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楊 高韓 安琦琪
對國家安全思想內涵的演變分析離不對“國家”的理解和認識,因為,在國家沒有形成前提下,人類的思想不會出現“國家安全”的概念,國家安全問題是國家形成后人類社會所遇到的首要問題,而此問題的存在必然隨著國家的存在而存在,也將隨著人類社會發(fā)展而不斷被人們思考。由于存在眾多關于“國家”的理論,自然關于國家安全的思想也各不相同。
神權學說認為國家形成和發(fā)展是受神的約束,在國家發(fā)展的過程中受到侵略或侵略他國時,這自然也是出于神的旨意。其理論在國家安全層面中,具有消極色彩,否定了人在國家安全領域的積極主動性,同時為非正義戰(zhàn)爭的爆發(fā)提供了神圣說詞,而這樣說詞在21世紀今天依然存在。
當人類開始運用自己的理性去認識世界的時候,這就動搖了神權學說的根基,標志著對國家形成和發(fā)展的思考從“神”的世界回到“人”的理性世界。如法國思想家讓·盧梭把國家視為社會契約的產物,國家安全是社會契約雙方所約定的一項重要內容,但他也指出“國家是富人相當巧妙的計劃,國君們永遠都喜歡制定直接對他們有利的規(guī)則”,所以,其國家安全是為了滿足富人和國君需要的,但這并不能解釋,一國平民為國家安全犧牲奮斗的客觀現象。
家族的繁衍導致了國家的產生,這是家族論的觀點,而國家安全應圍繞如何保障這個家族的展開進行,其理論在封建社會有較強大的影響力,具有封建主義制度色彩,與21世紀的國家安全觀已完全不適應。除此以外,還存在種族論的學說,其理論支持者認為,國家是為了保障某個種族對其他種族的統(tǒng)治而產生的,國家安全就是為了保障“優(yōu)等人種”對“劣等人種”的統(tǒng)治,其理論經常被不同時期的劊子手用來證明種族屠殺的正確性,掩蓋其反人類的罪行。本應被掃進“垃圾桶”中的理論,但依然存在于今天世界的某些角落。
由于上述國家理論的出發(fā)點不同,表達的利益需求不同,自然,依據上述理論所形成的關于國家安全的思想也都存在片面性,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忽略了經濟因素在國家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因經濟發(fā)展、財富分化而導致階級產生、社會分裂,而這正是產生國家的必要條件。可以確定,直到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出現后,國家產生和發(fā)展的本質才被揭示開來,所以對國家安全的內涵思考應從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角度出發(fā)。眾所周知,階級形成導致國家產生,而國家產生并不意味著階級的消亡,階級的存在將伴隨著國家存在而存在,這也是不同類型國家的共同點,所以,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國家安全觀必然具有階級性,階級性存在又解釋了不同種國家類型的國家安全本質的區(qū)別。
在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經典著作《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寫到“每一個企圖取代舊統(tǒng)治階級的新階級,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說成是社會全體成員的共同利益”。所以,當生產力發(fā)展導致統(tǒng)治階級與被統(tǒng)治階級發(fā)生變化時,為了實現這個國家安全,統(tǒng)治階級需強調國家安全的普遍性,淡化國家安全的階級性,這就解釋了為什么一國平民要為國家安全犧牲奮斗的客觀現象。由此可知,國家安全的本質內涵包括階級性和普遍性。
由于人類社會存在兩種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即私有制和公有制。在私有制國家國家的生產資料為私人所有,其國家安全必然要為保障生產資料的私有制而進行構建,而這恰恰驗證了其國家安全的普遍性存在著虛偽性,這與其真實的階級性存在著理論上和實踐上的矛盾沖突。反之,在公有制國家生產資料由國家代表人民占有,國家將國家安全的普遍性與人民普遍的安全訴求融為一體,真實表現了國家安全的普遍性。需要明白的是,自黨的十三大將 “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作為黨的基本路線核心內容開始,社會各屆很少提及“階級”一詞,但這并不表明新時代中國的國家安全不具有階級性,雖然剝削階級作為階級雖然已經消滅,但是階級斗爭還將在一定范圍內長期存在,保障無產階級利益的國家安全理念將始終存在社會主義國家。所以,只有在公有制為基礎社會主義國家里,國家安全本質內涵才能實現國家安全理論上和實踐中真實融合。
依據對現行國家安全法第二條的分析,可知當今中國學界認可的“國家安全”是圍繞著國家生存需求與發(fā)展需求而展開的,即當國家的生存與發(fā)展需求得到滿足時,國家安全才得以實現。在這里,可以將國家安全理解為國家利益的階級性和普遍性在國家安全領域的集中表現,而對于犧牲國家利益換取國家安全的思想,是對國家安全本質內涵沒有清晰認識的錯誤思想。
國家安全意識是在復雜的社會關系中所形成的,是對國家安全現象的思想、觀點、心理狀態(tài)的自覺反映。依據國家安全意識主體不同,國家類型不同,在社會中是否占有主導地位,國家安全意識存在不同種類;在這里我們所討論的培養(yǎng)國家安全意識是以個人為培養(yǎng)對象,以科學社會主義為主要內容,以宣傳教育懲罰為手段。由此,樹立牢固的國家安全意識應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
增強國家安全理論的宣傳力度。改革開放讓我們越來越接近民族的偉大復興,但前途越是光明,越是要樹立居安思危的國家安全意識,當然相關國家機構為宣傳國家安全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一定成績,但國家安全宣傳仍存在薄弱環(huán)節(jié),如根據調查資料顯示在作為國家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大學生中間竟有75.62%的不知道4月15日法律確定為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還有88.96%的不知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已生效實施,由此可知,其他群體的對國家安全了解的現狀。所以,讓國家安全理論走到人民群眾中去,發(fā)揮真正的作用,應重點圍繞特殊區(qū)域、特殊崗位、特殊職業(yè)、特殊人群展開宣傳,如對生活在我國邊境地區(qū)的公民所展開的宣傳工作,同時應注意,在宣傳過程中應給予義務宣傳志愿者一定的物質幫助。
強化國家安全理論的教育作用。當今世界是充滿變革發(fā)展時代,“?!薄皺C”兩者之間的矛盾與統(tǒng)一從未有過如此高度融合,為保障中國的穩(wěn)健前行,完成祖國的統(tǒng)一大業(yè),我們不能僅僅將4月15日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作為教育全民的唯一日子,而應不斷推進全民國家安全教育的常態(tài)化、規(guī)范化、體系化。所謂常態(tài)化就是要求按照時間節(jié)點、教學大綱、課程標準開展國家安全教育;所謂規(guī)范化是對國家安全教育過程中任何環(huán)節(jié)都作出規(guī)范化的要求,特別是應針對不同的教學對象來規(guī)范師資隊伍建設、開發(fā)教材及參考材料、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與方式、規(guī)范教學實踐基地建設等方面;所謂體系化就是要構建大中小學國家安全教育一體化,特別應注意根據居民居住地的不同,在城市和農村分別構建國家安全教育體系。
依法懲處違反國家安全行為。自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法律制度已完善,法治化建設有序推進,而運用法律法規(guī)處理國家安全領域的問題,調整與國家安全相關的社會關系,規(guī)范人們在國家安全領域的行為,選擇適用與違反國家安全行為的危害性程度相適應的懲罰措施,則彰顯了國家決策者和執(zhí)行者落實全面依法治國的決心。依據“法無明文規(guī)定不為罪”要求,對違反國家安全行為的懲罰,必須按照相關法律法規(guī)進行。值得注意的是,懲罰并不目的,而只是手段,是希望通過這樣手段的適用,使所有的社會成員做到以國家安全為個人的最高使命,徹底明白什么樣的行為是被國家安全法律法規(guī)所允許的或是所禁止的,從而不斷提高國家安全意識。
[1]馬爾琴科著,徐曉晴譯.國家與法的理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2010.1.
[2]《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EB/OL].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AD%E5%8D%8E%E4%BA%BA%E6%B0%91%E5%85%B1%E5%92%8C%E5%9B%BD%E5%AE%AA%E6%B3%95/241136?fr=aladdin
[3] 夏紀媛.新時代大學生國家安全意識調查研究——以濟南部分高校為例[J].法制博覽,2019(12)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