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nóng)曉華
摘 ?要: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與學生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所以,教師在進行品德與社會教學時,需要融入生活化的教學方式,以此來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道德品質,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效率?;诖?,本文從制定生活化的教學目標、設計生活化的教學內容以及構建生活化的教學模式三個方面進行分析,望能有效地提高品德與社會教學的效率。
關鍵詞:小學;品德與社會;生活化;策略探討
為了能夠提高品德與社會的教學效率,教師應當在教學中融入生活化的教學模式,通過生活化的教學方式,來確保教學目標能夠順利的完成,讓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相關知識點,進而豐富學生的生活體驗。同時,教師還需要將課堂的主體地位歸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將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fā)揮出來,積極組織課外實踐活動,滿足素質教育對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要求。
1生活化教學模式的優(yōu)勢
首先,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什么是生活化教學模式?便是要求教師將課堂歸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從而自主地進行學習。這種教學模式不僅完善了應試教育中的不足之處,還將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fā)揮了出來,使學生對學習始終保持興趣。而且在這種教學模式下,還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其次,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生活化教學模式能夠讓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教師則是課堂的輔助者。在這種教學模式中,學生需要根據(jù)自身來發(fā)現(xiàn)問題,了解問題,從而解決問題,當然也可以與同學一起來分析、探究、解決。而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只需要在適當?shù)臅r候給予恰當?shù)膸椭鸵龑Ъ纯伞?/p>
2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生活化策略
2.1制定生活化的教學目標
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教師需要根據(jù)學生的掌握情況和生活實際,充分了解教學內容以及教學的標準,制定適合學生的生活化教學目標,這樣才能使學生真正的融入到生活化教學中,從而培養(yǎng)學生認真觀察生活的能力。
例如:在學習關于父愛、母愛的內容時,教師便可將感恩父母作為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搜集一些與父母相處的故事和情節(jié),回憶父母對自己的呵護,以此來引導學生學會感恩父母。
2.2設計生活化的教學內容
小學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對此,教師想在教學中融入生活化教學,便需要將教學內容和生活實際相結合,讓學生通過生活中真實的情境來理解課本中的相關知識點,從而提高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教師在進行品德與社會教學前,可以結合本節(jié)課的重點內容為學生搜集與之相關的資料,借助多媒體設備播放給學生觀看,其中教師還可以給視頻穿插對應的故事講訴,使學生能夠聯(lián)想到自己生活中的一些場景,以此來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
例如:在學習關于交通安全的內容時,教師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學們,你們在上下學的時候,走到馬路上需要遵守交通規(guī)則嗎?需要遵守哪些交通規(guī)則嗎?在日常生活中哪些行為是沒有遵守交通規(guī)則的?”此時,學生會因為教師的問題而展開激烈的分析,交流,并說出自己的答案。之后,教師再將搜集到的交通安全標語展示給學生觀看,讓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進一步的掌握交通安全的知識。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不但提高了教學的效率,還教會了學生交通安全方面的知識。
2.3構建生活化的教學模式
想要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構建生活化的教學模式,不僅要加強教學模式的實踐性,還要在給學生傳授理論知識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首先,教師需要將課堂的主體地位歸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使學生能夠將自己在生活中的一些行為大膽的說出來,并分析哪些行為遵守了道德準則,哪些行為沒有遵守。另外,教師還需要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學習合作小組,讓學生在小組中能夠暢所欲言,將自己的想法與其他成員進行分享、交流。教師還可以給學生布置具有實踐性的課外作業(yè),動手操作肯定會比文字作業(yè)的效果要好很多,而且還能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和掌握,也只有讓學生親自去完成實踐作業(yè),學生才算是真正的掌握了所學知識。
其次,在品德與社會教學過程中,教師還需要拓展教學空間和范圍,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理論知識的理解能力以及豐富學生的課外實踐活動。教師可以利于放假時間帶學生去參加當?shù)氐纳鐣嵺`活動,使學生對社會問題有一定的了解,從而意識到自己所背負的責任。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的了解品德與社會課程存在的意義,也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動地遵守道德標準。同時,教師也需要加強與家長的交流,溝通,讓家長能夠參與到學生的學習活動中,從而實現(xiàn)課堂教學延申到課外實踐活動的目的。
例如:在學習關于家庭生活的內容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構建這樣一個情境:“同學們,你們重陽節(jié)在家會做些什么呢?會為家里的老人做什么呢?你們覺得是否需要孝敬老人呢?”當教師提出問題后,可以讓學生將這些問題帶回家,請教自己的父母,然后再將答案帶回到課堂與同學進行交流。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家長也不自覺地參與到了教學中,從而幫助學生意識到自己在家庭中的義務是什么,是否達到了道德的標準。
3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對品德與社會課程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需要教師教會學生基礎知識的同時,還要使學生能夠正確的認識社會、適應社會,從而使學生在未來能夠成為一名合格的公民。
參考文獻
[1]袁順亮.回歸生活體味課堂——小學品德與社會生活化教學策略探究[J].讀天下(綜合),2019(22):217-217.
[2]李彬.分析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生活化的策略[J].中華辭賦,2019(04):8-8.
[3]步揚健.小學品德與社會課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優(yōu)勢及不足之處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7(09):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