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嫄媛
摘要:寓言故事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落實核心素養(yǎng)具有重要價值,統(tǒng)編版教材在二年級和三年級都安排了寓言故事的學習。我校教研團隊通過對統(tǒng)編教材中寓言故事的梳理與補充,研發(fā)了《中外寓言故事比較研究》大單元校本課程。大單元的建構,打破了傳統(tǒng)的“讀故事—明寓意”這一教學模式,而是在“中外寓言故事比較研究”這一主題下,通過既相對獨立又層層深入的四個板塊教學,采取歸納思想促使學生認識寓言故事的特點與作用、了解中外寓言故事的異同、初步探究中外寓言故事產(chǎn)生差異的原因,進而促進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落實。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中外寓言;大單元構建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20.08.007
中圖分類號:G642.0?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1—1580(2020)08—0032—06
2016年9月,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總體框架及基本內(nèi)涵正式公布,進一步宣告我國基礎教育正從“知識本位”時代走向“核心素養(yǎng)”時代?!昂诵乃仞B(yǎng)視域下的課堂教學更關注學科知識的雙層意義,尤其關注知識的文化意義,教學內(nèi)容彰顯文化意義、思維意義、價值意義,即‘人的意義”。在教學實踐中,筆者認為將知識、文化、思維融為一體的大單元教學是落實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途徑,在單元目標的引領下,以知識學習為基礎,以文化追溯為背景,以“有過程的歸納教學”為手段,達到豐厚學生文化底蘊,提升學生思維品質(zhì)的目標。本文以《中外寓言故事比較研究》為例,闡述大單元校本課程設計及實施策略。
一、構建《中外寓言故事比較研究》大單元課程的原因
(一)對統(tǒng)編版寓言故事的梳理:被忽視的寓言
統(tǒng)編教材共收錄寓言13篇,其中中國古代寓言8篇,現(xiàn)代寓言2篇,外國古代寓言2篇,現(xiàn)代寓言1篇。從年級分布來看,二、三年級分別收錄了6篇、7篇寓言故事,二年級的寓言故事主要承擔著識字寫字的教學任務,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寓言故事》則指向閱讀層面,學習目標是:讀寓言,明白其中的道理。這一教學目標,與《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寓言”的定位是一致的,《課標》在第一學段提出“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樂于與人交流?!庇纱丝梢?,大眾對寓言故事的認知短小淺易,通俗易懂。因此教材在四年級之后就沒有再編排寓言故事了。
其實,寓言故事源遠流長,作為寓言故事的三大發(fā)源地,中國、希臘和印度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經(jīng)盛行講寓言,“寓言”這個詞語亦是戰(zhàn)國的莊子創(chuàng)造出來的?!霸ⅰ笔羌耐械囊馑?,寓言,就是用假托的故事來說明道理,它篇幅極短,但比喻深刻,善于夸張,富于想象,具有極強的勸說效果和濃烈的諷刺意味,是先哲哲學思想的文學表達,它飽含的經(jīng)驗與智慧,點燃了一代代人心靈的花火。因此,如果能追溯到寓言故事萌芽的源頭,就能管中窺豹,探尋不同民族各具特色的文化心理,對落實核心素養(yǎng)中的“人文積淀”“人文情懷”“理性思維”“勇于探究”“國家認同”“國際理解”這6個基本要點具有重要作用。
(二)對學生寓言認知水平的調(diào)查:未曾了解寓言的本質(zhì)
在三年的學習中,學生學習了12篇寓言故事,在課外,亦閱讀了若干寓言故事,學生對寓言的認識到底如何?為了找準并科學有效地利用學生的學習起點,進行單元的總體設計與實施,教師擬定了調(diào)查問卷,問題包括:你喜歡寓言故事嗎?你認為什么是寓言?寫出你最喜歡的三個寓言故事的題目。你覺得寓言有什么特點?你認為中外寓言有什么不同?
根據(jù)對3個班級123名同學的調(diào)查問卷進行統(tǒng)計分析后發(fā)現(xiàn):
99.2%的學生喜歡寓言故事,這為本板塊的教學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
半數(shù)學生對于寓言的特點有所了解。調(diào)查顯示,21%的學生認為寓言情節(jié)生動,18.6%的學生認為寓言含有道理,9.3%的學生認為寓言篇幅短小,2.3%的學生認為寓言有主人公,2.3%的學生認為寓言大多數(shù)發(fā)生在古代。
學生不了解寓言的本質(zhì)。根據(jù)學習經(jīng)驗,95%的學生認為寓言就是含有深刻道理的故事,其實神話、童話、小說、民間故事,乃至于學生習作,都是含有道理的,因此是否含有道理并不是寓言最本質(zhì)的特征。同時,由于對中外寓言的歸納不夠,學生也不清楚二者有何不同,這些困惑更凸顯了本單元學習的價值。
二、對統(tǒng)編版《寓言故事》文體教學單元的梳理、補充與深化
2019年秋季,全國統(tǒng)一使用的統(tǒng)編版教材采取“雙主線”編排方式,一條主線是人文精神,一條主線是語文要素,為了落實語文要素,教材按照文體,編排了“童話單元”“寓言單元”“神話單元”“民間故事單元”“現(xiàn)代詩單元”“說明文單元”“名著單元”“小說單元”等。教研團隊開發(fā)的《中外寓言故事比較研究》大單元學習,是對統(tǒng)編版三年級《寓言》單元教學的梳理、補充和深化,希望能為落實統(tǒng)編版教材,形成校本特色的文體教學樣態(tài)做出有益嘗試。
(一)分類梳理,歸納中外寓言的鮮明特色
根據(jù)調(diào)查問卷發(fā)現(xiàn),學生對寓言故事的認知是零散的,針對學情,教師將學過的寓言故事按照中國、外國進行分類,學生在閱讀與思考中,逐步認識到中外寓言具有不同的特點。
1.歸納中國古代寓言的特點
學生首先閱讀《坐井觀天》《亡羊補牢》《揠苗助長》《守株待兔》《南轅北轍》《葉公好龍》這六個故事,思考這幾個故事的共同點。
在獨立思考后,進行小組交流,將小組的發(fā)現(xiàn)寫在卡片上,貼在黑板上。各小組將觀點相同或相似的卡片放在一列,粘貼卡片的過程就是對全班同學的發(fā)現(xiàn)進行歸納與整理的過程。
在學生的原始發(fā)現(xiàn)中,老師相繼出示《中國古代寓言故事》目錄、統(tǒng)計圖、數(shù)據(jù)等,印證學生觀點,加深學生認識。教師的點撥提升,促使學生的學習品質(zhì)進一步提高。
通過這一階段的學習,學生發(fā)現(xiàn)我國古代寓言故事篇幅短小、富含道理、以人為主、戰(zhàn)國居多等特點,寓言的題目則精準地概括了故事的主要內(nèi)容,帶有中國式的凝練與深刻。
2.歸納外國寓言故事的特點
與“探究中國寓言故事的特點”一樣,學生在獨立學習、小組學習后,發(fā)現(xiàn)外國寓言也有很多共性:如主人公大多是動物,像鹿、狼、羊等;題目多含有“人物”,如《狼和小羊》《池子與河流》;寓意大多在故事結尾直接點出等等。對中外寓言故事特點的歸納,為下一階段的學習做好了充分準備。
(二)追根溯源,幫助學生深刻認識 “寓言”這種文體
莊子說:“寓言十九,籍外論之?!币馑际羌脑⒌难哉撌溆芯啪渥屓讼嘈?,是因為它借助了客觀事物的實際來進行論述。本次大單元設計,教師不拘泥于寓言故事的內(nèi)容與道理,而是鋪設時空隧道,學生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逐步走向寓言創(chuàng)作的源頭,破譯寓言創(chuàng)作的密碼,體會寓言作者不能直說的無奈與智慧。中國寓言在冷峻深刻中飽含著殷殷勸誡,外國寓言在活潑豐滿中浸透著尖銳諷刺,兩相對比,充滿了哲學的耐人尋味。
1.引入原文,發(fā)現(xiàn)中國古代寓言的作用
教師為學生提供了六篇寓言故事的出處,《井底之蛙》是莊子為了告訴人們“生而有涯,知也無涯”而創(chuàng)作出的故事;《守株待兔》的作者韓非子用這個故事告訴大家,時代發(fā)展了,如果還按原來的法度治理國家,就會像守著樹樁等待兔子的農(nóng)夫一樣,是沒有成效的。魯哀公招聘人才,子張去拜見魯哀公,結果等了七天都沒有被召見,于是他講了《葉公好龍》這個故事后離開了,是在諷刺魯哀公表面上渴求人才,其實并不愛惜人才……閱讀后,學生發(fā)現(xiàn)了寓言的大秘密——寓言,是古人為了勸說他人而使用的有效方法。故事中的人物與現(xiàn)實中的人物極為類似,故事中的事件比現(xiàn)實中的事件更為夸張,形象生動,易于讓對方接受。還有學生將課內(nèi)外閱讀聯(lián)系起來,認為古時候有很多國君很殘暴,不允許別人批評他,勸諫的人講一個故事,既能達到勸說的目的,又能保住性命,含蓄巧妙。
2.了解伊索,發(fā)現(xiàn)外國寓言的作用
師生通過對話的形式,明確伊索的奴隸身份,了解奴隸的悲慘地位,進而發(fā)現(xiàn)伊索借助動物講故事的緣由。
老師:西方寓言源自伊索,你了解伊索嗎?
學生:伊索生活在古希臘,是一個奴隸。
老師:什么是奴隸?
學生:奴隸就是白給主人干活的人。
學生:如果奴隸干活偷懶,主人還可以打罵他、殺掉他。
老師:同學們說得挺好,我們來看看什么是奴隸。
學生:(讀課件上的資料)奴隸為奴隸主奴役,通常是沒有人身自由的人,被奴隸主任意支配、贈送、買賣,當奴隸不聽話或者犯錯時,奴隸主可以隨意辱罵、鞭打,甚至殺死奴隸。
老師:奴隸的身份低微,命運特別的悲慘,伊索就是這樣的奴隸,干著最繁重的工作,卻遭受著種種虐待,現(xiàn)在我們再來看一看伊索名篇《狼和小羊》,你有什么新的體會或感受?
學生:狼就是奴隸主,小羊就是奴隸,奴隸無論有錯沒錯,也無論怎么哀求,奴隸主都可以隨心所欲的殺掉奴隸。
老師:看來伊索寓言除了總結生活經(jīng)驗之外,還有很多故事都是諷刺、控訴奴隸主對奴隸的殘暴的統(tǒng)治。
學生:伊索雖然很討厭奴隸主,但是他怕奴隸主把他殺了,所以不敢用人作主角來寫,只能把自己比喻成小羊,把奴隸主比喻成狼,意思是奴隸主太壞了。
學生:伊索要是把《狼和小羊》改成《我和我的主人》,別人很可能告訴伊索的主人,那不就露餡了嗎?
老師:就是不敢直接說,只能通過動物來表達伊索對奴隸主的憤恨。伊索寓言,在明朝的時候就被翻譯成了中文,清朝的時候,廣州有一個官員無意中讀到了這本書,非常害怕,他就覺得,這個狐貍啊狼啊不就是說我自己怎么欺壓老百姓嗎?自己嚇得不得了,于是下令說,廣州商人不得印刷出售這本書,廣州的居民也不能購買這本書,《伊索寓言》的諷刺已經(jīng)跨越了時間和空間,老師相信你們知道了這一點,再來讀《伊索寓言》,一定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通過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學生不但明白了《伊索寓言》的主人公多為動物的原因,而且對《伊索寓言》這部經(jīng)典文學作品有了全新的深刻的認識。
學生在探究中逐漸明晰,原來寓言是這樣的故事——短小生動,帶有諷刺和勸說意味的故事。諷刺與勸誡才是寓言與其他文體的本質(zhì)區(qū)別。這個結論不是老師告訴的,也不是查資料得到的,而是學生通過四個課時的發(fā)現(xiàn)、比較、體會、篩選、總結出來的,是在有過程的學習中歸納出來的。
(三)對比探究,中外寓言故事背后的文明類型
1.對比發(fā)現(xiàn)中外寓言故事的異同
在回顧了中外寓言故事的特點后,學生針對本節(jié)課核心問題“中外寓言故事有什么相同之處又有什么不同之處?”展開學習。學生發(fā)現(xiàn)中外寓言故事產(chǎn)生的年代都比較久遠,但二者的命題方式截然不同,中國寓言故事題目大多“以事為主”,而外國寓言故事大多“以動物為主”;中國寓言故事的主人公大多數(shù)是人,外國寓言的主人公大多是動物……隨著學生的發(fā)現(xiàn),教師再出示相關資料,支撐或深化學生的觀點。在歸納出中外寓言的諸多不同后,學生不由產(chǎn)生疑問:中國寓言與希臘伊索寓言出現(xiàn)的時間大體相同,但為什么會有這么巨大的差異呢?自然進入第四板塊的學習。
2.初步探究中外寓言故事不同的原因
課前,教師編寫了學生閱讀材料,介紹了中國和古希臘的地形特點及寓言產(chǎn)生的時代背景。課上,學生先獨立閱讀學習材料,圈畫出相關語句。為了提高學習效率,教師給出了一些引導性的提示,比如說講故事的人有什么不一樣,聽故事的有什么不一樣,國家狀況有什么不一樣。這樣,學生在閱讀材料的時候,就會有意識地關注相關信息,直擊重點。
通過閱讀學習材料,學生捕捉到講故事的人身份不同、聽故事的人身份不同、講故事的目的不同、國家的地理狀況不同等。對于地理狀況為什么會影響文學作品這個問題,學生理解起來較困難,因此教師準備了巖畫、《擊壤歌》等,幫助學生體會:世界各地的先民們,在最開始的生活中都離不開動物,但是由于中國的土地肥沃,祖先勤勞聰明,所以比較早地掌握了種植技術,進入了農(nóng)耕社會,生活的關注點也就從動物轉移到了人的身上。而希臘土地貧瘠,不宜耕種,但由于臨海,海上貿(mào)易漸漸繁榮,逐步形成了關照自然、富于冒險精神的海洋文明。在本板塊的教學中,教師幫助學生繼續(xù)溯源,帶學生回到中外文明的開端,學生很快就理解了這兩種文明類型催生出不同的文化,這種文化幾千年來一直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與行為,在文學中也演繹出各自的絕代風華。
三、研究成果與反思
本次大單元構建,是帶有探究性質(zhì)的深度學習,每節(jié)課老師只提出一個核心問題,比如第一、二課時的問題是“這6篇中國寓言故事有哪些相同之處?”第三、四課時的問題是“閱讀學習材料,你對中國古代寓言故事有什么新的發(fā)現(xiàn)新的體會?”第五、六課時的問題是“這6篇外國寓言故事有哪些相同之處?”第七、八課時的問題是“中外寓言有哪些異同?”九、十課時的問題是“中外寓言故事為什么會有很大差異?”問題的開放性如此之強,使得課程內(nèi)容的設定完全取決于學生的當堂生成,學生說出寓言含有深刻道理,教師就利用學習寓言含有深刻道理這個特點;學生說中外寓言的命名方式不同,教師就出示《中國寓言故事》和《外國寓言故事》的目錄進行驗證;學生說講故事人的身份不同導致了中外寓言的差異,教師就提供諸子與伊索的資料,豐厚學生的認知。教師不做內(nèi)容上的規(guī)定,只在一些關鍵點上點撥提升。給學生多一些思考的時間,多一點活動的余地,多一次表現(xiàn)的機會,多一份嘗試的驚喜。學生自己搭建知識框架,獨特的個性思考與課堂應和出智慧的交響。
在每個板塊結束后,學生都會借助學習卡片總結學習所得,括號圖、樹狀圖、思維導圖、集合圖、魚骨圖、表格、插畫......異彩紛呈,有過程的歸納教學,為不同起點的學生提供了通向羅馬的條條大道。
四、結語
以上教學設計展示了通過寓言表象學習,到寓言本質(zhì)學習,最后到寓言創(chuàng)作背后的社會本因的探究學習歷程,促進了“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落實。在學習中,學生積累了中外經(jīng)典寓言故事,豐富了“人文積淀”;感受到看似荒誕的故事中都含有以人為本的意識,充盈了“人文情懷”;感受到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文明成果,增強了文化自信與“國家認同”;也了解了西方文明進程,促進了“國際理解”。同時,學生尊重事實和證據(jù),有實證意識和嚴謹?shù)那笾獞B(tài)度,提高了“理性思維”;能夠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積極尋求有效的問題解決方法,勇于批判、質(zhì)疑、探究,科學精神與人文底蘊充分融合,互相促進,和諧發(fā)展。
“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既根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土壤,又具有寬闊的國際視野、鮮明的時代特征……以豐富的意蘊回答了‘教育要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的本質(zhì)問題。”教師惟有科學規(guī)劃、因勢利導,才能使課堂成為落實核心素養(yǎng)的主陣地。
[參考文獻]
[1]蔣洪興,王聚元.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的課堂教學革新[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4]鐘啟泉.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課程發(fā)展:挑戰(zhàn)與課題[J].全球教育展望,2016(01).
[5]辛濤,姜宇,林崇德等.論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內(nèi)涵特征及框架定位[J].中國教育學刊,2016(06).
Abstract: Fable stor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The teaching and research team of our school has developed this school-based course on the basis of compiling the textbook, which aims to promot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s of fable story, understand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foreign fable stories, and explore the reasons for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foreign fable stories.
Key words: core accomplishment; Chinese and foreign fables; large unit construction;
[責任編輯:王? ? 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