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
【摘 要】:目的:對慢性腎炎護理中使用循證護理干預模式的效果進行探究。方法:選取我院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60例慢性腎炎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患者實施循證護理,對照組患者護理效果進行探究.結果:與對照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觀察組護理滿意度明顯更高(P<0.05)。結論:慢性腎炎護理中應用循證護理能夠有效提升護理滿意度。
【關鍵詞】:循證護理;慢性腎炎;護理滿意度
【中圖分類號】R876【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6-18--01
慢性腎炎也被稱為慢性腎小球腎炎,臨床癥狀為蛋白尿、腎小球水腫、血尿,慢性腎炎導致腎功能衰竭是根據慢性腎炎程度而發(fā)生改變的[1]。基于此,本文選取我院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60例慢性腎炎患者,對應用循證護理模式效果進行探究。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選取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來我院治療的60例慢性腎炎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患者30例,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齡為29~78歲,平均年齡(55.23±5.67)歲;觀察組患者30例,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齡為28~72歲,平均年齡(54.09±6.08)歲。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無明顯差別(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guī)護理干預,內容主要為病情觀察、解疑答惑、告知禁忌等。觀察組實施循證護理干預,內容為:了解情況:使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對患者的情況進行了解,并以此制定合理方案。根據有關問題檢索有關文獻,根據患者情況采取護理措施;健康教育:護理人員對患者慢性腎炎發(fā)病相關原因進行告知,同時據患者實際狀況,進行患者病情發(fā)展高危因素分析,以此為臨床護理提供依據?;颊邔τ诼阅I炎有較多了解,比如臨床表現(xiàn)中的尿異常、高血壓等。對于臨床中的表現(xiàn)要進行解析,比如夜尿增多指的是在夜晚時的尿量增加。生活指導:患者住院1月期間,護理中要使患者明確病情程度,囑其注意休息,調養(yǎng)身體。在患者身體康復到一定程度后,可以使患者進行有氧運動,譬如騎自行車、打太極、慢跑等,同時要提醒患者按時休息,避免過度操勞;飲食指導:要按照患者實際情況實施,使患者食譜合理化,增加高熱量、高維生素、低鉀、易消化、低脂的食物,減少刺激性食物。對于鹽分及水量要進行控制。尿蛋白陽性患者要對蛋白質攝入進行控制,以此預防腎臟負擔增加。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進行對比,選用我院自制問卷進行滿意度評價,卷面總分100,低于60分為不滿意,60~85分為基本滿意,85~100分為滿意,滿意度為滿意與基本滿意例數之和。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實驗數據的處理,計量資料選擇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使用X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對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進行評價,觀察組較對照組護理滿意度明顯更高(P<0.05),見表1。
3 討論
血脂以及血壓變化會導致慢性腎炎情況加劇,治療有效性難以保證,若是對血脂及血壓控制不佳,會使病情惡化,逐漸發(fā)展為尿毒癥。在進行治療的過程中,患者往往會因為病情的反復產生焦慮及不安等情緒,并以此抗拒治療,進而使病情進一步加重[2]。在完成治療之后的護理中,不僅要求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護理和照護,同時要患者與護理人員互相幫助實現(xiàn)循證護理。
循證護理實現(xiàn)是基于患者詳實的資料信息基礎上的,需要護理人員積極進行資料的收集以及分類、整理,選擇國內外有利于患者治療的護理方案[3]。循證護理的基礎是患者,循證護理實施過程中,也是為了數據收集或者落實循證護理方案。護理人員生活中與患者進行高效、高密度的交流,可使患者與護理人員建立情感紐帶,從而減輕或解除患者不安、恐懼焦慮等情況,以此使患者治療依從性提升,進而減少慢性腎炎中的不良并發(fā)癥出現(xiàn)。同時循證護理也有利于醫(yī)院護理人員的素質提升,使護理人員護理知識、心理素質、操作技能等得到提升。本次研究中發(fā)現(xiàn),通過循證護理能夠有效提升患者護理滿意度,這與相關研究結論一致[4]。
綜上所述,循證護理在慢性腎炎護理中的應用,能夠有效提升護理滿意度。
參考文獻
鐘樂.循證護理模式在鼻息肉患者中的應用[J].醫(yī)療裝備,2019(5):178-179.
牛玉婷,王薇,李朝煜,等.Stetler研究應用模式在循證護理實踐中的應用進展[J].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2018,24(24):2959-2961.
劉娟.循證護理在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8(2):184-185.
苗蘇州.循證護理與預見性護理在上消化道出血急救中的應用[J].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9(1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