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任何一種語言都深受其文化背景的影響,語言的學習和文化緊密相連。日本文化中包含其不同尋常的價值觀,在日語教學中理解日語的文化背景和中日兩國文化的異同點,才能更好地進行教學工作。
關(guān)鍵詞:日語文化?日語教學?中日文化差異?滲透
中圖分類號:H3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20)08-0-01
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語言的歷史和文化歷史是相輔相成的,語言是文化形成和發(fā)展的前提,文化的發(fā)展也體現(xiàn)了語言的豐富性,多樣性以及包容性。日語語言的學習和日本的文化息息相關(guān),日語學習者只有很好地了解日本文化,才能真正地學習到日本語言的精髓。因此日本文化要始終貫穿于日語語言教學中。
一、日語的語言文化特點對日語教學的滲透和影響
日語語言文化的表達特征集中體現(xiàn)了日本這個單一民族的思維模式,也是這個民族生活習慣的根本體現(xiàn)。日本語言文化最大的特征是其曖昧性,這是大和民族克制含蓄的思維模式和行為習慣的體現(xiàn)。
1.語言表達的內(nèi)外之別
在日語的表達中很少只用“你”“我”這樣的稱呼,因為他們認為這樣的稱呼進行交流的時候,會影響交流的順暢性和和諧性。于是在日語中更多地使用一些內(nèi)外有別的詞匯來表達“你”“我”。稱呼的使用是日語初學者的一大難點,在對日本內(nèi)外有別的語言文化有了基本體會之后,比較容易順暢地學習該知識點。
2.語言表達的委婉性
由于受到“和”的思維模式和“以心傳心”的意識的影響,日本人在與人交流時,習慣性地以對方可以接受的方式來委婉的表達自己的思想,從而建立愉悅的良性交往關(guān)系。
2.語言表達的曖昧性
同樣本著以“和”為交往的前提,在日語表達中常常使用不明確的曖昧詞進行交流。這些曖昧詞的使用在交流過程中給雙方比較大的回旋空間。為了深化表達的內(nèi)涵,促進雙方更順暢地達成共識,日本人在交流過程中非常注重表示曖昧性的副詞的使用。然而學者在學習這些副詞的時候,常常出現(xiàn)意思混淆,語意不清,表達錯誤等等問題。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很有必要讓學者理解曖昧的文化表達方式,達到語感上的最佳狀態(tài),正確使用這些副詞。
3.敬語的廣泛使用
敬語在日語中被廣泛使用。根據(jù)具體的交流對象,交流環(huán)境表達敬意的一種方式。由于日本社會的等級觀念嚴重,所以敬語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時由于中日文化存在差異,也給學習者帶來很大的難度。日語的敬語分為尊敬語,自謙語和鄭重語三大類,由于自謙語和鄭重語在現(xiàn)代中文中很少使用,所以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二、中日文化差異對日語教學的滲透和影響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體現(xiàn)一定的社會歷史文化。文化包含了一個民族所有的活動方式,語言對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起重要的作用。
1.中日文字差異
眾所周知,日本的文字起源于中國。平假名是由中國的草書演變而來的,片假名則是由中國漢字的楷體偏旁部首或者是單體字演變而來。因為在書寫方面有著很高的相似度,學者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會受本國語言的影響,產(chǎn)生誤導。很多中國的漢字與日語的漢字書寫一樣,但是表達的意思和讀音完全不一樣。例如“大丈夫”,這個單詞在中文中是指有志氣,有節(jié)操,有作為的男子;而在日語中的意思卻是“我還好”“放心”“不要緊”等這類的意思。因此,在日語漢字教學過程中,應該通過比較等方法加深學生對異同點的記憶。
2.中日社會等級觀念差異
日本的文化深受唐代中國文化的影響,中國古代的等級制度一直存在于日本的社會文化中,根深蒂固。在這種文化的熏陶之下,每個集體中的人都安分守己,各司其職,配合默契,和睦相處。這種和諧的合作方式帶給日本社會的穩(wěn)定,經(jīng)濟的迅速發(fā)展。
這種森嚴的等級觀念明顯地表現(xiàn)在日語的敬語中。日語敬語一直是日語教學中的一個難點。中國經(jīng)過社會的各種變革以及各種文化的融合,等級觀念已經(jīng)越來越淡薄,尤其對于新生代的學習者來說,更是一個全新的挑戰(zhàn)。教師在教授敬語時,避免枯燥的背誦模式??梢岳眯律矚g的動漫,情景對話,在課堂上盡可能運用更多的教學方式融入日本的等級文化知識,教會學生在不同的環(huán)境,根據(jù)不同的對象恰當?shù)厥褂镁凑Z。同時也可以借鑒日本的禮儀文化,加強新生代學者的集體觀念,適當?shù)貙W習有益的儒家文化。
三、文化對日語教學中的滲透
不同的文化有其共性,也有其個性。只有充分理解日本文化的特點,以及中日文化的差異,學者才能提高日語學習的興趣,才能提高課堂的授課效率.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該培養(yǎng)跨文化的意識,讓學生對日語語言文化有一個全面地理解和認識,并對中日的文化異同點有一個清晰地認識。教學中應該經(jīng)常運用對比法導入文化知識,讓學生能夠更加得體地使用日語。
參考文獻
[1]張衛(wèi)娣,肖傳國.日語的模糊性及其文化背景[J].日語學習與研究,1999,(02).
[2]劉艾琳,中日文化差異對日語教學的影響[J],才智,2011,(23).
[3]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5.
作者簡介:吳凌錕(1975.11—),女,漢族,福建福州人,講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