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雪莉
摘要:高中地理涵蓋了人口、資源、環(huán)境、社會相互協調等多方面的內容,具有一定的多元性、開放性,相應的,地理教學的方法和形式也要秉持開放性原則,這樣才能更好地呈現地理學科的魅力。因此,作為高中地理教師,要綜合考慮課程內容的特點以及學生各方面的需求,加強對開放式教學策略的研究與實踐,以使學生取得更好的學習成果。
關鍵詞:高中地理;開放式;教學策略
一、開放式教學的意義
所謂開放式教學,就是在教學過程中,不再局限于教材,適當拓展課本之外的內容;不再局限于傳統的方法和工具,適當引入數字化資源,采用信息化手段。更重要的,是不要局限學生的思想,要打開學生想象的空間,讓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前提下,能夠將地理與傳統文化、社會生活等建立緊密的聯系。
而落實開放式教育的理念,可以給學生構建一個自由、開放、民主且充滿新鮮感的學習環(huán)境,對學生的直接益處,可以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提升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強化自主意識;②拓展學生的地理視野,讓學生認識到地理與其他文化和社會領域的聯系;③在開放式的環(huán)境中,學生能夠得到更多思考和探究的空間,其學習能力和地理核心素養(yǎng)可以得到有效的鍛煉與提升。
實際上,開放式教學的本質是改革與創(chuàng)新,是對傳統的應試觀念、師本觀念的突破。而作為教師,必須認識到當前教學所存在的問題,了解學生真正的困境與需求,明確地理課程的教育目標,據此創(chuàng)新和優(yōu)化教學方針,讓學生在開放的環(huán)境中得到更好的地理教育。
二、高中地理開放式教學的策略
1.加強文化滲透,開放學生思想
教材是學生學習地理的主要工具,但它畢竟內容有限,所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能局限于教材,要適當拓展教材之外的內容,這樣才能打開學生的視野,讓學生能夠從多個角度認識地理的本質以及地理研究的意義。而中國古代地理學萌芽很早,戰(zhàn)國時代,“方輿之學”便已成型,明中期后,在徐霞客等地理學家的推動下,我國地理學研究走上了新的方向。此外,人與自然的關系也是我國古代重點研究的問題,很多哲學家、思想家在長期思考和實踐的過程中,給出了很多精彩論述,對我們理解人地關系,思考人與自然相處的模式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需加強文化滲透,比如拓展地理的發(fā)展史,或者強調地理與傳統文化的聯系,借此開放學生的思想,使學生對知識內容產生全面而深刻的理解。
例如:在學習《人地關系思想的歷史演變》一課時,筆者先讓學生討論:“我國古人對人與自然的關系有哪些看法?提出了哪些觀點?”這一開放式問題打開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學生根據歷史常識,提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人定勝天”等中國古代哲學思想。接著,筆者要求學生對其中某一個觀點進行詳細解說。一名學生以老子的“道法自然”為例,先解釋其出處“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含義,然后表示:“老子主張清靜無為,順應自然,在他看來,世間萬物的發(fā)展都必須遵守自然法則。”另有學生以“竭澤而漁,豈不獲得……”來說明如何利用大自然的資源。之后,筆者引出本節(jié)課標題,有了前面的討論,學生對本節(jié)課內容產生強烈的探知欲,進而能夠主動展開探究,從而為高效課堂的構建做好鋪墊。
2.引入微課視頻,開放學習資源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傳統的教學工具和教學方式顯出很多弊端,如:表現形式單一;互動性不強;教學效率低下等等。特別是,針對一些抽象性較強的內容,傳統的教具無法進行直觀的展示,師生之間無法就當前研究的問題展開探討,并且教師需要花費大量時間進行繪圖、板書,容易分散學生的注意,也降低了課堂效率。而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微課應運而生,它以容量小、內容精致、表現形式豐富等優(yōu)點走進課堂,成為教師的得力助手。因此,在高中地理課堂上,教師可以適當引入微課視頻,借此開放學生的學習資源,優(yōu)化其學習體驗。
例如:在學習《地球的運動》一課時,以往,教師多以地球儀等模型來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結合圖片來說明地球運動的特點和產生的現象,實際上,這并不能讓學生產生深刻的理解。因此,在本節(jié)課上,筆者給學生播放事先制作好的微課視頻。首先,視頻中以動畫的形式呈現地球自轉的過程,展示從南極、北極上空看到的地球自轉的現象。這時,筆者便與學生討論地球自轉的中心與方向。而后,學生可以清晰地觀察到,因太陽光的照射,地球分成晝、夜兩個半球。這時筆者將畫面定格,讓學生討論晨昏線的特征以及地球自轉的意義。可見,通過微課的滲透,可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直觀理解,并且有助于學生提前適應數字化學習環(huán)境。
3.聯系社會生活,開放研究空間
地理源于生活,地理的很多理論知識是前輩學者對生活現象、生活經驗的提煉與總結,而且,地理研究的意義,更多地在于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解決人類社會發(fā)展過程的人口、資源和環(huán)境等問題,所以說地理與我們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另外,地理新課程標準指出,地理教育應加強對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培養(yǎng),讓學生能夠參與地理相關的社會話題的討論?;诖?,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要積極聯系社會與生活,以開放學生思考與探究的空間,讓學生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得到地理素養(yǎng)的發(fā)展。
例如:在學習《人類面臨的主要環(huán)境問題》一課時,教師可以借助圖片展示一些環(huán)境問題,比如:干裂的土地、被破壞的原始森林、沙漠化的土地、被污染的河流等等。然后讓學生聯系生活經驗,說一說自己看到、聽到的環(huán)境問題。借此建立課堂與外界的聯系,打開學生的學習空間。然后,教師可以選定一類問題,讓學生共同探討。比如以“全球氣候變暖”為話題,讓學生結合現實經驗,思考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以及帶來的危害,以及如何應對這一問題。若學生有余力,可以讓學生在課后撰寫相關論文來表明自己的看法。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拓展學生的眼界,讓學生認識到地理研究的偉大意義,從而堅定其學習信念。
總之,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要對教學工具、方法和形式進行創(chuàng)新,開放學生的思想、學習資源與學習空間,這樣才能使學生對地理產生深刻的認識,并有效提高地理相關的素質和能力。
參考文獻
[1]楊慧茹.微課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新通信,2019,21(23):194.
[2]戚峰.新課改下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學初探[J].中國農村教育,2019(32):86.
陜西省商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