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球非英語母語者人數已經遠超過英語本族語者,英語儼然成為國際通用語言。但是研究顯示EFL Learners(把英語作為外語的學習者)和教師,往往踐行“知識型教學”而忽視語用失誤的嚴重性。說話不妥當,不合情景,不合習慣,都會產生語用失誤導致溝通交流的失敗。文章從課堂上幾個語用失誤實例出發(fā),提出幾點教學對策。
【關鍵詞】語用失誤 ?高職英語 ?英語教學
【Abstract】The number of non?鄄native English speakers has far exceeded the number of native English speakers, and English has become the International Lingua Franca. But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EFL Learners and teachers, who learn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tend to practice “knowledge?鄄based teaching” while ignoring the severity of pragmatic failures. Improper speaking, inappropriate situation and unaccustomed speaking will lead to pragmatic failure in communication. Based on some examples of pragmatic failure in the classroom,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teaching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pragmatic failure; vocational English; English teaching
【基金項目】本文為安徽省高等學校省級質量工程教學研究項目(編號:2018jyxm0273)階段性成果。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29-0051-02
《普通高等??朴⒄Z課程教學基本要求》(試行)提出在加強英語語言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訓練的同時,注重培養(yǎng)學生實際使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普通高校分類考試招生和對口招生文化素質測試英語學科文化素質測試要求在考查考生語言基礎知識、文化知識和基本語言技能的基礎上,注重考查考生實際運用英語語言的能力。結合這兩點,不難看出高職高專學生學習英語不能只是表面化,而要掌握一定的交際能力;高職高專外語教學的目的應當是培養(yǎng)學生把語言運用到實際涉外交際環(huán)境中的能力。
一、語用能力與語用失誤
語用能力是伴隨語用學的興起、發(fā)展而產生的,體現(xiàn)語言使用者交際能力的一部分。語用學圍繞語境、言語行為、會話含義、語用預設、指示信息、話語結構與信息展開論述,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話語。語用能力最早可追溯到喬姆斯基(Chomsky)提出的語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與語言表現(xiàn)(linguistic performance)。前者指說話者和聽話者的內在語言知識;后者指具體情境中語言的運用能力。之后,喬姆斯基又提出語用能力概念(pragmatic competence),將語言與其使用情景相聯(lián)系。英國語言學家珍妮·托馬斯(Jenny Thomas)1982年在她的碩士論文中首次提出語用失誤,接著在1983年公開發(fā)表的《跨文化語用失誤》中再次提出語用失誤這一專業(yè)術語,指說話不妥當,不合情景,不合習慣,導致溝通交流的失敗。托馬斯將語用失誤區(qū)分為語用語言錯誤(Pragmalinguistic failure)和社交語言錯誤(Sociopragmatic failure)兩個范疇,這也是眾多學者比較認可的一種分類。語用失誤的提出激起國內外學者對其研究的熱情。我國學者自1984年陸續(xù)發(fā)表了有關語用失誤的研究,比較有代表性的有黃次棟、何自然、閻莊等學者。
二、語用失誤實例分析
通過學生課堂會話,筆者搜集了一些常見語用失誤案例。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語用失誤常被誤認為簡單的語法錯誤或者習慣用語錯誤,并未被當成語用失誤引起部分老師和學生的關注。
(一)服務用語
假設A是商場銷售員,B是顧客。
A:Do you want something?
B:Yes, Id like a red dress.
A:We have a lot of beautiful dresses. Please see casually.
對話雙方如果都是中國人可能聽起來沒什么不妥,我們說話喜歡從對方角度出發(fā),考慮對方感受。但是在以目的語為母語的聽話者聽來就比較奇怪了,他們更習慣從自身角度發(fā)問,所以一般詢問對方想買什么東西,只要說“Can I help you?”或”What can I do for you?”就可以了。另外“請隨便看看”在這里也是比較中式英語的思維表達。
(二)打招呼用語
假設A是在英國的留學生,對這個城市不太了解。在家門口遇到了隔壁鄰居B,跟他熱情打招呼。
A:Hello,Mrs. Brown.
B:Hi, David.
A:Have you had your breakfast?
B:Er...
漢語言文化的禮貌特征之一是態(tài)度熱情,因此打招呼時我們總是喜歡說“去哪兒呀?”或者“吃了沒?”,然而這種打招呼方式在西方國家看來是比較私人化的問題,有打探對方隱私的行為。不妨把這句“Have you had your breakfast?”換成“Its a lovely day, isnt it?”。
(三)電話用語
假設A(Tom)給B(Kate)打電話。
A:Hello, who are you please?
B:Im Kate.
電話用語也是比較常見的對話,但是學生在實施起來依然會出現(xiàn)很多問題。我們喜歡拿起電話問對方是誰,但是英語中一般習慣自報家門,先說自己的號碼或單位,如:“Hello,this is Tom. Could I speak to Kate please?”??隙ɑ卮饡r要說“Hi, this is Kate.”
(四)回應邀請
假設B去 A家里做客,A詢問B是否喝點咖啡。
A:Would you like some coffee?
B:You do not need to be so kind. Ill leave soon.
學生在使用英語對話時有時會按照母語表達習慣將句子翻譯成英語。比如這句話中學生B認為去別人家做客不好意思麻煩主人,所以會客氣的說“不用這么麻煩,我一會兒就走”。這種回答看似禮貌實則顯得啰嗦,破壞了會話合作原則中的方式準則。如果肯定回答,我們說“Yes,please.”否定回答“No, thanks.”即可。
三、語用失誤教學對策
(一)培養(yǎng)學生語用意識
一直以來英語教學堅持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能力,但是這些語言技能和涉外交流能力之間還是有一些差距的。學生除了需要掌握詞匯、語音、語法基本知識之外,還要能正確運用語言技能與人交流,準確表達自己的觀點以及正確理解別人的言論。教師在課堂上可以適當利用學生語用失誤案例向學生講授語用失誤的負面作用,讓學生明白不同語言之間的差異性以及不同文化背景的差異性都可能導致語用失誤。因此提高語用意識,增強語用能力可以幫助我們恰當地表達自己并準確理解目的語的會話含義。
(二)目的語文化輸入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也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同國家和民族文化上的差異必然會反映到語言的各方面。因為文化障礙產生的交流中斷是語用失誤常見情景之一。如果不了解跨文化交流禁忌,難免讓外國人覺得很多中國人說英語時聽起來沒禮貌。英語教學涉及目的語文化背景知識,老師在課堂上要盡可能增強學生對于文化差異的敏感性,適當適量擴充與目的語國家文化相關的知識點,提高學生邏輯思維能力,打好文化基礎。如“Shes been working here for over 20 years. So she knows the ropes to get anything done here.”這里的短語“know the ropes”翻譯成“了解各種繩子”就不太合適了,而是“知道事情的真相,熟悉內幕”的意思。英國是一個海島國家,一般認為,此習語出自航海用語,用來描述在海上航行的人博學多智。因為但凡水手,知道怎么打各種繩結是必備技能。所以這句話理解為“她已經在這里工作二十多年了,對這的工作得心應手”。
(三)創(chuàng)設學習語境
不能使用和理解語言的環(huán)境,話語就失去應有的意義。將語言學習置于精心設計的真實情景中,讓學生感知目的語,提升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使用語言的場合、說話的對象、話題內容、以及想達到的目的都是要考慮的范疇。注意語言使用除了要符合語法、發(fā)音正確,還要注意語言的得體性、雙方地位和關系,這樣才能達到預期的交際效果??刹捎媒巧缪莺托〗M觀察討論的方式進行。
(四)閱讀原文原著
比較遺憾的是大多職校生因為基礎原因在英語課程上獲得的成就感太低,興趣并不是很大,這個通過和學生聊天訪談不難發(fā)現(xiàn)。教師根據課程大綱和教學目標需求,結合授課計劃,可以適當加入課時一練或知識星球環(huán)節(jié),引入適合學生程度的英文小說和報刊、英文歌曲、英美劇和電影片段等。筆者在此建議依據“最近發(fā)展區(qū)”原則,找一些符合高職生英語水平但又略高于學習者現(xiàn)有知識水平的材料,否則過于簡單和過難都達不到理想的教學目標。如請學生聆聽“Water Under The Bridge”并邀請大家翻譯討論這首歌名。大家很容易按照字面翻譯成“橋下流水”,實際上它還可以指代“陳年往事或者不可改變的既定事實”。讓學生結合歌詞意思,不難發(fā)現(xiàn)“覆水難收”或“無法挽回”更適合歌名。
導致語用失誤的因素有很多,既有語用語言失誤也有社交語用失誤。學生應有語用意識,教師也要充分利用線上線下課堂去培養(yǎng)學生語用能力。溝通和交流是雙向的,說話不妥當,不合情景,不合習慣,必然造成溝通失敗。
參考文獻:
[1]嚴亞芳.在高職英語教學中提高學生語用能力研究[J]. 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4(17):141-142
[2]狄偉進.英語學習者言語交際中語用失誤的表現(xiàn)、成因及應對策略研究[J].河北工程大學學報,2015(32):98-99
[3]周芬芳,唐德根.跨文化交際語境中的非言語交際語用失誤分析[J]. 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6(1):167-169
[4]何自然.中國學生在英語交際中的語用失誤——漢英語用差異調查[J]. 外語教學與研究,1991
作者簡介:
陳紅敏(1986-),女,漢族,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