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遲
摘 要:本文通過明確高中地理中人文精神滲透的重要性、挖掘對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元素、樹立了高中地理中滲透人文精神的理念、轉變以往的教學模式,以及重視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構建高中地理人文精神教育評價機制,在高中地理中滲透了人文精神,旨在不斷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習成績、人文素養(yǎng),為其日后的發(fā)展打下良好基礎。
關鍵詞:高中地理;人文精神;滲透策略
新課改下,可發(fā)現傳統教育教學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即較多學校和教師方面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不能正確看待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工作。針對于此,本研究明確了高中地理中滲透人文精神的意義,通過轉變以往教學模式、教學理念,聯系學生實際情況等方面出發(fā),編制相應的對策,旨在不斷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具體情況如下。
一、明確高中地理中人文精神滲透的重要性
高中地理學科和人文教育關系緊密,涉及的人文元素非常多,將相關的人文元素有機利用起來,有助于豐富地理學科教育內容,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要求,吸引性學生參與到該項活動中,深入了解歷史人文相關內容[1]。趨于我國工業(yè)化改革的背景下,環(huán)境污染問題更加嚴重,盡管我國投入了較多的人力、物力,但是仍舊無法避免發(fā)生環(huán)境污染狀況。對于環(huán)境保護的認識不足,比較重視個人利益問題凸顯。因此,環(huán)境保護教育可作為人文教育內容,提出問題:人們?yōu)槭裁匆M行環(huán)境保護工作?有哪些好處?如此有效調動學生參與到地理學科知識學習中,將高中地理人文精神滲透于其中。人文精神基礎下,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對學生的綜合能力進行培養(yǎng)。由此可見,人文精神的滲透有助于促進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人與自然的和諧發(fā)展。構建人文精神時,對于學生更好的理解地理學科原理的影響較大,可以逐漸提高學生學習地理學科的興趣、學生高中地理的學習成績。
二、挖掘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元素
地理學科為構建與自然科學之上的學科,涵蓋的人文元素非常多,要求高中地理教師深層次挖掘。教學活動可聯系當地狀況組織,比如:地理風貌,這就需要教師對學校基本情況、當地情況進行了解,遵循校本原則出發(fā)和學生共同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同時,應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挖掘人文信息,涉及的內容包括:城市發(fā)展、社會問題等。
三、樹立高中地理中滲透人文精神的理念
組織高中地理教學活動時,融入人文精神教育內容極其必要,要求將人文精神滲透于地理教學活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地理教師需要樹立基本的理念,然后于該理念下開展地理教學活動,對地理風貌、人文特點、人類和地球的相互作用等加以深入分析,以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角度出發(fā)對人們的行為加以評判。講解高中地理人文知識期間,應關注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促使學生正確看待環(huán)境污染問題及環(huán)境污染對人們日常生活、身體健康的不良影響[2]。如:進行環(huán)境資源教學活動時,教師可組織學生討論:怎樣保護自然資源?你知道哪些新型能源?新型能源存在什么特點、優(yōu)勢?這時,教師可將教學活動和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系起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帶著問題去學習、思考并尋找問題的答案。而通過小組討論方式組織教學活動,有助于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教學內容,進而持續(xù)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四、轉變以往的教學模式
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思維受到限制易形成固有思維模式,對于事物的認知比較片面,所以需要教師轉變以往的教學模式、教學理念。進行資源和生態(tài)保護教學活動,教師沒有直接講解教學內容,通過多媒體軟件展示瀕臨滅絕野生動物圖片/視頻,旨在使學生了解珍稀動物情況,激發(fā)學生對野生動物的保護意識[3]。在此之后開展了地理教學活動,使學生明確生物的形態(tài)為多樣性的,鼓勵學生說出通過何種對策保護野生動物、生物,從而提高學生的責任意識,使學生能夠關愛生物。
為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可借助現代化信息技術的作用組織教學活動,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學習知識,短時間內集中學生的注意力。然后,在生態(tài)保護、生物保護學習之上,引導學生關注全球生態(tài)方面的問題,從小事、身邊事做起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五、重視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
創(chuàng)新精神屬于人文精神中的重點、核心素養(yǎng)教育主要部分。高中地理教學除了實行基礎地理知識學習,需要關注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促使學生能更好的掌握地理知識、基本技能。通過收集人文信息、判斷及處理人文信息等,不斷加強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環(huán)境意識,以及創(chuàng)新方面的能力等。建議實行探究性高中地理學習,主要的目的為發(fā)散學生的思維,使其在遇到問題時主動分析問題、處理問題、總結問題等[4]。需要注意事項: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同時,應促使學生有良好的體驗,轉變以往教學模式和教學理念,尊重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以此關注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體驗,循序漸進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綜合能力。
六、構建高中地理人文精神教育評價機制
為切實做好高中地理中滲透人文精神工作,構建人文精神教育評價機制非常關鍵。學生考核不單單為地理知識的考核,同時需要對學生對于地理情感、態(tài)度進行考核。故此,要求地理教師不斷提高自身教學水平,合理運用專業(yè)知識、深層次挖掘地理教學中的人文精神。此外,應將地理教學、人文精神有機聯系起來,客觀評價地理教學效果。
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不但為書面知識的培養(yǎng),同時需要關注學生的實踐,進行當代面臨環(huán)境問題教學活動時,教師可組織學生通過走進工廠,感受環(huán)境污染、生態(tài)破壞,了解工程廢水排放所致水污染對人們生活造成的危害[5]。此外,可通過視頻方式了解大氣污染、噪音污染,以及土壤污染等情況,對學生的心理構成直接的刺激,使其能提高自身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意識、欲望。
結語:高中地理中滲透人文精神,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同時,可促使學生關注日常生活中的地理知識、人文元素,加強對資源、環(huán)境、野生動物等的保護意識、責任意識,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為其日后的整體發(fā)展,如:工作、學習、生活等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沈蒙.淺談高中地理活動教學策略有效性探析[J].2017(24):98-98.
[2]李純純.淺析高中地理教學中如何滲透環(huán)境保護教育[J].2017(13):134-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