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翠
摘 要: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與學生的成長關系密切。在閱讀時,培養(yǎng)他們對課程本身的興趣,讓學生有始有終地入情入境;在讀書的過程中注重方法指導;在學習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歸納、交流、積累、運用讀書方法;調查發(fā)現,學習成績好的同學都有一套好的學習方法;營造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留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時空
關鍵詞:方法指導 自主學習 解決問題 吸取力量
引言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與學生的成長關系密切。試想,沒有語言的感悟與積累,孩子腦中一片空白,孩子們如何去表達?因此,促進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關鍵,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渠道。近年來,我對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做了些探索和實踐,現將體驗描述于后與大家共勉:
一、在閱讀時,培養(yǎng)對課程的興趣,讓學生有始有終地入情入境
在學習一篇課文前,可以借助作者簡介、寫作背景等,盡量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建立聯(lián)系,來激發(fā)學生的讀書欲望,讓他們主動參與讀書。將一些有關歷史人物、歷史故事的課文轉變成一些生動的、負有戲劇性的影視形象儲備在孩子的腦中。像學《讓我們蕩起雙槳》文章時,我充滿激情地問:“同學們你們喜歡劃船嗎?”學生立即活躍起來,這時就讓學生們盡盡興,待有約一半多的學生欲言又止時,就給制止,然后就一起唱主題歌《讓我們蕩起雙槳》,邊唱邊讓孩子們隨意的配上自己的動作,讓孩子初步領略《讓我們蕩起雙槳》的主題,給他們介紹文章的寫作特色。最后就讓孩子自讀,找出你覺得寫得最好的句、段體會交流……
在學習過程中,模仿文中人物的表情、語言、動作等,在腦中再現文中的形象。如在學《一片樹葉》、《遲到》、等,就運用了這種方法。這樣,學生不僅對文章內容印象深刻,而且豐富了學生的表象,語言和情感,將語言與情感、表象建立了聯(lián)系。
還可以讓學生進行角色朗讀、按故事情節(jié)編演課本劇、演示等,如《一片樹葉》、《獅子和兔子》、《回自己的祖國去》等,讓學生讀中悟,演中學,既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調動學生的多感官參與學習,讓語言與形象相互轉換,從而學會表達。
二、在讀書的過程中注重方法指導
1.引導學生把握重難點及要求,指導按照課本提示的方法進行學習
在學習一組課文前,先引導學生從“導讀”、“預習”、“閱讀提示”、“閱讀向導”“課后思考練習”中把握住每一組課文及每一篇課文訓練重難點及要求,尋找學習的思路方法。在學習每一組課文時,在第一講讀課文時,指導學生圍繞該組課文的訓練目標,要求及重難點按照提示的方法進行有效讀書。學完后,引導學生歸納,總結,積累學習方法,在學習第二篇講讀課文就可稍加指導就能完成。閱讀課文就可以放手讓學生去運用方法進行自讀,對個別學生進行指導。在學“讀進去,想開去”這一組課文時,我先讓學生在導讀中“讀通——讀懂——理解——想開——交流”的學習程序。在學習第一課時,引導學生按照程序進行學習。
2.引導學生把握不同類型課文的一般學習方法
不同類型的課文有不同的學習方法。古詩,就要先讓學生了解時代背景、作者的處境和心境等,再讓學生讀中理解,讀中體會,讀中悟情。在理解時,提醒學生要結合注釋,有時還要運用工具書。
學習寫事的文章,要先讓學生初讀課文,感知它是寫事的文章,再讓學生從文中找出事情的“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理清事情的發(fā)展順序。然后再讓學生抓住主要段落去體會,去感悟,去品味,去聯(lián)想。
寫人的文章,要先讓學生讀全文,感知文中人物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再讓學生去感受人物的特點是怎樣表現出來的。長文章,就先要讓學生抓住筋脈,再抓住重點段落讓學生品讀,領會。散文,像《匆匆》這樣的課文,就必須讓學生從整體上去感悟,去朗讀……
三、在學習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歸納、交流、積累、運用讀書方法。
調查發(fā)現,學習成績好的同學都有一套好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總結、交流學習方法,不僅可以在歸納過程中加深運用的印象,以便遷移到新課文的學習或課外閱讀中去,而且還可以使一些學生從中受到啟發(fā),學會探索,精選最佳的學習方法進行學習,提高學習的有效性。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歸納出以下幾種常用的學習方法:
整體讀書法:在讀一篇文章時,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從整體理清課文結構,從整體體會思想感情,從整體領悟文中道理,從整體上品析妙詞佳句的方法稱之為整體讀書法。
分散讀書法:就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需要解決的問題以及分層目標或重要典型段落,有針對性地讀書,解決問題。
圈點批注讀書法:就讓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把自己認為重要的,有疑難的地方用符號文字標出來,寫出自己的問題、見解、想法等,以便以后的高效復習。
質疑問難法:是一種探求真知,向未知領域深入掘進的讀書方法,它是從學生心中的疑問,調動其思維進行探究的讀書方法。這種方法便于使教學與重難點、學生實際更貼近,減少教學時間的耗費。
四、營造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留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時空。
1.建立互幫互助、團結友愛的集體氛圍。
這樣可以讓學生與學生之間互相尊重和信任。在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領悟到“人非圣賢,孰能無過”的道理。對后進學生的不足,不嘲笑 、不譏諷、不高高在上。這是讓每一個學生有言敢發(fā),敢說真話,從而促進學生有個性的發(fā)展。
2.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
教師在教學中,不以“有學生在作業(yè)、交流、匯報中,有錯誤”而生氣、指責、批評等。在心理上要對好、中、差學生一視同仁;在語言中要對學生多鼓勵、表揚;在課堂上和批改作業(yè)中,要看學生的閃光點。
通過訓練,在學生讀了《第三只小板凳》后,一學生說:“就是由于愛迪生不怕失敗,才成了偉大的發(fā)明家?!痹谧x了《古井》一文時,學生們體會到,在自然界中,很多東西都具有無私奉獻的品德。在讀《爬山虎的腳》時,學生發(fā)出:“人也要向爬上虎的腳一樣,就該去做該做的事,不然也會向爬山虎的腳一樣萎縮了”的感慨。在讀到《三克鐳》中的第四、五自然段學生感悟到:美國之所以發(fā)展那么快,就是由于美國的民眾和官員都很重視科學,都很崇拜科學家那種勇于探索、勇于實踐的如癡如醉的忘我工作的品格。
結語
閱讀能力是孩子的終身能力,小學生閱讀能力的高低,不僅關系著小學語文教學的質量,而且影響到整個小學階段以及以后的教育教學質量。因此,在歷來的語文教育與改革實踐中,閱讀教學一直處于重要的地位。從小學開始,扎扎實實,讓閱讀變得快樂,變得輕松,變成習慣,讓閱讀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真正達到有效性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