)的民族主義異同點比較,引導學生關注民族主義勃興對國家進步所起到的關鍵作用;再如2019年新課標文綜全國I卷第41題考查中、美、蘇、日二戰(zhàn)后的鋼鐵產量變化,以此引導學生關注國際政治、經(jīng)濟格局的變化及“中國制造2025”等時政熱點。
基于上述情況,當今中國高中歷史教育界都將涵養(yǎng)學生家國情懷置于極其重要的地位;高中歷史教育工作者在課堂教學中,無不把涵養(yǎng)學生家國情懷作為最主要的教學目標。筆者結合教學實踐,以人教版必修1第13課《辛亥革命》為例,就高中歷史教學中依據(jù)學業(yè)質量水平涵養(yǎng)家國情懷素養(yǎng)談談體會。
一、創(chuàng)設情境、渲染情感,體驗家國情懷。
“歷史”,指的就是“過去的發(fā)生”。歷史因不可復制,而不能對其進行直接的實踐,但要求給人之于過去的人和事帶來具體的體會和感受。高中學生生活在物質生活豐富、科技高度發(fā)達的二十一世紀,與已遠離現(xiàn)實生活的“異地”“異人”“異事”存在著巨大的時空鴻溝,因而不利于教師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幫助學生涵養(yǎng)家國情懷。創(chuàng)設情境可以最大限度地填平時空鴻溝,彌合學生與歷史知識、認知、情感間的時空距離,促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體驗家國情懷。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版)》把學業(yè)質量水平2,定為高中畢業(yè)生在歷史學科應達到的合格要求。因此,筆者以學業(yè)質量水平2中所對應的家國情懷核心素養(yǎng)水平1、2:“能夠具有對家鄉(xiāng)、民族、國家的認同感,理解并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具有對祖國和人民的深情大愛;能夠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國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①,作為在新授課中培養(yǎng)學生家國情懷素養(yǎng)的要求達成。
基于上述兩個因素考慮,筆者在執(zhí)教新授課《辛亥革命》時,基于學生對孫中山先生的歷史功績及辛亥革命的相關知識有所了解的情況,選取了電影《辛亥革命》的結尾部分——孫中山先生的“獨白”,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筆者向學生展示材料,并要求學生利用材料進行配樂朗誦——“今天你們問我:革命所為何事?一百年后人們也許還會問,在紹興被殺害的同盟會員秋瑾的回答是:革命是為了給天下的孩子造一個寧靜溫和的世界;黃花崗的烈士林覺民在給妻子的信中說:革命是替天下人謀求永久的幸福。我以為革命是讓社會進步的理念從此深入人心,人們懂得了敢有帝制為者,天下共擊之。革命是讓我們有中國人自己的工廠、銀行、鐵路、礦山,有了可以追求的幸福。革命是讓我們這個即將強盛起來的民族不再受列強的侵略和掠奪,不再做任何人的奴隸。革命就是在任何一個地方,在任何一個時候,在任何人的心里永遠、永遠都不再懼怕列強,都不再有封建皇權,使全國之人無一貧者,使中華民族屹立世界之東方,這就是革命的意義!”②
開展上述教學活動的優(yōu)點在于,能夠根據(jù)高一學生的知識儲備和認知水平,利用此段獨白打破時空阻隔,將孫中山、秋瑾、林覺民等辛亥志士的浩然正氣多維度地呈現(xiàn)給學生,還原了生動的、形象的、直觀的歷史情景。學生通過對材料的閱讀,融入教學情景,不但能了解導致辛亥革命爆發(fā)的原因,而且必然能夠體驗到革命先輩追求人民民主、民族獨立、國家富強的家國情懷,必然會被革命先輩大義凜然、不懼犧牲的英雄形象所感染,實現(xiàn)情感與知識共融,助力家國情懷教育有效性的提高,達到家國情懷核心素養(yǎng)水平1的要求。
二、比對研讀、史論結合,深化家國情懷。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不少教師會把評價重要的歷史人物和分析重大歷史事件的影響作為涵養(yǎng)學生家國情懷的關鍵突破點開展教學。因受篇幅、應試要求等因素的制約,高中歷史教材只是簡括地敘述與重要歷史人物和事件相關的“結論性觀點”,因抽象而不利于學生理解。在此狀況下,部分學生只能把教材呈現(xiàn)的“結論性觀點”機械性地記憶,而難以形成科學的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的涵養(yǎng)和深化更是“空中樓閣”,難以實現(xiàn)。
舉例來說,在執(zhí)教《辛亥革命》一課時,不少年輕教師把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創(chuàng)立民國這一歷史意義作為必備知識,要求學生熟記。事實上,學生即使熟記了這一結論性觀點,也未必清楚“怎樣的國家才算一個共和國”。究其原因,或在于授課教師單純依照教材“照本宣科”,或在于授課教師提供給學生幫助他們理解歷史概念的史料不夠典型。
由于吸取了上述教訓,筆者在分析《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進步性的時候,運用“比對研讀、史論結合”的方法,在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相關內容的同時,還補充了兩則典型的且與學業(yè)質量水平2要求相符的史料,提供給學生研讀、比對、探究,為印證教材中提及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性質的民主憲法,具有反封建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這一觀點提供佐證,化抽象為形象,在幫助學生突破重難點知識的同時,為深化學生的家國情懷提供必要的理性認知材料。
材料一: 清朝四角黃龍旗? ? ? ? ? ? ? 中華民國五色旗
材料二:筆者補充的兩則材料與教材知識的關聯(lián)性強,閱讀難度較低,與學業(yè)質量水平2的要求相符,同一則材料中的兩段素材具有明顯的比對性。學生通過對兩則材料進行比對閱讀,能夠較為形象地理解共和國與君主國的區(qū)別;在此基礎上,筆者再引導學生關注從“驅除韃虜”到“五族共和”的轉變,體悟以孫中山先生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與時俱進,體現(xiàn)民族和解、共構共和的精神。
三、古今貫通、中外關聯(lián),拓寬家國情懷。
縱觀人類發(fā)展史,不同民族、地區(qū)、國家的文明因為存在多樣性而導致交流,因彼此交流而進行互鑒,因進行互鑒而共同發(fā)展。經(jīng)濟全球化在當今世界已然成為不可阻擋的歷史大潮,不同的國家之間、不同的民族之間、不同的文明之間的相互依存度空前加強。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多次強調,人類命運共同體正逐步形成,世界各國人民不僅要“各美其美”,而且要“美美與共”。
中國高中歷史教育界承擔著為國家培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任務。在經(jīng)濟全球化大潮中,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不但要具有“家國意識”,而且必須具有“世界意識”。《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版)》對家國情懷素養(yǎng)水平3、4做了這樣的要求:“能夠把握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發(fā)展趨勢,以及世界歷史發(fā)展的進步歷程,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歷史觀;能夠表現(xiàn)出對歷史的反思,從歷史中汲取經(jīng)驗教訓,更全面、客觀地認識歷史和現(xiàn)實社會問題;能夠將歷史學習所得與家鄉(xiāng)、民族和國家的發(fā)展繁榮結合起來,立志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建設、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自己的貢獻?!雹?/p>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版)》將家國情懷核心素養(yǎng)水平4,納入作為學業(yè)水平等級考試的命題依據(jù)的學業(yè)質量水平4當中。在高考備考中,廣大高中歷史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堅持“古今貫通、中外關聯(lián)”的原則,構建知識體系,助力學生培養(yǎng)家國情懷。
筆者在高考一輪復習中講授《辛亥革命》“中國民主進程的豐碑”這一目時,秉持“古今貫通、中外關聯(lián)”原則,以“歷史大概念教學”為思路,重組相關知識,補充相關史料,設計了一個研讀活動,以問題引領的方式,引導學生逐步深入全面把握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材料一:回望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之時,世界業(yè)已確立共和制的大國只有美國和法國。美國歷史學家斯特恩斯所著的《全球文明史》提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前不久,一位比較重要的歐洲金融投資家,想通過推測歐洲傳統(tǒng)大國的發(fā)展穩(wěn)定程度,作為決定其投資方向的依據(jù),以期使投資收益得到大增。他認為,崛起沒多久的法國,政局動蕩不安的英國及欠缺穩(wěn)固意識的意大利都不是理想的投資場所,因而根據(jù)已有的慣性思維,確定將正處于強大君主制統(tǒng)治下的沙俄、奧匈、德國作為投資對象……到1920年,這位金融投資家已經(jīng)血本無歸,因為君主制在他投資的俄、奧、德三國都坍塌了。
(1)請結合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推斷“民主共和”思潮在一戰(zhàn)前的歐洲是否已深入民心并說明理由。
材料二:西方列強在20世紀初全面進攻所有文明核心區(qū)且眼看幾乎要一統(tǒng)世界的時候,整個世界卻作出劇烈的反彈,中國、墨西哥、伊朗、土耳其等國的革命志士為挽救國家、人民及文明,紛紛進行革命。他們的共同主張是推翻本國原有的腐朽制度,建立獨立自主的民族國家,繼而向西方學習,接受科學、理性及工業(yè)化。實現(xiàn)工業(yè)化,追求民主、理性思想是20世紀最顯著的特征——全球現(xiàn)代化,尤其是第三世界現(xiàn)代化。
請結合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回答以下問題:
(2)指出西方列強全面進攻所有文明核心區(qū)且?guī)缀跻唤y(tǒng)世界的主要原因和影響。
(3)簡述20世紀全球發(fā)展趨勢的顯著特征。
(4)分析辛亥革命推動中國近代化進程與之前先進中國人探索相比的最大進步表現(xiàn)。
材料三:在《建國方略》中,孫中山先生曾提及要在中國廣闊無垠的土地上筑鐵路16萬千米,修公路160萬千米,結成將青藏高原包含其中的完善的鐵路和公路交通網(wǎng);疏浚、拓寬全國運河水道,修筑三峽水庫等大型水利樞紐……但是,孫中山先生所提出的宏偉藍圖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只能是“空中樓閣”,無法實現(xiàn)。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頑強拼搏,逐步把孫中山先生的構想變成現(xiàn)實,使中國成為當今世界第二大經(jīng)濟體。
(5)請結合材料三和所學知識,談談你對“中國共產黨人是孫中山先生開創(chuàng)的革命事業(yè)最堅定的支持者、最親密的合作者、最忠實的繼承者?!边@一觀點的認識。
學生經(jīng)過研讀上述材料、思考相關問題,不但提高了對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近代前期先進中國人的救國探索、兩次國共同合作等重要知識的掌握程度,而且對于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較之過去有更為全面、深刻的理解: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政體,為中國的近代化進程在政治、經(jīng)濟、思想方面開辟了新的歷史前景;孫中山先生及其領導的辛亥革命不但符合近代中國的歷史發(fā)展潮流,而且引領了近代世界發(fā)展潮流;然而近代中國的轉型卻進行得異常艱難,因為外有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干涉,內有官僚資產階級和封建勢力的破壞和阻撓,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實現(xiàn)了中國人民當家做主以后,才重新展開了深刻又全面的社會變革,逐步走向民族復興。在全面加深理解辛亥革命歷史意義的過程中,學生在筆者的啟發(fā)下逐步認識到近現(xiàn)代中國進步的過程就是與時俱進的過程,就是吸收、繼承、發(fā)揚中外優(yōu)秀文化的過程,引導學生善于關注中華民族及世界歷史發(fā)展進程,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拓寬家國情懷素養(yǎng)的涵養(yǎng),在落實必備知識的同時,實現(xiàn)情感的升華。
綜上所述,在高中歷史課堂涵養(yǎng)學生家國情懷,是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實現(xiàn)“立德樹人”目標的主要途徑和本質要旨。因此,歷史教育工作者要一如既往地在新課程標準的引領下,根據(jù)不同學段的學業(yè)質量水平要求和學情,探求更多樣、更有效的教學方法涵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努力把學生培養(yǎng)成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注釋:
①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S].2017.
②楊紅梅.電影視頻與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整合——以《辛亥革命》教學為例[J].考試周刊,2012(25).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S].2017.
[2]楊紅梅.電影視頻與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整合——以《辛亥革命》教學為例[J].考試周刊,2012(25).
[3]錢乘旦.論辛亥革命在世界歷史上的定位[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