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春梅
摘 要:時政新聞的開發(fā)和利用能夠促使高中政治教學從單純的應試教育轉向素養(yǎng)教育,注重知識應用、遷移和轉化,實現(xiàn)知識素養(yǎng)、能力素養(yǎng)的提高。時政新聞作為有效的教學資源,為了使之能夠更科學高效地發(fā)揮作用,我們要深入挖掘時政新聞的知識價值和德育價值,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進行合理的教學構建,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和動力,轉變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效率,推動新課程改革的發(fā)展,落實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時政新聞;高中政治;核心素養(yǎng);教學價值;教學方法;教學構建
縱觀歷年的高考試題,都不會離開時政新聞的影子,或者是以時政新聞為背景引出相關知識點,或者是以知識點分析時政事件的來龍去脈意義原因。不管是哪種形式的時政考查,都說明時政新聞是政治學科的生命線。政治學科中的時政新聞是指時事政治事件或者人物,即某個時期發(fā)生的、對國際或國內的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社會生活等會產生一定影響的時效性事件和人物?!镀胀ǜ咧兴枷胝握n程標準》提出了“課程資源開發(fā)與利用建議”,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挖掘有效的教育資源,拓展課堂內容,彌補課本資源和內容的滯后性,反映當前社會發(fā)現(xiàn)的方向和成就。時政新聞資源剛好符合了課程標準中豐富教學資源的建議。在政治教學中,適當?shù)貙鴥葒H社會熱點問題與課堂知識教學相結合,使學生通過國內外的具體時政新聞事件,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從而獲得新的知識;進而能夠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國內外的時政新聞,提高運用知識的實踐能力和思維能力,從而生成學科核心素養(yǎng)。
時政新聞在政治教學中充當了教學資源的角色,對于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和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在當前的教學中,時政新聞的利用效果卻并不理想。這主要表現(xiàn)在:一是時政新聞與課本知識呈現(xiàn)兩張皮的現(xiàn)象。教師所選的時政沒有經過篩選和改造,缺乏實質性的內容,與課本知識和學生認知的融合程度不高,造成學生在解讀時政材料中無法融合自身的體驗和課本知識,最后只能照本宣科把課本知識照搬出來解決問題了事。一是時政新聞的教學價值沒有充分挖掘。時政新聞的使用僅僅停留在調動學生興趣,使課堂看起來充滿活力,非常熱鬧,而時政新聞凸顯的教育價值和探究意義往往輕描淡寫走馬觀花,學生從時政新聞中獲取了哪些知識、提高了哪些能力、落實了哪些素養(yǎng)則無關緊要。因此,我們在運用時政新聞開展教學的時候,要力求避免上述問題,真正發(fā)揮時政新聞的價值,完成教學目標和素養(yǎng)目標。
一、挖掘時政新聞的教學價值
政治學科是兼具知識教學和德育教學的綜合性學科,教學過程中,我們除了要完成知識學習之外,還要注重學生的價值取向的培養(yǎng)。時政新聞在教學中就要承擔起知識價值和德育價值的作用。時政新聞的知識價值是指教師通過篩選合適的時政資源,使之與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聯(lián)系起來,既讓學生了解了世界和社會形勢,又引導學生利用時政資源獲得了知識學習,提高了思維能力、邏輯能力、實踐能力。時政新聞的德育價值是指教師通過選取具有正能量的時政熱點,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指導學生理性科學地看待社會現(xiàn)象,分析人物行為,堅定理想信念,抵御錯誤思想,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價值歸宿。
比如,在學習《文化多樣性和文化傳播》這一課時,我們可以利用李子柒的熱點話題,通過李子柒傳播的傳統(tǒng)文化獲得外國友人的喜愛的事件,引導學生理解文化共性和個性的關系,培養(yǎng)科學精神;通過李子柒通過大眾傳媒等傳播文化,明確文化傳播途徑和手段的作用,自覺選擇多樣化的形式和途徑,推動文化傳播;最后引導學生思考如何促進中華文化的傳播,理解文化傳播的意義,提高中華文化傳播的使命感,培養(yǎng)自覺傳播中華文化的公共參與。這樣就使時政新聞在教學中的運用堅持了知識導向和價值導向的統(tǒng)一,把對學生價值觀的正確引領寓于知識學習之中,適應了社會主義發(fā)展對人才的需求,符合新課程改革的方向。
二、豐富時政新聞的教學方法
時政新聞對學生來說并一定就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因為時政新聞相對比較枯燥,有些離學生體驗較遠。因此,如何使用時政新聞才是把枯燥的時政新聞變成學生喜愛的課堂情景的關鍵。靈活多變的方法、創(chuàng)新有趣的活動等等都是我們可以考慮的方向。
我們可以把時政新聞作為課堂的導入或者課堂的線索,把知識點通過時政新聞一個個串聯(lián)起來;或者通過時政小故事,把時政內容穿插到知識學習的過程之中。這樣的好處是通過具體的情景給學生邏輯感,引導學生一個個地解決知識要點。比如:我們用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審議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草案、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訂草案的新聞,設置這樣的問題:為什么人大可以修訂這些法律?其他國家機關可以修訂嗎?修訂法律是如何保障未成年人的利益,體現(xiàn)人民當家作主的?這個設計就把必修二中人大的權力、民主集中制原則等知識融合其中,把抽象的知識形象具體化了,增加了知識的可理解性,在解決問題中完成了新知識的學習。
我們還可以以熱點為藍本,通過改編熱點,以小品表演、情景模擬、漫畫圖片、視頻觀察等形式呈現(xiàn)出來,使之更直觀、簡潔、易懂,符合學生的興趣愛好。比如,我們可以以網(wǎng)紅重慶的熱點話題為載體,設計一出“我想開一間重慶火鍋店”的情景話劇,引導學生學習“市場配置資源”的知識內容。由此一來,學生就如在聽娛樂報道一樣展開知識的學習,寓教于樂,又達到了科學理性看待網(wǎng)紅事件的素養(yǎng)目標。
三、注重時政新聞的教學構建
余音繞梁三日不絕是對歌曲最好的回饋,意猶未盡回味無窮是時政教學最好的反饋。要達成這樣的反饋,就要注重時政新聞的教學構建。時政新聞的教學構建,從知識角度來看,是指時政資源的運用要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不是一個一個框題地設計教學,而是可以立足課題或者單元整體,承接前面的知識內容,啟發(fā)本節(jié)知識學習,又能夠延伸到后面的課程要求。從素養(yǎng)角度來看,時政資源的運用能夠幫助學生思維的連貫性,綜合看待事件的發(fā)展,提高思維能力和運用能力。
比如,我們在學習哲學第十二課《實現(xiàn)人生的價值》時,就可以以袁隆平和他的團隊為我國農業(yè)發(fā)展和世界糧食供給做出的貢獻為情景,探究人生價值的意義、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標準、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途徑等知識點。通過時政資源形成這樣的教學構建,使知識的學習和能力的培養(yǎng)由零散走向系統(tǒng)、由淺表走向深刻、由低階思維走到高級思維,使教學既見樹木又見森林,實現(xiàn)大單元設計教學,踐行深度教學,生成核心素養(yǎng)。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指出:普通高中的培養(yǎng)目標是進一步提升學生綜合素質,著力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使學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會責任感,具有科學文化素養(yǎng)和終身學習能力,具有自主發(fā)展能力和溝通合作能力。時政新聞在課堂上的運用給學生打開了一扇認識世界與學習知識的窗戶,把真實的世界和生氣勃勃的生活直接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并引導學生學會依據(jù)現(xiàn)實情況獲得新知、運用所學知識感受世界認識世界探索世界,逐步揭開世界的本質和規(guī)律,正確認識人類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堅定理想信念,內化核心素養(yǎng),養(yǎng)成關注社會、為社會服務的責任感,完成課程標準的培養(yǎng)目標。
參考文獻
[1]曹靜靜·高中思想政治課時政教育問題與對策研宄[D]·華中師范大學,2017.
[2]孔得?!r政資源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研究[D]·河南大學,2018.
[3]郭胭瑞·時政資源在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運用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8.
[4]唐海燕·高中時事政治教育:意義、原則與方法[J].當代教育論壇,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