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歷史教學既要使學生掌握一定的歷史基礎知識,懂得有關史實的基本觀點,又要使學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道德品質。因此,在歷史教學中要在對學生進行德育、基礎知識教學和基本技能訓練的同時,要充分挖掘歷史教材的思想性,采用靈活多樣的方法,將愛國主義教育、民族團結教育、“結合現實”教育和人格教育等有機融合在一起,不斷豐富學生的知識、經驗和情感,使其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家鄉(xiāng)。
關鍵詞:大學歷史;德育滲透;優(yōu)化對策
一、大學歷史教學的德育滲透現狀
在我國的大學中,發(fā)揮德育功能的主要途徑就是“兩課”,即馬克思主義理論課與思想品德課。不可否認的是,“兩課”在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確實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由于缺乏一些具體形象的事例的依托,使得“兩課”在生動性、具體形象性方面有些許不足。而這正是歷史教學的優(yōu)勢,但是,目前的歷史力教學卻沒有很好的利用這個優(yōu)勢。例如,從歷史知識背景角度與歷史教育內容角度發(fā)揮其德育功能的僅僅有歐洲哲學、中國近現代革命斗爭史這些內容,還有一些學校甚至把中國革命史論這樣的內容給省略了。這就造成了本該是歷史德育滲透的優(yōu)勢沒有發(fā)揮出來、而“兩課”因不具備這樣的優(yōu)勢又存在德育存在弱項的尷尬局面。
二、優(yōu)化大學歷史教學德育滲透的策略
(一)通過培育民族文化認同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感
愛國主義是德育的旋律,更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對于一個國家而言,只有人民愛國,才能形成很強的向心力與凝聚力,因此,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才會永立世界民族之林。因為民族凝聚力是建立在民族歷史文化認同基礎之上的,“歷史的認同”對于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具有異常的作用”。我們中華民族之所以在文化、歷史上綿延不絕,成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就是因為我們這個民族有著強大的民族凝聚力與向心力。民族凝聚力從何而來呢?民族歷史文化認同感是民族凝聚力形成的關鍵與前提。因為,這種對民族凝聚力其重要作用的“歷史認同感”有一個基礎,那就是這個民族人民的共同的歷史記憶。如果沒有了共同的歷史記憶,就不會有歷史認同了,那么,愛國情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二)通過近代史教育堅定學生的政治方向
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中國人民不畏強暴、不斷抗爭的奮斗史。鴉片戰(zhàn)爭加劇了帝國主義的侵略步伐,是我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始。在內憂外困的情況下,近代中國涌現出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從“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林則徐,到“師夷長技以制夷”的魏源,從“手握乾坤殺伐權,斬邪留正解民懸”的洪秀全,到試圖以變法振興國運的康有為、梁啟超,這些仁人志士都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力圖挽救多難的中國,但是,由于階級的局限性、沒有科學的思想理論作指導,都以失敗而告終。
隨著俄國十月革命一聲炮響,馬克思主義傳播到中國, 在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指引下,中國工人階級登上了歷史舞臺,在革命運動中,中國共產黨誕生了。中國共產黨把馬列主義作為自己的思想武器,走馬列主義與中國具體國情相結合的道路,終于推翻了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社會主義的新中國,從中國開始了強國富民之路。改革開放以后,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引下,中國在經濟上也逐漸的步入世界強國之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逐漸成熟, 人民安居樂業(yè)。
(三)通過國情教育激發(fā)學生報國責任感
不論是陸游的“位卑不敢忘憂國”,還是岳飛的“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币嗷蚴顷愐愕摹白鎳缬须y,汝應作前鋒”,都形象的表達了古今仁人志士的報國之志。在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特別是在我國長期占據統(tǒng)治地位的儒家思想中,忠君愛國一直是主旋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所有儒生的報國之志。這是千百年影響中華兒女奮發(fā)自強、報效祖國的文化傳統(tǒng)。與祖國同榮辱、共禍福,我以我血薦軒轅,這些都是報國的責任感的具體體現。這種責任感是如何形成的呢?熱愛祖國、熱愛民族是最重要的基礎與前提,一個對自己的國家與民族不甚了了的人,是無法讓他有報國之責任感的。因此,我們要激發(fā)大學生的報國責任感,就要在歷史教學中引導他們深入的認識自己的民族與自己祖國的情況,唯如此,才會產生強烈的報國之志。
(四)認識到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
受中國傳統(tǒng)教育模式的影響,在實際教育過程中一般以教師為主體,在傳統(tǒng)模式下,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課堂教學。教師填鴨式的教育方法導致學生的學習熱情不高,教師和學生之間交流不足。再培養(yǎng)學生的德育思想是很難的。在實際教學中,只有改變教師的教學觀念,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熱情,把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的被動接受作為學生自身的自主探究,在教育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德育思想,全面發(fā)展綜合素質可以培養(yǎng)人才。
結束語
綜上述,大學歷史課堂作為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切實發(fā)揮其德育功能,才能更好的完成其重要的育人使命。發(fā)揮大學歷史教學的德育功能首先要在培育民族文化認同中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感,其次要在國情教育中激發(fā)學生報國責任感,最后要在近代史教育堅定學生的政治方向。
參考文獻
[1]分析大學歷史教學中德育工作的滲透策略[J].李金花.??文理導航(上旬).?2020(09)
[2]關于大學歷史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陶勇.??黑河教育.?2020(01)
魯東大學?王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