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shù)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在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增設“實踐活動與綜合應用”,使小學數(shù)學實踐活動從課外走進了課內。小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應該現(xiàn)實化、多樣化、有趣化,要讓探索性學習活動成為小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主要方式之一?!?】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過程中要多開展數(shù)學綜合實踐活動,這樣才能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從被動學習數(shù)學轉向主動地學習,從枯燥地學習轉向有趣地學數(shù)學,從單一學習轉向豐富地學習。這不僅是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數(shù)學教育改革所必要的。
關鍵詞:實踐 課程內容 實踐應用 總結評價
小學數(shù)學新課程標準在不斷地推進,小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方式也在不斷地變化,變得越來越現(xiàn)實、多樣、有趣。從此,自主探索成為了小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主要途徑之一。所以,小學數(shù)學綜合實踐活動課成為小學生數(shù)學課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為了能讓學生靈活地運用數(shù)學的思想方法去分析并解決生活實際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數(shù)學意識和數(shù)學能力,我們一定要上好小學數(shù)學綜合實踐活動課。
有一年的三年級上冊期末試卷上有這樣一道題:“多少個雞蛋大約1千克?”就這一題難倒了多少孩子。當時我們幾位數(shù)學老師商議后將答案范圍定為18-25個,可填對的孩子卻仍屈指可數(shù)。為何一個出在填空第一題的題目正確率卻如此低?究其原因是學生不能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或者說學生在學習時只是機械式地學習了有關質量單位的相關知識,卻并沒有真正地掌握這些的知識。回憶當時教學這一課的情境,我仍歷歷在目。課前我讓學生準備了一些1千克的水果。為了加深學生的體驗,我不僅讓每位同學拎一拎,感受1千克的重量,還用秤稱了稱學生帶的每種水果,并讓大家一起數(shù)了數(shù)每種水果1千克的個數(shù),然后作了記錄。緊接著,我還類推了一些沒有稱的水果,讓學生估計1千克這樣的水果有多少個。告訴孩子們,當碰到這樣的問題時,可以根據(jù)今天的經驗,和你知道的水果進行比較,作出估計。當時我覺得自己準備得還算充分,相較于只將書本上的內容教授給孩子,已經算是讓孩子有了更深刻的體驗??珊⒆觽兊恼莆粘潭葏s不盡人意。若所學的知識不能運用于生活,而只存在于書本,學之無用。
陶行知曾經說過"教、學、做合一",教師要在做上教,學生要在做上學,教與學都要以“做”為中心?!?】這實際上就是說教學要與生活實際相結合。;那么要如何上好數(shù)學實踐活動課,使實踐活動能真正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呢?
一、要教學符合學生學情的內容,得學之有用
在開展小學數(shù)學綜合實踐活動時,課堂內容的開口不能太大,要根據(jù)教材的進度和學生學習的數(shù)學現(xiàn)實,選擇學生容易操作的活動。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應以教材內容為依據(jù),根據(jù)學生的個性特點,對教材上綜合實踐的內容進行重新設計整合;也可以根據(jù)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聯(lián)系生活實際自己補充設計一節(jié)綜合實踐活動課。比如我前面提到的《認識千克》這一課,教材中沒有對應的綜合實踐課內容,只在練習中出了一道實踐題,活動內容太少,達不到讓學生掌握并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要求。我覺得在教學時可以補充一課時“千克和克”的綜合實踐課。在設計時,可以參考其他版本教材的內容,再結合當?shù)貙W生的具體情況,設計符合本校學生實際學情的教案。這樣才能讓學生將書本上的知識與生活中的問題聯(lián)系起來,學生才能深刻感受到數(shù)學知識來自生活,也要為生活服務,要能將所學的知識靈活地運用到生活中去。又如三年級下冊的《上學時間》這一課,這是學生在生活中也經常會遇到的問題,在課前我給學生一周的時間做準備,要求每位學生每天記錄自己從家到學校所要用的時間。然后根據(jù)記錄的數(shù)據(jù)估計出自己從家到學校要用多長的時間。這樣,學生在課堂上進行交流時才能有更深的體會。數(shù)學不能僅僅只是一門學校的課程,也要在教學的過程讓學生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要學之有用。
二、教學過程要精心組織,要注重實踐應用
小學數(shù)學綜合與實踐活動課程必須建立在小學生現(xiàn)有的生活經驗以及他們已經掌握的知識背景的基礎上去創(chuàng)設情境。;“小學生綜合與實踐”的教學,要重在實踐。重在實踐就是在活動中教師要注重讓學生自主地全過程地去參與實踐活動,并且要讓每一位學生都能腦、手、口三者相結合,自主地動起來?!?】少了其中任何一個都是不行的,會影響學生對知識點的直觀印象,不能將知識點內化成自己的。
在進行活動前,教師必須做好準備工作,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要讓學生知道自己應該怎樣做。這一點,我在教學《周長是多少》這一課時就比較注意。課前我做了充分的準備,為每位學生都準備了課上所要用的材料。課上,針對四個實踐活動,我都提出了具體的活動要求,然后放手讓學生去操作,做到讓學生知道要怎樣做,并讓學生知道他才是學習的主人。其次,要注重學生的自主發(fā)現(xiàn),要讓學生帶著問題做?!鞍l(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是整個活動的關鍵,只有讓學生避免依賴、模仿別人的學習方式,使每個學生都能進行主動的、全程參與的數(shù)學學習過程,才能讓每一位學生有所收獲。另外,在學生的實踐活動過程中,合作交流是必不可少的,要讓學生學會合作交流,在師生、生生的交流中,學生才能對知識或活動內容的理解得更加豐富,更加全面。如在“算24點”活動時,可以讓學生在算完用三牌計算后,先同桌之間進行交流算的方法,然后全班一起觀察總結。在生生、師生的交流中,讓學生體會到在算24點時最后一步經常用到三八二十四、四六二十四這樣的乘法。所以,在做題時可以讓學生首先往這兩個方向去想,如果用這樣的方法行不通時,再用別的方法。這樣孩子在做題時也可以有序思考。最后,在操作時要讓學生注意觀察和思考,去體會數(shù)學在活動中的價值。
三、活動后要適時地總結評價,知識拓展
實踐活動課的總結評價是一個情景再現(xiàn)的過程,可以使學生再次感知活動中的體會。教師對學生在活動中探究到的成果要及時地進行評價,激發(fā)學生求知欲,主動地去探索新知,為下一個活動作準備。如在教學《周長是多少》這一課時,每一個活動結束后,我都安排學生先自己進行總結?;顒右皇歉鶕?jù)用相同個數(shù)的小正方形拼出不同的圖形并算出圖形的周長,在學生算出所有圖形的周長后,讓學生對活動的結果進行總結,對于有困難的學生,我會進行點撥。學生通過觀察圖形和算出周長的大小,基本上能說出用的正方形個數(shù)相同,拼出的形狀不同,得到的圖形的周長不一定相同。通過總結,學生不僅能對這一個活動有更深的認識,又能為下一個活動中感受圖形不同但周長相同作下鋪墊。這樣一環(huán)接一環(huán),一個活動連著下一個活動,讓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富有邏輯性,知識點生成得十分自然,活動體會也就更加地深刻。
在課的最后,教師還要進行一個整體的總結評價,回顧整個過程,讓學生再次感受知識的生成過程、發(fā)展過程,體會數(shù)學的價值,數(shù)學就在我們身邊,學習數(shù)學是有用的。并適時地布置一些課后作業(yè),作業(yè)內容要與生活聯(lián)系起來,在課堂中學生要學,在生活中更要學。一個活動的結束,;有時正好是另一個活動的開始,我們要讓這樣的數(shù)學活動永不停止。只有讓學生不斷地實踐與反思,才能提高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能力。
陶行知先生主張:“要解放孩子的頭腦、雙手、腳、空間、時間,使他們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4】小學數(shù)學綜合實踐活動課還是一門有待開發(fā)的課程,需要我們教師不斷地研究、不斷地改進、逐步去完善,使其能真正促進學生的發(fā)展,要使每個學生都能掌握生活中所需要的數(shù)學知識,讓不同的學生在數(shù)學的學習過程中有不同的成就。
參考文獻:
【1】、《小學數(shù)學課程標準2011版》
【2】、《走近陶行知·教師讀本》
【3】、《小學數(shù)學綜合與實踐初探》
【4】、《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與素質教育》
★本文系宜興市學科微課題2019年度教師個人專項課題《提升學習力的小學數(shù)學“綜合與實踐”補充類案例研究》(課題編號:YW-j/2019/04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王云 宜興市和橋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