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桔紅
【摘要】欺凌是社會問題的縮影,是教育問題的反映。近年來,校園欺凌現(xiàn)象越來越多,校園欺凌不僅會損害學生的心靈和身體健康,還可能會給學生造成揮之不去的陰影,影響他們一生的成長。因此,學校一定要有效預防和制止校園欺凌。要想有效減少農村寄宿學校校園欺凌事件的發(fā)生,國家、社會、學校、家庭應共同努力,為學生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關鍵詞】農村寄宿制中學;校園欺凌;對策研究
【基金項目】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9年度課題“農村寄宿制中學校園欺凌現(xiàn)狀調查及對策研究”(課題審批號:GS〔2019〕GHB1183)的研究成果。
學校應該是學生進步、成長的圣潔之地,是學生最好的避風港、保護所。然而,校園里也時常發(fā)生一些讓人悲傷的事情,如校園欺凌,一些學生因受欺凌而厭學、自閉、自卑,甚至產生輕生的想法?,F(xiàn)在,校園欺凌不僅僅是語言的傷害,還有很多案例是對學生的尊嚴、人格、身體進行侮辱,欺凌的手段令人發(fā)指。如何有效預防校園欺凌的發(fā)生,如何治療被欺凌者的心靈是學校工作的主要內容之一。
一、農村寄宿制中學校園欺凌現(xiàn)狀
1.不良同伴對學生的錯誤引導
寄宿學校是農村大部分學校的模式,學生的飲食、住宿、學習、社交都在學校內完成,所以身邊的同伴對于寄宿學生來說非常重要。身邊的同伴一定程度上能夠彌補寄宿學生內心的不安全感,兩個或者幾個人可以一起學習、一起進步,爭當優(yōu)秀學生。但是,也有些學生沾染了不良的社會風氣,教唆他人排擠其他同學甚至傷害其他同學。有些優(yōu)秀的學生在不良同伴的影響下,不再關注自己的成績,會做出一些叛逆、傷害自己和傷害別人的錯誤行為。
2.家長、教師對欺凌群體缺乏心理疏導
當前,大部分農村家長忙于農務或者外出打工,疏于對孩子的照顧,而且農村中學多以寄宿式校園為主,在寄宿式校園中,部分學生的心理問題沒有得到家長、教師的疏通,就產生了扭曲的心理。他們憎恨學校、家長、同學甚至自己,無處發(fā)泄的他們就會對弱勢群體施暴,以暴力的行為表達自己的不滿,用欺凌來反抗學校、同學,由此造成欺凌事件的發(fā)生。
3.對待欺凌的治理制度不夠完善
相關調查顯示,農村寄宿制中學校園欺凌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常伴有言語侮辱、肢體上的欺凌。初中生一般將不合群與不和自己站在一個陣營中的同學視為“敵人”,欺凌比自己低年級的同學的概率也較高。處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在成長的過程中很容易產生錯誤的思想和行為,如何預防青少年的錯誤判斷和思想就成了學校和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由此,寄宿制學校應通過教育、思維拓展活動等方式進行校園和諧環(huán)境的宣揚,使學生在寄宿制學校也能體驗到家一樣溫暖的感覺。要想預防農村寄宿制學校欺凌行為,學校應縮小城鄉(xiāng)教育之間的差距,提高農村教育的整體水平。但是,當前,很多農村寄宿制學校對校園欺凌現(xiàn)象的應對和管理制度還不夠完善,不能為學生的安全保駕護航。因此,相關部門應該注重農村學生的身心健康和社會公平,努力完善農村教育體制、優(yōu)化農村教育結構。
二、農村寄宿制中學校園欺凌現(xiàn)狀調查及對策研究
1.國家、社會、學校、家庭應形成合力為學生保駕護航
國家應該完善關于校園欺凌的法律、法規(guī),對于欺凌者給予處罰、警告、教育,做到有法可依、執(zhí)法必嚴,為學生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首先,國家應該對校園欺凌做出準確的定義,對欺凌的范圍給出界定。如果國家法律、法規(guī)沒有條例約束欺凌行為,將會有不法青少年鉆法律的空子。所以,國家出臺完整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是降低學校欺凌事件發(fā)生的前提,也是基礎和保障。這是被欺凌者最強有力的武器,他們可以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為自己申訴,有勇氣對自己遇到的不公行為進行反抗。社會方面應該給予校園欺凌行為嚴厲的批評,加強拒絕欺凌的宣傳,為農村中學生的成長創(chuàng)設一個充滿優(yōu)良、正義風氣的社會環(huán)境。只有在和諧、安全的社會氛圍下成長,學生才能不被惡俗的社會風氣影響。學校方面應該多設置一些心理課,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健康。學校是社會的一分子,學校的不良風氣與社會的不良風氣有一定的關系,社會上欺凌現(xiàn)象的發(fā)生也可能會影響學生,導致學生也模仿這種行為。
寄宿制學校的學生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中度過的,因而學校是預防校園欺凌現(xiàn)象的源頭,也是重中之重。所以,學校一定要及時與學生、家長進行溝通,一旦發(fā)現(xiàn)學生有異常言行,應及時安排心理教師進行心理輔導,并與家長溝通,讓家長多關心孩子的健康、多與孩子溝通交流,進而增進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
2.縮短城鄉(xiāng)教育差距
欺凌者的心理,一方面顯示了他在愛和關心上的缺乏,另一方面顯示了他對于美好事物的逃避。從法律層面來說,中學發(fā)生欺凌事件的主體都是未成年人,他們受國家未成年人保護法的保護,但是法律和道德規(guī)范也應成為最強有力的武器,讓犯罪青少年得到應有的法律懲罰和道德教育,能夠以法律和道德的枷鎖約束欺凌行為。校園欺凌現(xiàn)象的發(fā)生,往往不是由一種原因引起的,而是多種因素綜合導致的,可能包括家庭原因、同伴原因、學生自身原因、學校原因、社會原因等。農村經(jīng)濟條件較差,人均受教育水平較低,教育素質不高,因此發(fā)生校園欺凌現(xiàn)象的概率比較高。農村在政治、經(jīng)濟等多方面處于社會的弱勢地位,所以相關部門應對農村教育給予重視。欺凌是指弱勢的一方被強勢的一方實施傷害行為,造成負面影響的現(xiàn)象。校園欺凌行為較為棘手的原因,一是欺凌者和被欺凌者都是未成年人,其心智發(fā)展都還未成熟;二是難以將欺凌行為與暴力行為、攻擊行為區(qū)分開來。城鄉(xiāng)政府應該給予農村教育發(fā)展大力支持,縮小城鄉(xiāng)之間的差距,關注青少年的成長,將問題學生視為欺凌防范、開導的主體,加大對學生的教育,同時教給學生面對欺凌時正確的做法和應有的態(tài)度。
3.組織建設預防欺凌管理小組
寄宿制學校人數(shù)眾多,教師難以顧及每位學生,所以學校需要建設一套健全的管理制度。農村寄宿制學校應該定期開家長會,或者班主任定期與學生家長進行溝通,使家長對孩子的身體健康、心理情況、學習成績有一定的了解。這種對接是很有必要的,對學生的成長有很大的幫助。為了方便學校與家長之間的溝通,教師可以建立群聊、互留電話、定期召開家長會等。
家長要以身作則,為孩子營造一個和諧、溫暖的家庭氛圍;也要努力工作,遇到問題時不可暴力解決。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家長的一言一行都可能被孩子效仿。所以,家長在遇到問題時一定要有耐心,并保持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身體力行地做孩子的榜樣。當孩子出現(xiàn)問題時,家長不要打罵孩子,而是要積極幫助孩子改正錯誤,找到問題的本質,幫助孩子回歸健康、陽光的生活方式中。農村寄宿制學校學生眾多,學生的學習、生活、娛樂都在校園里進行,校園風氣是學生最直觀的感受平臺。因此,家長一定要支持學校的工作,不能對孩子嬌生慣養(yǎng),以免釀成大禍、危害孩子一生。家長的支持就是學校強有力的后盾。
教師是學校里距離學生最近、與學生接觸最多的人。教師可以利用自身優(yōu)勢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在課堂上和日常生活中多為學生傳播正能量,告訴學生要明辨是非,引導學生養(yǎng)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師應倡導校園文明,教給學生何為真善美,引導學生好好學習,使其不斷用知識充實自己,并為自己的成長負責任。此外,教師也應該為學生普及自我保護意識,鼓勵學生在遭到欺凌行為后,要勇于向教師、家長報告,做出有效的解決措施,不能一直任人欺負。
農村寄宿制學校是為了適應農村的實際情況而開設的辦學模式,旨在保護學生健康成長、提高農村教學質量。但是從現(xiàn)實情況來看,有些農村寄宿制學校并沒有達到預設的教育目標。農村寄宿制學校欺凌行為的發(fā)生是多種因素造成的結果,社會應該聚焦欺凌行為,大力宣揚拒絕欺凌這種害人害己的行為,拒絕暴力、排擠。同時,教師應教育學生謹慎交友,要提高交友的質量。
【參考文獻】
孫喬.農村寄宿中學生校園欺凌問題及對策研究[D].濟南:濟南大學,2019.
朱桂琴,陳娜,宣海寧.農村寄宿制初中生同伴關系與校園欺凌實證研究:以河南省4鄉(xiāng)5校為例[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9(02):68-76.
宣海寧.農村寄宿制學校初中生同伴關系與校園欺凌的調查研究[D].信陽:信陽師范學院,2018.
李慧敏.農村寄宿制中學校園欺凌防治策略探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