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艷芬
摘要:美術實踐活動在形式上具有多樣性,如繪畫、雕塑、書法、篆刻等等,都是培養(yǎng)學生審美鑒賞力的重要載體。教師要突出對學生審美鑒賞意識的啟發(fā),體會美術課程的藝術內涵,促進學生審美素養(yǎng)的獲得?;诖?,以下對小學美術教學中學生審美鑒賞力的養(yǎng)成進行了探討,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美術教學;學生審美鑒賞力;養(yǎng)成
引言
教師在美術教學中往往采用傳統(tǒng)的美術教學方式,課堂上全程都采用單一的語言敘述方式,不注重課上的互動問答,學生整堂課都在被動地接受學習,這種傳統(tǒng)式的美術教學方式不僅阻礙了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而且忽視了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也會對美術的學習形成刻板乏味的印象,喪失對美術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從而會放棄對美術的學習,這對學生未來的發(fā)展是非常不利的。
一、體驗篆刻藝術,從動手實踐中領悟審美鑒賞力
小學生審美鑒賞力的發(fā)展,重在參與體驗藝術實踐活動。篆刻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方寸之間,氣象萬千。篆刻藝術在審美與實用上具有顯著的價值。將篆刻藝術融入小學美術課堂,讓學生了解這一優(yōu)秀的傳統(tǒng)藝術文化,并從動手雕刻體驗中,去發(fā)現古老藝術的審美創(chuàng)造力。篆刻藝術,其審美體現在篆法、章法、刀法等領域。我們通過展示不同的篆刻作品,激發(fā)學生對篆刻藝術的學習熱情。如以卡通圖案為例,讓學生從中挑選自己喜愛的篆刻圖章。然后,合理選擇不同的篆刻教學內容,鼓勵學生自己動手去嘗試篆刻。教師要梳理篆刻教學重點,讓學生了解怎樣去設計印稿,如何實現印稿上石,刻印到鈐印的基本步驟,以及各環(huán)節(jié)的注意事項。教師要利用動手示范,指導學生認識并掌握篆刻工具的使用方法。如何執(zhí)刀,如何運刀,如何鈐印。分組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實踐,對比篆刻作品,從中發(fā)現不足,改進優(yōu)化。通過學習印稿設計,讓學生了解合理的布局方法。在印稿上石時,要注意文字的正反、粗細均衡,把握筆畫的對稱性。在運刀時,要突出“穩(wěn)、準、力”三字。在蓋印時,要輕快、穩(wěn)重。在篆刻體驗中,讓學生從中陶冶情操,感受到克服學習難點,體驗篆刻藝術的成就感。
二、改變評價方式,深化課堂
教師檢驗學生學習成果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教學評價,這也是學生展示審美能力的主要途徑之一。教師對學生的教學評價將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因此,教師要采用科學、合理、適宜的評價方式,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審美能力。如,教師在教授《團扇》這一課時,可以采用課后作業(yè)的方式檢驗課堂教學的效果。在課程結束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作業(yè):“通過《團扇》的學習,大家已經了解了團扇制作過程的相關知識,請在課后制作一柄屬于自己的團扇?!痹谑杖∽鳂I(yè)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收到不同種類的團扇。教師可以為這些團扇舉行一個不記名的小型拍賣會,每名學生都會擁有一百元的虛擬貨幣,每個團扇五元起拍,每次加價十元,價高者得。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會通過課后作業(yè)、拍賣會的情況了解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審美水平,以便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學生也會通過拍賣會調動起制作團扇的積極性,而且為了能夠在拍賣會上“賣”出好價格,他們往往會在制作團扇的過程中為其賦予較多的審美特征,從而不斷增強審美能力。
三、重視教學與實踐相結合
美的藝術并不是憑空出現的,美也是來源于生活的,所以,要想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就要重視美術教學與生活實踐相結合,讓學生在生活中能夠發(fā)現美,尤其在小學生階段,學生對外部的一切反應都源于興趣點,所以,在小學生學習美術的時候,要重視與實踐相結合,對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例如,在進行小學美術人教版一年級下冊《走近大自然》的教學時,教師就可以與實踐相結合。在正式上課前,教師可以讓學生在放學后或周末與家長一起走近大自然,發(fā)現自然中的美。觀察落下的各種形狀的葉子、奇形怪狀的石頭、不同品種的樹木等,讓學生在自然中發(fā)現并感悟自己覺得美的東西,并進行收集。在正式進行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拿出自己搜集到的物品,展示并講解,學生認為美的地方,可以與其他同學分享,分享過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將自己認為美的事物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可以添加美的元素,做出自己獨一無二“美”的作品。在學生都做好后,教師可以將學生的作品放進展覽柜中,不僅能供學生隨時參觀,而且能美化班級環(huán)境。通過美術教學與實踐相結合,可以讓學生明白美源自生活,還要回歸于生活,同時也能使學生在實踐中提高審美能力。
四、選擇代表性作品賞析,促使學生審美水平提升
學生易懂的語言與事物更加適合教師在教學中當作案例來使用,這樣學生對于事物的初步了解才能得以保障。當然作為教師必須嚴格根據教育目標以及自身教學實際情況對代表性作品進行賞析,被選擇的作品不應過于深奧,會不利于學生進行理解。同時最好選擇在表達元素上直接簡單的作品,并帶領學生進行賞析。
結束語
在美術課堂教學中,培育學生的審美能力是一個長期且艱巨的任務,而課程改革的深入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由于認知能力的限制,小學生的審美能力相對較低,但是其在小學階段掌握的審美鑒賞方法和審美知識將會伴其一生。審美能力是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分支,培養(yǎng)審美能力能夠幫助學生陶冶情操、拓展思維,從而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王娟.淺析小學美術教學中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J].黑河教育,2020(05):66-68.
[2]王瑩.小學美術教學中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J].新課程(綜合版),2019(05):187.
[3]張翠俠.分析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路徑[J].中華少年,2018(28):151.
江西省九江市西港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