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晨
摘 要: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們教育理念的不斷改變,要求將更多的關注點放到高校育人模式的創(chuàng)新上,從多種角度出發(fā)來構建資助模式,從而為高校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免除學生學習的后顧之憂,使其能夠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學習上,推動高校資助模式的不斷完善。通過對我國高校資助育人模式的發(fā)展歷程的深入探究,結合實際情況和國家政策,提出了高校資助育人創(chuàng)新視角構建多維資助模式的有效路徑,從而使相應的工作人員和管理人員能夠明確工作開展的重點和要點,為我國高等教育活動的深入發(fā)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關鍵詞:高校;資助育人;創(chuàng)新;多維資助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7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0)22-0129-02
黨中央和國務院對于我國經濟困難的學生資助工作有著較高的重視,尤其是在近幾年來,我國也出臺了一系列的貧困學生資助政策,切實地拓展大學生的資助領域,相應的資助標準也在不斷提升。從2012年開始,我國黨中央就提出了扎實完善推進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工作,使教育公平和社會公平得到全面落實?,F今為止,我國建立了相應的資助育人體系,每年用于資助貧困學生的資金金額高達900億元,實現了不讓任何一名學生因為經濟原因失學的目的。而在日后工作開展之中,相應的管理人員更應該從實際情況出發(fā),以高校資助育人創(chuàng)新視角來構建多維度的資助模式,進而為高校教學體系的完善和教育水平的提升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一、我國高校資助育人模式的發(fā)展歷程
我國高校對學生資助的歷史進程較長,在幾十年的探索和發(fā)展之中,形成了相對完善的困難學生資助體系,為高校教育職能的充分發(fā)揮提供了重要的保障。高校資助育人模式的發(fā)展,不僅能夠為貧困家庭學生學業(yè)的完成提供可靠的保障,同時也能滿足社會對高素質人才的本質需求。從歷史發(fā)展進程來看,我國高校資助歷史包含了以下幾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在新中國成立的初期,在30年間我國高校施行的是免費高等教育制度以及人民助學金資助模式,這個階段之下,高校學生較少,國家財力能夠為學生提供有力的保障。到了20世紀80年代,我國高校助學金體系也從人民助學金轉變到人民獎學金,我國在這個階段相繼出臺了多種高校助學金管理辦法,這也是我國免費接受高等教育時代的終結。在這種以獎代助的模式下,意味著高校資助政策已經開始朝著綜合素養(yǎng)較高的學生加以傾斜,對大學生素質培養(yǎng)有著更加積極的影響。到了20世紀90年代,我國高校資助育人模式也轉變成了獎學金制度、學生貸款制度以及助學金制度并存的模式。隨著我國改革開放進程的不斷推進,人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提升,我國也出現了嚴重的兩極分化現象。這也對高校教育的公平性提出了嚴重的挑戰(zhàn),我國也在獎學金、貸學金的基礎上出臺了勤工助學政策以及特困補助政策,從而提升了高等教育的公平性。在這一階段之下,我國也形成了以政府為主體,以助學貸款為核心的自主機制,各個高校也結合自身條件建立了相應的資助育人體系。到了21世紀,我國高校資助育人體系進入了獨立探索階段,各高校結合自身實際情況,構建了適合自身發(fā)展的資助育人體系,使困難學生的經濟壓力得到有效緩解,從而為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提供有利的條件,為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不斷完善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1]。
二、高校資助育人創(chuàng)新視角構建多維資助模式的路徑
1.創(chuàng)新資助育人機制。從目前來看,不同高校針對自身的實際情況,構建了不同的創(chuàng)新資助育人機制。例如,東華大學就根據當前我國高校資助體系之中存在的問題,構建了以經濟保障為主體,以精神關懷和發(fā)展支持為輔助的幫困育人體系。在這種體系之下,家庭經濟條件困難的學生能夠得到長足的關愛,使其不同層次的需求得到滿足,從而為學生綜合素養(yǎng)提升以及能力的鍛煉提供有效的平臺。因此作為學校領導者,需要根據自身學校特點,開展資助育人活動,對于經濟有困難的學生,不僅要在經濟上支持,還要在思想上學習上幫助,從而確保這些學生的困難能夠得到排解,讓學生能夠擁有身心健康發(fā)展的機會與渠道。此外,還需要充分發(fā)揮黨員的先進性,構建一名黨員幫扶一名經濟困難學生的模式,建立起“三位一體”的幫扶體系,使經濟有困難的學生能夠從學校那里感受到真正的溫暖,讓學生能夠對自身的情況有著正確的判斷與認識。
2.創(chuàng)新資助育人活動。在創(chuàng)新資助育人活動之中,有的高校就通過為資助育人機制注入可持續(xù)發(fā)展機制,將育人與幫扶經濟困難學生進行有機結合,探索出了一種全面的幫扶活動。首先通過一次性幫扶宣講會來采集經濟困難學生的數據信息,并通過相應的調研活動和技能培訓,完成幫困助學總結工作,最終形成一種全新的資助育人模式。在所有人共同努力之下,學校的幫困助學工作水平得到了長足的提升,不僅使困難學生的經濟問題得到了有效的解決,同時為學生個性化發(fā)展和綜合素養(yǎng)提升提供了更加全面的保障。在助學實踐活動之中,很多高校也為助學活動注入了全新的內涵,將助學活動領域進行了全面的延伸,從德智體美培養(yǎng),發(fā)展到社會主義建設上,從而使資助育人活動能夠更加完善。比如說有的高校就提出了分層推進貧困生培養(yǎng)模式的策略,要求現在經濟基礎上使貧困生能生存下去,其次要能夠為貧困生提供適合其終身發(fā)展的人才培養(yǎng)機制,最后要能夠將這些貧困生培養(yǎng)成為更加可靠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在這種資助育人活動模式之下,高校的幫困助學水平會得到不斷提升,從而使學生的自尊心得到維護,為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2]。
3.創(chuàng)新高校資助育人文化機制。想要使高校資助育人活動能夠持久開展,就需要從育人文化機制建設角度出發(fā),為高校資助育人體系注入相應的感恩文化、責任文化以及誠信文化,從而使被幫助的學生能夠感悟到奉獻、付出的真諦,對于獲得貧困生補助的學生來說,他們應該滿懷著感恩之心,以為社會做出更多貢獻為己任去開展學習活動。通過創(chuàng)新高校資助育人文化模式的推進,能夠讓廣大經濟困難的大學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國家政策的溫暖與關愛,使其能夠擺正自身心態(tài),更加樂觀和積極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之中,使我國傳統(tǒng)的責任文化體系和誠信文化體系得到全面?zhèn)鞒?,促進高等教育水平的全面提升,為大學生綜合教育注入全新的機制,從而推動我國高等教育工作的深入開展。
綜上所述,多維資助育人模式已經成為高校資助育人體系完善和優(yōu)化的大勢所趨,與新形勢下資助政策要求有著一定的契合度。在目前來看,相應的模式仍然需要進一步深化和完善,然而這種模式更是體現出了我國教育制度之中的人文關懷和精神關懷。在高等教育工作之中,相應的管理人員也要不斷探究高校資助育人工作開展的有效對策,用經濟資助的方式來解決學生的困境,用制度來規(guī)范相關工作的開展進程,并用文化來提升育人模式的有效性,為我國高等教育活動的深入開展提供可靠保障。
參考文獻:
[1] ?王雅婷,王薈荃. 新常態(tài)下高校精準化資助工作路徑的探索[J].社會工作與管理,2017,(4):96-100.
[2] ?黃建關,鄒樹梁.高校資助育人創(chuàng)新視角:構建多維資助模式的路徑探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2,(4):81-85.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peoples educational concepts continue to change,requiring more attention to be placed on the innovation of college education models,from a variety of perspectives to build funding models,so as to create a good for college students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 of the school eliminates the worries of studentslearning,and enables them to devote more time and energy to learning,and promote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he funding model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Chinas college funding education model has been deeply explored.Combining the actual situation and national policies,an effective way to construct a multi-dimensional funding mode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llege funding education has been proposed,so that the corresponding staff and managers can clearly work The focus and key points of the development provide a powerful guarantee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activities.
Key word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financial education;innovation;multidimensional funding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