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馨妙
摘 要:識字教學是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語文課程標準》在識字教學方面指出“要讓學生對學習有濃厚的興趣,養(yǎng)成自主識字的習慣”。那么在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中,要讓學生對識字產生興趣,并且掌握一定的識字方法,增加識字量,就得努力尋求最佳的方法進行識字教學。合理地運用信息技術整合多樣化的識字資源,創(chuàng)設生動的識字情境,巧用多彩音頻錄像啟發(fā)學生,能讓小學低年級學生積極地參與識字,養(yǎng)成自主識字的好習慣,提高識字的效率。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學習興趣
識字是學習其他知識的基礎。小學低年級學生具有記憶力強、模仿能力強的特點,在課堂學習時注意力容易渙散,自制力不強,識字的能力需要教師精心地培養(yǎng)。《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小學低年級要認識1600 —1800個常用的漢字,會寫800 —1000個漢字。如何讓識字教學變得生動、有趣、高效呢?筆者根據小學低年級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讓信息技術走進小學低年級的識字課堂,并整合網絡上的識字資源,激發(fā)學生的識字興趣,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識字課堂中來,讓復雜、疑難的字詞知識變得簡單易懂,提高了學生的識字效率,也使學生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好習慣。同時,在信息相互的平臺上,定期對學生進行測驗,并形成學習反饋,鞏固識字的效果。
一、運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識字興趣
傳統(tǒng)的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一般是依賴教師的口頭講解、板書和反復帶讀的方式進行的。教學形式單調、機械,教師教得比較累,學生也感到識字課堂枯燥、乏味。長期下去,識字教學的速度會變慢,學生對識字的興趣不高。而運用了信息技術的識字課堂,就變得大不一樣了。在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時,教師巧妙地利用信息技術,把多彩的圖片、生動的文字、有趣的錄音和影像等展現(xiàn)在課堂中,創(chuàng)設了美妙、富有趣味的識字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讓學生關注課堂,激發(fā)識字的興趣,主動地參與到課堂中來。教師借助信息技術,營造了一種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學生的識字熱情高漲,覺得識字有趣,自然愿意盡情地開口說、動手寫。
例如,教師在教授一年級上冊識字4的《日月水火》時,利用多媒體課件把日、月、水、火四個字用圖片展示出來,讓學生觀察,發(fā)現(xiàn)對應的字與圖片很相似。學生受多彩圖片的啟發(fā),知道了這些字都是由具體的事物形狀演變而來,初步感受到象形字的美。這時學生對識字產生了興趣。緊接著,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圖片和打亂順序的文字,創(chuàng)設游戲的情境,讓學生把文字拖動到對應照片的位置。在互動中,學生紛紛舉手參與到課堂中來,學生的識字興趣大大地提高了。
二、運用信息技術簡化疑難,提高識字效率
低年級學生在識字的過程中容易混淆、分不清疑難的字詞??粗嗨频淖痔嗔?,所以學生學習起來會比較吃力。借助信息技術,可以把難分辨、容易記錯的字詞變得簡單形象,學生借助多媒體課件的圖片組合功能,更好地區(qū)分生字的字形,減少識記錯誤。
以往傳統(tǒng)的課堂沒有信息技術作為支撐,教師教學生識字一般是把字寫在黑板上,學生難以看清生字的起筆和收筆,教師的板書如果不夠工整、規(guī)范的話,也會影響學生的認讀和書寫。盡管教師反復帶讀,學生仍覺得字形相似的字詞難以正確辨認,識字的效率較低。借助信息技術的書寫功能,把難寫的字用動態(tài)的筆順視頻呈現(xiàn),以更形象的方式指導學生學習生字的書寫,讓學生能跟著動態(tài)的筆順視頻書寫生字,感受字形和結構,整體感知生字的規(guī)范書寫,讓難寫的字詞、難以區(qū)分的字詞變得更加簡單易懂,學生學起來感覺一點兒也不費力,當然就更愿意跟著識字、寫字了。在這樣簡單、有趣的環(huán)境下,學生的識字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例如,教師在教授一年級下冊識字3《小青蛙》時,學生對“青”字族的字“清”“晴”“請”“睛”等字容易混淆。于是教師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在“青”字旁邊使用加一加的方法,利用不同的顏色把偏旁加上去,形成了新字,動態(tài)圖片指引學生注意區(qū)分不同的偏旁,組成的字,意義不同。學生通過組詞的游戲,把相對應的生字連起來。在學習生字書寫時,學生容易把“晴”“睛”寫錯。于是教師借助信息技術手段,插入微視頻,對這兩個生字進行拆分講解:太陽出來了,天就放晴了,所以“晴天”的“晴”是日字旁,并用屏幕在線書寫的功能把左邊的太陽圖像改成了“日”字旁。想看清楚東西,就得用上眼睛,所以“眼睛”的“睛”字左邊是表示眼睛的“目”。教師一邊展示,一邊講解,學生聽得津津有味。最后借助筆順的動畫視頻,讓學生動手練習幾遍,再提示書寫的要點。
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融合了信息技術,讓疑難的字詞學習變得更簡單、生動。學生覺得識字學習富有趣味性,原本復雜的字詞變得簡單易懂,所以學生更愛學習字詞,識字效率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三、運用信息技術整合資源,養(yǎng)成自主識字好習慣
在識字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學習現(xiàn)階段需要掌握的字詞,更要讓學生掌握識字方法,并運用到生活中,更好地進行自主識字。為了讓學生養(yǎng)成自主識字的好習慣,教師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把網絡上的各種識字資源進行整合,隨時通過班級交流群進行分享,讓學生在課后也能通過打開教師分享的網頁、公眾號、微視頻、多媒體課件、3D動態(tài)的學習素材進行學習。傳統(tǒng)的低年級識字教學依賴封閉性的課堂學習,學生得不到其他資源的分享,學習效率不高,也很難掌握更多的識字方法。巧妙地運用信息技術手段,通過圖片、聲音、文字、錄像等形式多樣的資源,讓學生樂于進行字詞的學習,從而慢慢地養(yǎng)成自主識字的好習慣,為后續(xù)的字詞學習打下基礎。
例如,教師在教授二年級上冊識字1《場景歌》時,用一幅幅對應的風景圖引導學生用準確的量詞進行表達。課堂上的時間有限,教師為了拓展學生的量詞學習,推送了經典的量詞用法視頻讓學生通過信息技術交流的平臺自由地觀看學習,又通過微信群分享課本之外的不同的場景圖,讓學生自由選擇使用量詞來表達。教師將信息技術的各種拓展識字范圍資源進行整合、優(yōu)化,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在課外也能學到更多知識,不過分依賴教師的學習,才是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學習。
四、運用信息技術溫故知新,鞏固識字效果
在信息技術不發(fā)達的時代,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如果要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要通過課堂發(fā)紙質的習題,學生做完,教師收上來,再抽時間批改,耗費的時間很多,反饋不夠及時,導致學生在學習新的知識時,沒能及時地鞏固舊的知識。教師要想得到準確的反饋,要花費的統(tǒng)計時間會更長。而對于每個學生的個性化的差異很難得到反饋。所以,在傳統(tǒng)的課堂上,學生的個性化指導一直被忽略。這對于學生的發(fā)展有很大的影響。
現(xiàn)在,信息技術發(fā)展日新月異,很多教育軟件和交互式的平臺極大地便利了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在識字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信息技術云平臺發(fā)布作業(yè),讓學生借助平板電腦就可以登錄進行測評,在線提交答案后,系統(tǒng)會及時做出反饋,題目的正確率和錯誤率這些數(shù)據會自動生成直觀、易懂的圖標,并顯示客觀、精準的學習分析。學生可以根據反饋再進行鞏固復習,教師可以看到學生的情況分析圖表,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再調整課堂的教學內容。教師通過信息技術制作微課,針對不同學習程度的學生進行指導,讓學生的識字知識得到鞏固。每一節(jié)課前,會在電腦上展示導學案,讓學生通過完成導學案的練習,利用手上的平板電腦拍照上傳,學生的答題情況會被立刻顯示在電腦屏幕上,形成了你追我趕的學習氛圍。教師利用信息技術的各項功能,既掌握了學生的學習掌握情況,又可以進行及時的個性化指導,真可謂一舉多得。學生的學習環(huán)環(huán)相扣,學習新的知識,舊的知識也得到了鞏固。
總之,巧妙地把信息技術運用到小學低年級的識字教學中,把圖片、聲音、文字、和錄像進行融合,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fā)學生識字的興趣;用信息技術的各種剪切、圈畫、重組功能,制作出優(yōu)質的微課視頻,把疑難問題變得簡單、易懂,提高識字的效率;利用信息技術對各種網絡資源進行整合,選取優(yōu)質資源,通過交互平臺分享給學生學習,教會學生認字的同時,更教給學生識字方法,使學生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好習慣;信息技術與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的融合,能及時檢測學生的學習,得到精確的學習反饋,教師將會運用更加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來幫助學生溫故知新,鞏固識字效果。信息技術讓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錦上添花,教師識字教學更出彩,學生識字更多彩。
參考文獻
[1]孫懷緒.信息技術提高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效率的研究[J].中小學電教(下半月),2016(01).
[2]姜玲玲.淺談信息技術在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中的妙用[J].讀與寫·上旬刊,2019(06).
[3]霍斌.重視本位有效組織識字教學——淺談信息技術與低年級識字整合[J].中小學實驗與裝備,2010(04).
[4]楊波.運用信息技術優(yōu)化小學語文識字教學[J].實驗教學與儀器,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