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小利
【摘 要】目的觀察巨刺法配合電針在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治療中的應用效果。方法本文所選84例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患者均為本院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接收,基于雙模擬法分為兩組,每組42例;對照組行常規(guī)針刺治療,觀察組則接受巨刺法配合電針治療,對治療效果進行比較。結果在治療總有效率方面,觀察組與對照組分別是95.24%和78.57%,觀察組同對照組相比高,差異明顯(P<0.05);在疼痛評分方面,觀察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差異較?。╰=0.124;P=0.901);治療后,觀察組比對照組低,差異顯著(t=4.453;P=0.000)。結論為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患者提供巨刺法配合電針治療,除減輕患者臨床病癥外,有助于疼痛及早減輕,確保良好的治療效果,值得臨床進一步采納與推廣。
【關鍵詞】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電針;巨刺法
【中圖分類號】R246.9【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7-21--02
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主要是因為椎間盤突出、退變、骨質增生及節(jié)段性不穩(wěn)定等因素造成的,由于以上因素導致頸神經(jīng)根受到壓迫、椎間孔部位受到刺激等產(chǎn)生上肢、頸部疼痛、功能活動限制等病癥。具體臨床表現(xiàn)包括單側或者頸部局限性痛等,有些伴有麻木感。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在頸椎病中占比高達50-60%,對人們日常生活、工作造成嚴重影響[1]。本文主要針對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患者行巨刺法配合電針治療效果進行綜合分析,具體內容如下。
1 基線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本文所選84例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患者均為本院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接收,基于雙模擬法分為兩組,對照組(42例)中,有22例男,20例女;年齡分布區(qū)間:19歲至83歲,均值(48.65±3.64)歲;患病時間:4天至42天,平均患病時間(20.34±1.58)天;觀察組(42例)中,有24例男,18例女;年齡分布區(qū)間:20歲至81歲,均值(48.69±3.57)歲;患病時間5天至42天,平均患病時間(20.52±1.61)天;在基線資料上,兩組比較差異較?。≒>0.05)。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入選標準:①溝通、表達和理解能力正常;②自愿簽署知情研究同意書;③神志意識清楚;排除標準:①合并腎、肝、心器官功能障礙;②具有精神病史和心臟障礙;③具有及肌腱斷裂及骨折等外傷史;④妊娠及哺乳期婦女;⑤患者因個人因素拒絕參與本實驗或者中途選擇退出本實驗。
1.2 方法
觀察組:巨刺法配合電針治療方案。具體如下:穴位選?。褐餮òù箬?、頸夾脊穴、天柱、大椎、完骨、風池;配穴包括阿是穴、肩井、后溪、肩髃、合谷、曲池、外關、手三里。主穴選擇雙側穴位,同時聯(lián)合大椎穴,配穴選擇健側。操作如下:協(xié)助患者更換體位至坐位,穴位準確選擇,并對穴位皮膚消毒,采用0.30*25mm針灸針對雙側頸夾脊穴、大杼、風池、天柱、完骨、健側肩髃、合谷、外關及肩井等穴位直刺,深度大約是0.5寸至0.8寸,得氣后停止。采用0.30*40mm針灸針直刺后溪、肩髃、手三里和曲池,深度大約是0.8寸至1.2寸,得氣后停止。以患者體型為依據(jù)對阿是穴針刺深度進行調整,得氣后停止。以上穴位得氣后,連接G6805-Ⅰ型電針治療儀,合理調整電針頻率至4/20Hz,根據(jù)患者耐受程度調整強度,30分鐘/次,平均2日進行1次,接受為期4周的治療。
1.3 觀察指標
對治療效果及疼痛評分進行對比。療效判定[2]:①患者臨床病癥全部消失或者顯著改善,肢體功能及頸肩部功能緩解,體征及病癥積分減少超過70%,代表顯效;②臨床病癥基本減輕,體征及癥狀積分減少在30-70%,代表有效;③臨床病癥未改善,或者病情加重代表無效。(總例數(shù)-無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總有效率。疼痛評分判定依據(jù)以視覺模擬評分為主,總分在0分至10分間,0分代表無痛,10分代表疼痛難忍;分值越高說明疼痛越明顯。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取統(tǒng)計學軟件SPSS20.0對本研究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與計數(shù)資料分別采用()和[n(%)],檢驗值分別是t、x2;兩組對比經(jīng)P判定,P<0.05代表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治療效果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比對照組高,差異明顯(P<0.05),具體內容如下表1。
2.2 疼痛評分
兩組治療前疼痛評分差異較?。≒>0.05);治療后,觀察組較對照組低,差異顯著(P<0.05),詳情如下表2。
3 討論
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主要是因為節(jié)段性不穩(wěn)定、椎間盤退變、骨贅、骨質增生等因素導致頸神經(jīng)根壓迫、椎間孔位置刺激等引起的。中醫(yī)講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歸于“痹癥”的范圍內,主要是因為氣血虧虛、肝腎不足等,再加之風寒入侵,導致脈絡阻滯引起的。肩井、頸夾脊及風池穴等針刺,具有散寒驅風、通絡活血等作用。聯(lián)用電針可有節(jié)律收縮頸部肌肉,從而使淋巴循環(huán)及血液循環(huán)加強,神經(jīng)根周圍微循環(huán)改善,同時可將炎癥介質消除,改善肌肉痙攣,或者將神經(jīng)根水腫、炎癥等消除,從而實現(xiàn)有效治療[3]。由實驗結果分析,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是95.24%,與對照組的78.57%變比高,差異顯著(P<0.05);觀察組治療后疼痛評分相比于對照組低,差異顯著(P<0.05)??梢?,通過實施巨刺法配合電針治療,可及早減輕患者臨床病癥,緩解頸椎部位疼痛,確保良好的治療效果。
總而言之,予以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患者巨刺法配合電針治療,除緩解臨床病癥外,有助于治療效果提高,減輕疼痛,值得臨床進一步采納與推廣。
參考文獻
[1] 李柳,劉非凡.物理因子聯(lián)合電針治療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的療效[J].中國醫(yī)師雜志,2018,20(8):1242-1244.
[2] 李宏濤,王小斌,陳月峰,等.鎮(zhèn)肝熄風湯加減配合項七針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臨床研究[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7,26(19):2146-2148.
[3] 張煒.改良關節(jié)松動法聯(lián)合針刀對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的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17,20(17):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