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眉
摘 要:高中地理是一門綜合應用學科,學生學習時需要對多個知識點進行相互聯(lián)系理解,對于理解接受能力較差的學困生,圖像信息更能利于他們記憶。思維導圖通過將繁瑣文字轉化為關了圖表,使學生更容易理解知識。本文通過研究思維導圖在地理教學當中的實際應用,提高教師教與學生學的效率。
關鍵詞:思維導圖;高中地理;教學應用
一、研究背景
1.教學背景
2014年頒布的《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提出——核心素養(yǎng)體系。提出各學段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體系,明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地理學科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包括四點內(nèi)容:人地協(xié)調(diào)觀、綜合思維、區(qū)域認知和地理實踐力。其中地理實踐力不僅包括傳統(tǒng)意義上課堂外的地理觀測與調(diào)查,還包括課堂內(nèi)的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不但要做到知識的傳遞,更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讓學生學會學習。
在學生群體中,有一群由于學習習慣不好或學習方法不當,自律性差,對知識理解、接受能力較弱,導致學習成績不理想的學生,被稱為學困生。他們往往對知識結構缺乏系統(tǒng)性的認識,沒有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整體認知水平較低,思維能力不強。而筆者所在學校的學生來自廣州市第六組生源,即公辦高中中的最末尾生源組,因此學困生比例較大。
地理是一門綜合性強,知識跨度大,又注重實際應用的學科。地理要素既有區(qū)域空間性的差異,也有動態(tài)時間性的不同。它不僅需要學生掌握各種不同的地理要素,還需要有綜合性思維,并與生活相聯(lián)系,與實際結合運用。
基于上述地理核心素養(yǎng)的目標要求、學困生的自身特點和地理學科特點,找到一種基于地理學科綜合性思維特征又能有效提高學困生的學習能力的方法顯得尤為重要。
2.思維導圖概念
思維導圖(MindMap)由英國人東尼·博贊(TonyBuzan)于20世紀60年代提出,80年代傳入中國內(nèi)地,現(xiàn)在已經(jīng)在全球范圍得到廣泛的應用。東尼在《思維導圖:放射性思維》一書中對思維導圖的定義是:“思維導圖是放射性思維的表達方式,因此也是人類思維的自然功能”,另外百度百科中對思維導圖的定義為:“思維導圖又稱腦圖、心智地圖、腦力激蕩圖、靈感觸發(fā)圖、概念地圖、樹狀圖、樹枝圖或思維地圖,是一種圖像式思維的工具以及一種利用圖像式思考輔助工具”。
總括來說,思維導圖的突出優(yōu)點是能快速、形象地把各要素的關系用相互隸屬的層級關系表現(xiàn)出來。它能從一個中心要素或關鍵詞,向外散發(fā)出多個關系節(jié)點,而每個節(jié)點還能繼續(xù)放射性地發(fā)散,最終呈現(xiàn)相互聯(lián)系的關系網(wǎng)。各要素之間的關系,邏輯清晰、因果明了。能準確地使知識以系統(tǒng)化、規(guī)律化、結構化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這一表達方式看似簡單,但是作為一種學習策略,則能非常有效地將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結合起來。呈現(xiàn)出來的圖解簡潔,卻有效的構建了要素間層級關系網(wǎng)。
由此可見,如果教師能引導學生借助思維導圖進行學習,將其種種優(yōu)勢與地理教學中注重因果邏輯的綜合性相結合,定能有效降低學困生學習地理的難度,增強他們的學習信心,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提升他們的地理學習能力。
當然,由于思維導圖的最初理念是“圖像記憶”,而在實際教學中則更需要理解性記憶和結構化思考,所以將思維導圖應用在課堂中就必須經(jīng)過改良,做到既能發(fā)揮思維導圖的優(yōu)勢又要適應符合教學的要求。
二、案例應用
1.借助思維導圖學習知識,幫助學生結構化掌握知識
客觀世界中的地理要素復雜多樣,之間總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在講解某一要素時往往涉及到多個要素的講解,這時利用思維導圖進行輔助,既能讓學生抓住中心要素,又能發(fā)散學生思維,使多個知識點有機的結合在一起。特別是對于學困生而言,大量的文字闡述往往會影響他們的記憶和理解,而思維導圖能快速精準地將各個因素呈現(xiàn)給學生,利于他們認知記憶。
比如,在講解影響氣溫的因素時,由于影響因素多樣,涉及到的子因素也眾多,利用思維導圖就能將其層級關系展現(xiàn)給學生。
2.運用思維導圖講解試題,促進學生在新情景下運用知識
無論是選擇題還是綜合題,都需要學生理先解題目,提取題目當中的關鍵信息,如:指令詞、限制詞、關鍵詞。當提取了關鍵信息后,要怎么辦呢?那就可以用思維導圖來進行答題的思路建模了。由問題的提問入手,在題干中抽取信息,理清其中的邏輯關聯(lián),因果關系。思維導圖由于對各因素做了線性的關聯(lián),所以在答題中,答題思路清晰,答題要點明了,使答題時能因果對應,不遺漏答題要點。思維導圖的介入,就是幫學生在短時間內(nèi)找到答題的正確路徑,走出最短的距離,節(jié)省答題的時間,使復雜的問題簡單化。讓學困生在做題時,至少做到有思路、能答題、易得分,使他們能得到學習的成果,享受學習的樂趣,增強學習的信心。
比如,以2017年全國卷第36題的第一小問作為案例。
劍麻是一種熱帶經(jīng)濟作物,劍麻纖維韌性強,耐海水腐蝕,是制作船用纜繩、汽車內(nèi)襯、光纜襯料等的上乘材料。非洲坦桑尼亞曾是世界最重要的劍麻生產(chǎn)國,被稱為“劍麻王國”。自1999年,中國某公司在坦桑尼亞的基洛薩(位置見圖5)附近投資興建劍麻農(nóng)場,雇傭當?shù)亻L期和臨時工超過1000人,預計2020年種植面積達3000公頃,年產(chǎn)劍麻纖維1萬噸。該公司還幫助當?shù)匦藿▽W校、衛(wèi)生所等。
(1)根據(jù)劍麻生長的氣候條件和用途,說明我國國內(nèi)劍麻纖維產(chǎn)需矛盾較大的原因。(8分)
問題是說明我國國內(nèi)劍麻纖維產(chǎn)需矛盾較大的原因。此題中表達的產(chǎn)需矛盾較大,實質即指產(chǎn)量少需求大,而限定從劍麻生長的氣候條件和用途進行分析。由此根據(jù)題目中的描述:“劍麻是一種熱帶經(jīng)濟作物”,“是制作船用纜繩、汽車內(nèi)襯、光纜襯料等的上乘材料”,再結合我國的地理位置和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進行分析。抓住關鍵信息,建立線性因果關系,繪制思維導圖。
3.學繪思維導圖整理知識,提升學生建構知識能力
由于課程的安排和地理知識跨度大的實際原因,往往在一章書的教學后,學生對各知識點之間的關聯(lián)關系還是模糊不清,對重難點把握不當。因此,在每一章書學完后,可以讓學生自己嘗試使用思維導圖進行知識點的總結歸納,理順各知識點之間的關系,同時也可以把重點難點相應的一一復習。
下圖為地球自轉部分的知識點思維導圖。讓學生自己構建思維導圖時,可以先在在課前給出對應的知識點清單,如地球自然自轉部分包括了自轉的特征和自轉產(chǎn)生的三大意義:地轉偏向力、晝夜交替和時差。學生根據(jù)老師給的知識點查找課本、筆記,通過課后學習小組合作,繪制各知識點的的關系和相關內(nèi)容的思維導圖,最后在課堂上進行講解展示。當學生能通過建構思維導圖來整理知識,其學習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三、總結與反思
通過上述三方面的思維導圖應用,從學習知識到做題解題,再到知識整理總結,循序漸進的學習經(jīng)歷過程,從初步理解到逐步提升,能使學困生的學習方法、思維能力和自主認知的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筆者在這一過程中也有不少收獲和成長。借助思維導圖使學困生學習地理的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也使增強了他們學習地理的興趣與信心,從而使課堂的進程加速推進了。同時在學習繪制思維導圖時,除了傳統(tǒng)的黑板板書外,在上述案例1和案例2中的電子版思維導圖均是利用MindMaster這一軟件進行,這也就促進了筆者學習新的軟件,提升了信息技術能力。在設計思維導圖的過程,同時也是對知識點精煉、梳理的過程,這一過程可以使教師對課堂對知識點的把握更加準確到位。
綜上所述,思維導圖作為一種輔助教學的方法,能大大提高教師與學生的教學效率。幫助學生更快、更準確地理解地理問題。除了以上提及的知識講解、題目講解和知識總結以外,思維導圖還能否應用到教案、學案當中,還能繼續(xù)研究和實踐。當然,目前對思維導圖的運用尚不普遍,過程中也有一些問題和困難,但是如果能堅持研究和實踐,不斷改進思維導圖在教學中的應用,思維導圖一定能大大促進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能力提高。
參考文獻
[1]李敏.思維導圖在教學中的運用[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5(2)
[2]彭永勝.關于思維導圖在高中地理運用中的運用探析[J].高考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