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麗
【摘 要】 數學學習過程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抽象能力,而這正是小學生所欠缺的。因此,教師要改變教學策略,彌補學生思維的不足。學具在數學教學的利用,可以將知識直接呈現在學生眼前,降低數學知識的理解坡度,使學生更容易理解知識,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關鍵詞】 學具;數學課堂;實效性
小學生無論是身心還是思維都處于快速發(fā)育階段,而小學數學課本中有很多抽象性的概念需要學生理解并記憶,這就要求教師能夠轉變教學思路,將抽象性事物轉變?yōu)榫唧w性事物,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學具的有效利用正好可以滿足這一要求,讓學生能夠直觀地觀察到具體事物表象,化抽象為具體,化復雜為簡單,填充學生大腦中的思維空白,豐富學生的知識經驗,建構實效性的數學課堂。
一、巧妙利用學具,促進知識理解
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將學具引入教學活動,利用學具的直觀性和可操作性,讓學生能夠親自動手,通過學具的操作清楚地觀察到知識的演化過程,發(fā)現知識的本質,并能夠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例如,在教學《認識三角形》時,三角形三邊的關系是教學的一個難點,學生運用時很難想象出知識間的聯系,這時可以借助不同長度的小棒將知識直觀化。教師讓學生分組用小棒進行三角形的組合,將組合結果按照能否拼成三角形分為兩組,并對使用小棒長度進行記錄。之后根據學生記錄的結果,對能拼成三角形的小棒長度的關系進行思考。學生邊操作邊記錄,同時將記錄結果與他人分享,相互間交流討論,最后學生總結出三角形三邊的關系:三角形任意兩條邊之和要大于第三條邊。
案例中,學生借助小棒,將三角形的邊從抽象中脫離出來,激發(fā)了學生對規(guī)律探究的興趣,直觀了解到知識間的關系,深化了學生對三角形三邊關系的理解。因此,在日常的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將抽象的知識具象化,給學生動手操作的機會,讓學生在與材料的互動中增強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有學具參與的實踐操作,不僅能活躍學生的思維,有利于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更滿足了學生探究的欲望。教師的因勢利導、點撥提醒、評價總結,有助于學生數學概念的形成。
二、正確使用學具,豐富學生認知
數學教學過程中,為了喚起學生的探究欲望,總是會設計一些操作性的問題,這些問題的設計既要符合學生的實際,又要讓學生感覺具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讓學生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相應問題。特別要注意的是,學生可能會被學具的外形或是色彩所吸引,這就要求教師要密切關注學生的操作動向,對學生加強操作方法的指導,使學生在觀察與操作中實現知識的認知。
例如,在教學《20以內進位加法》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小棒作為學具,引導學生動手操作。以“8+4=12”為例,教師可以通過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操作:(1)8根小棒想要湊滿10根,需要添加幾根?學生很快就會想到是2根。這時教師再提出問題(2):那么這2根小棒來自哪里呢?應該怎樣擺?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很快會想到從4中借2根到8的位置上。教師提出問題(3):最后的結果是什么?應該怎樣列式?學生在問題(2)的基礎上直接就能夠看出,8湊了2之后變成了10,4因為借走2根變成了2,加在一起就是10+2=12。
教學中,教師借助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操作,強化了學生原有的認知規(guī)律,恰當呈現認知策略,培養(yǎng)學生數學思維活性,使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向主動探索知識轉化,這是學習主體的變化。在操作中,學生一次次探索,自我獲得,自我發(fā)現,逐漸感受到了數學學習的樂趣。
三、合理利用學具,增強合作意識
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合作條件,引導學生運用學具動手操作、相互研討、合作交流進行知識的學習,增加課堂參與度,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提高數學課堂效率。
例如,在《三角形面積》的教學中,課前教師讓學生提前準備兩個大小、形狀相同的三角形。上課過程中,教師要求學生將準備好的兩個三角形拼在一起,使其構成一個平行四邊形,然后引導學生對不同類型的三角形所構成的平行四邊形進行歸納整理,從中找出三角形面積和其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高、底以及面積之間的關系,學生分工合作,相互交流探討,運用所學知識進行推導、歸納,從而總結出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課堂上,教師先是引導學生運用學具發(fā)現知識間蘊含的聯系,然后通過學生間合作交流,將自己不能獨立完成的知識進行了歸納和總結,順利完成了教學目標,實現了學生合作意識的培養(yǎng)和提高,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
學生通過與學具的互動,建構數理知識,激發(fā)了學習數學的興趣,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得到提升,課堂教學效果也將得到提高??梢哉f,學生與學具的互動是學生提高思維的一種方法和手段。當然,合理運用學具,建構實效數學課堂,還需要與其他教學手段和方法進行有機結合,共創(chuàng)良好學習氛圍。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合理地運用學具,可以豐富數學課堂教學形式,優(yōu)化教學策略,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發(fā)展,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進而提高數學教學質量和效益,構建實效性的數學課堂。
【參考文獻】
[1]殷美杰.優(yōu)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策略[J].中華少年,2020(05):53-54.
[2]柏雪梅.小學教學課堂創(chuàng)新模式探討[J].當代家庭教育,2020(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