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
【關鍵詞】 “道德與法治”;目標;內容;氣氛;家校聯(lián)合
【中圖分類號】 G631【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 1004—0463(2020)16—0192—01
道德與法治教材為新時代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提出了新目標,引入了新內容,提出了新要求。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應著重從如何活躍課堂氣氛、強化實踐活動、尋求家校聯(lián)合等方面入手,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法治意識的教育,為他們的人生道路奠定堅實的道德理想與法治觀基礎。本文將從道德與法治教材使用后,教師應如何更好地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談幾點認識。
一、新教材的新目標、新內容
新教材道德與法治是在新時代深刻認識道德、法治重要性的基礎上,重新確定教學目標、梳理教學思路、引入新的小學內容的結果,就是要與新時代教育人、塑造人的新要求相契合,以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全面、完整、健康的人格,促進教育事業(yè)的長遠發(fā)展。新教材道德與法治意在培養(yǎng)有理想、有自信的中國公民,培養(yǎng)適應未來我國社會發(fā)展的合格公民,培養(yǎng)具有敏銳觀察、判斷各種社會信息的高素質公民。因此,在價值引領方面,新教材注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等新的知識內涵的教育,同時又注意引導學生學法、守法、遵法、用法,將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
二、積極轉換思維,活躍課堂氣氛
教室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過去教室的布置主要以名人名言、守則規(guī)范為主,缺乏新意。其實,布置好教室,能夠起到活躍課堂氣氛的作用。對此,教師應積極轉換思維,用富有時代氣息和符合小學生心理特點的設計、裝飾,比如張貼一些小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圖文并茂的畫報,如德育、法治漫畫,以及能充分激發(fā)學生想象力的未來漫畫等,使他們在藝術的空間中潛移默化地接受道德、法治的熏染。當然,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想活躍課堂氣氛,就要轉變傳統(tǒng)教學觀念,改變過去的教學方式,以更加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在讓學生全面了解、掌握道德和法治基本知識的前提下,把比較抽象的道德、法治理論轉化成形象的展示,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師的教學活動中,從而在不知不覺中,潛移默化地接受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影響,自覺、有效地進行道德和法治知識的自我汲取,健全、高尚人格的自我培養(yǎng),這樣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三、強化實踐活動,培養(yǎng)感恩之心
眾所周知,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港灣、親情的源泉,充滿著父母的摯愛。學校是孩子成長的搖籃,知識收獲的基地,蘊含著教師的真情。因此,小學生要懂得感恩、學會感恩,對其道德情操的塑造有著重要意義。在這方面,要特別注意以下幾點:第一,要學會感恩父母。教師要引導學生在感受親情的同時,認識到父母在養(yǎng)育、培養(yǎng)自己過程中的辛勤勞動、無私付出,從而培養(yǎng)起初步的家庭責任感和對父母的感恩意識;第二,要懂得感恩老師。要讓學生認識到,是學校和老師,讓自己學會了融入集體,懂得了同學間的相互欣賞,建立了友愛互助、平等合作的人際關系,這是進入社會、適應社會的品德基礎。
四、需求家校聯(lián)合,全面提升學生素質
眾所周知,小學階段正是長身體、長知識的關鍵時期,同時也是是非分辨能力、自我判斷能力不夠穩(wěn)定的時期,極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響。因此,教師要利用道德與法治課適時向學生進行積極、健康的教育,并使學生將學到的知識內化為自己的思維、行為方式。
然而,我們也必須強調,小學生的道德素質、法治意識的培養(yǎng)與形成,僅通過學校教育是難以真正實現(xiàn)的。我們可以把學校的“道德與法治”課看成是直接的第一課堂,那么,父母親(甚至祖父母)的言傳身教則是道德與法治課延伸到家庭后的第二課堂。這是因為,父母既是孩子的養(yǎng)育者,生活品的供給者,更是孩子靈魂、品行的鑄造者,孩子基本法治意識的培養(yǎng)者。
因此,在進行道德與法治教育的同時,要努力尋求與家庭的聯(lián)合,要把家庭看成學生獲取道德與法治知識的重要場所,以充分發(fā)揮家庭在道德與法治課的延伸性教育作用。這也要求,家長要時常密切關注孩子的行為表現(xiàn),以身作則,以自己的言行引導、培養(yǎng)孩子形成良好的習慣。家長也要敢于、善于與學校共同發(fā)現(xiàn)、及時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與思想,讓他們自覺樹立高尚的道德觀、正確的法治觀,努力成為一個對社會、國家有用的棟梁之材。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