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瑞芳
摘 要: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員的言談舉止會時刻影響著孩子,并在某種程度上決定著孩子的成長,在每個孩子身上都可以找到父母行為的影子。培育孩子的品德和素質(zhì),是父母的天職,父母是和孩子相處時間最長的人,是孩子的模仿的對象,是孩子成長為一個什么樣的人的決定因素。
關鍵詞:家庭教育 孩子 成長 影響
縱觀當今的中國青少年性格特征和思想品德的狀況,可以發(fā)現(xiàn),部分孩子出現(xiàn)了以下特征,一是不懂感恩,自我意識強烈,有的學生甚至打罵老師、父母;不會正確處理人際關系、不會過集體生活。二是抗挫折能力很差,碰到一點不順心的事就離家出走,一些重點高校的學生甚至會得抑郁癥。三是獨立意識淡漠,生活自理能力差,一些大學生衣服都不洗,大包小包的寄給父母,有的學生連被子都不會疊。四是辨別是非的能力差,自我保護能力弱,有的名牌大學的學生甚至被社會上文化層次很低的人蒙蔽欺騙。這些都與沒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父母沒有給孩子做出榜樣有直接關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員的言談舉止時刻影響著孩子,并在某種程度上決定著孩子的成長。 在每個孩子身上都可以找到父母行為的影子,培養(yǎng)孩子的品德是父母的天職。父母是距離孩子最近的人,是和孩子相處時間最長的人,是孩子模仿的主要對象,是孩子成長為一個什么樣的人的決定因素。所以家長們必須以身作則,教給孩子做人的準則和做事的方法以及生活的技巧,培養(yǎng)孩子適應社會的各種能力。
一、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質(zhì)
要把孩子培養(yǎng)成全面發(fā)展的人,孩子在學走路的時候摔倒了,要讓他自己站起來,使孩子從小事中學會獨立,明白不能永遠靠父母而要靠自己的道理。 在尊重孩子獨立人格的前提下,要合理管束孩子,讓孩子從小就知道,每個人都不可以沒有限制,為所欲為。溺愛是孩子形成獨立人格的最大障礙,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才是真正愛孩子,溺愛和過分的呵護只會讓他們將來吃苦。要在孩子小的時候就告訴他學會忍耐,不能克制自己是沒有修養(yǎng)的,是會讓人瞧不起的,即便是孩子,如果沒有忍耐力,將來也不會有大作為。父母還要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和勇氣,勇氣是人進取的動力,一個人如果沒有勇氣,無論多么才華橫溢,也不過是個軟弱無能的人。當然,父母疼愛孩子是無可置疑的天性,但是如果愛的過分了,像對待溫室里的花一樣呵護孩子,生怕他們受到傷害,那就是愚蠢了。如果只關心孩子的安全,而忽略了培養(yǎng)他們的勇氣,即使孩子長得身強體壯,也只是外剛內(nèi)柔,不堪一擊,更別說成為社會的棟梁了。孩子碰傷身體容易愈合,但是受傷的自信和未開發(fā)的勇氣是永遠無法彌補的。父母對孩子的過分保護,會讓他們產(chǎn)生強烈的依賴感,甚至覺得自己無能。時間長了,孩子還會心理失衡,產(chǎn)生逆反心理,父母越是不讓做的,他們越是要不顧一切的去做。替孩子做他們能做的事,就等于對他們能力和勇氣的懷疑,這不僅讓他們失去鍛煉的機會,而且是對他們的積極性最大的打擊。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即使身強體壯,儀表堂堂,也是畏首畏尾,沒有勇氣和獨立的能力,更談不上擁有美好的未來了。父母應從小磨煉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從逆境中走出來的人既有失敗的教訓,又有成功的經(jīng)驗,他們會更加成熟,能夠笑對挫折,逆流而上。只有經(jīng)過逆境和挫折錘煉的人,才具有更強生命力和競爭力,因此要想讓孩子能夠勇敢面對挫折,就要從小培養(yǎng)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
二、培養(yǎng)孩子的辨別能力
要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告訴他們,世界上既有好人、也有壞人,樹林里什么鳥都有。讓孩子從小學會保護自己,要比讓他們成為愚善的人好得多。要盡早讓孩子了解世事真相,是為人父母應盡的責任。告訴孩子眼見并不總是為實,一定要用腦子分析、判斷你看到的一切。沒有敏銳辨別力的孩子,不管怎樣努力,也不管讀了多少書,也只能是一個知識存儲器。世界上很多東西并不是和外在表現(xiàn)一樣,有人漂亮,表現(xiàn)得很可親,但并不意味著這人就是好人;有人外表兇神惡煞,但也許是真正的好人,因為人是復雜的動物。所以要教會孩子分辨是非,告訴他們陽光下面一定有陰影。有些人不惜犧牲自己幫助別人,卻上當受騙,被恩將仇報。為什么,就是因為他們沒有辨別力,沒有看清那個人是否值得幫助。不客氣地說,他們的這種好心是愚蠢的。對孩子而言,聰明比老實更重要,老實和循規(guī)蹈矩的人并不一定不能妥善處理好自身和社會的關系。不要輕信任何人,這種輕信會讓他們失去分辨力,變得愚昧無知,一定要用智慧的大腦去分析和辨別你所看到的人和事。
三、教會孩子與人相處的藝術
世界是紛繁復雜的,一個人如果不會與人交往,就不能發(fā)揮自己的才能,不管多么聰明的孩子,不會與人相處也只能是孤家寡人,成就不了偉大的事業(yè)。對孩子從小就要求他們必須做到友愛、合作、開朗、公道、禮貌、自尊、有責任心和組織能力等,這樣就能以恰當?shù)姆绞脚c人和睦相處,擁有更多的朋友。多個朋友多條路,良好的人際關系會讓人覺得順風順水,反之就會處處碰壁,以至于一事無成。能夠和他人保持良好關系的人永遠是快樂的,反之則是孤獨和不幸的。在與人的相處中,溝通和理解是最重要的 ,是否具有溝通的技巧,關系到孩子將來的社會適應能力。如果他們從小在家里就學會溝通的技巧,那么步入社會后,就能很好地與他人溝通。理解是溝通的基礎,是人際交往的基本準則。如果人和人之間不能相互理解,每個人都偏執(zhí)地從自己的角度考慮,覺得自己永遠是對的,別人永遠是錯的,那么社會秩序就會大亂。不能很好地與人協(xié)作,就等于給自己設置很多絆腳石,不可能順利做好每件事。所以說,只有能理解他人、和別人順暢地溝通,才能成為全面發(fā)展的人才。
四、對孩子少評價多鼓勵
有的家長把批評作為唯一的教育方法,孩子一旦犯了錯,很多家長會對孩子施以暴風驟雨般的批評,孩子不管是默默承受,還是頂嘴,都會受到家長更嚴厲的批評。但是批評往往讓孩子距離優(yōu)秀越來越遠,如果家長經(jīng)常這樣,你的孩子很難再優(yōu)秀了。正確的做法是,當孩子犯錯之后,家長們首先要避免孩子出現(xiàn)自責、不安、痛苦的心態(tài),讓孩子自己想辦法糾正錯誤。孩子錯了,父母必須讓孩子知道為什么錯,怎樣才能改正。家長錯誤的批評方式有四種:第一種是情緒化的批評。孩子錯了卻把自己搞的情緒很激動,孩子愧疚不安的心被家長罵沒了,這樣的批評,孩子一定沒記住,一定還會再犯。第二類是泛濫化的批評。這種家長總是提過去,翻舊賬。這樣的家長孩子最厭惡,得到的可能是更多的叛逆和反抗。第三類是嘮叨式的批評,家長邊批評,邊嘮叨,把責任推給孩子。第四種是急躁化的批評,這種家長的表現(xiàn)得急不可耐,不講對錯,過分干涉,過多介入。這種批評是對孩子傷害最大的,孩子還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對錯,就受到批評,當然不知如何改正。正確的批評方法是,家長應該首先描述行為,說出結果,給孩子以方法和方向,給孩子以信任和信念,孩子就是在不斷犯錯誤的過程中不斷進步的,只有不斷的積累經(jīng)驗,最后才能成功。
總之,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個教室,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想讓自己的孩子成為優(yōu)秀的人,家長們應從小培養(yǎng)孩子堅強的意志、良好的自主性、自信心,良好的人際關系,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熱愛生活,熱愛他人,熱愛學習。這就要求父母們必須以身作則,在思想行為上為孩子做出表率,唯有如此,才能為社會培養(yǎng)優(yōu)秀人才。
參考文獻:
[1]趙忠心.中國家教之道[M].南寧: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315.
[2][德國]老卡爾 .威特和小卡爾 .威特.吳莉莉,楊雪婧譯.北京出版社,20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