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林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大力推進,寫作越來越成為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也是當前教學的薄弱之處。疫情期間涌現(xiàn)了許多優(yōu)質的寫作素材,應當引起廣大高中語文教師對寫作教學的反思。本文從新冠肺炎疫情熱點話題出發(fā),分析了當前高中語文寫作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
關鍵詞:新冠肺炎疫情;讀寫結合;以讀促寫;寫作練習
一、當前高中語文寫作教學存在的問題
在高考的應試教育的體系下,高中語文寫作教學套路化嚴重,教師重視學生寫作理論的掌握而忽視學生的文字能力。此外學生閱讀面窄、作文素材儲備不足、對時代社會的關注有限、駕馭語言能力低等寫作弱點層出不窮,在思路的拓展和邏輯思維方面也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以下是目前高中語文寫作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素材積累不足
高中學生學業(yè)壓力比較大,難以把現(xiàn)實生活和寫作聯(lián)系起來,因此也難以寫出真情實感。作文通常比較枯燥乏味、籠統(tǒng)干癟,議論文表現(xiàn)出論據(jù)支撐不足,缺乏說服力,記敘文也似流水賬,缺乏真情流露,這都是寫作之大忌。
(二)閱讀與寫作相分離
許多高中語文教師對閱讀教學的理解就是傳授閱讀的知識而忽略了與寫作的配合指導。這雖然提高了學生閱讀應試技巧,但沒有為學生寫作打下基礎,新課改中“讀寫能力一體化”的理念還沒有真正貫徹和落實。
(三)寫作模式僵化,缺乏寫作練筆
在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教師鼓勵學生在考場上寫議論文且對議論文的寫作結構進行硬性規(guī)定,讓學生按照教師給定的模式套路寫作來減少出錯率。此外高中寫作教學零散化也是很大的問題,沒有固定的寫作時間,不成系統(tǒng),而且因為批改耗時耗力,許多教師減少了寫作課的頻率。
二、生動閱讀,增加寫作的真情實感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明確指出:“學生通過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等語文學習活動,在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理解與傳承幾個方面都獲得進一步的發(fā)展。”“讀寫結合,以讀促寫”既可以節(jié)約教學成本又能達到強強聯(lián)合的教學效果,成為了越來越多教師的共識。但閱讀和寫作這兩種不同語文模塊的轉化、融合、內化不是自動的,我們就是要在閱讀和寫作間架起一道溝通的橋梁,使兩者融會貫通,取得“1+1>2”的教學效果。
在教學實踐中不難發(fā)現(xiàn),貼近生活的閱讀更容易激起學生的興趣,在許多學生們看來這種閱讀才是“有用的”閱讀。教師可以把當下流行的疫情話題閱讀融入學生的寫作訓練,例如鼓勵學生閱讀新聞,關注疫情期間奔跑在一線的醫(yī)生護士,引導學生寫出真情實感。此類教學環(huán)節(jié)在實踐中稍加用心就可實現(xiàn),一則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二則可以積累寫作素材,為考試作文打下基礎。
“讀寫結合,以讀促寫”要想真正做到仍是一個難題,在此提供一個教學思路供參考。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涌現(xiàn)出了一批抗疫英雄,語文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閱讀有關新聞,讓學生課前進行展示,談談自己的感悟。把那些靈魂中的堅韌、希望、勇氣、光明、溫暖、良知講出來引領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把那些人性中的貪婪、自私、愚昧、怯懦、無知、冷漠講出來引以為戒,讓學生自己去思考權衡,在理性判斷的基礎上學會人文關懷,由此豐富學生的寫作素材,使寫作真情流露,傳遞社會正能量,這樣更容易得到閱卷老師的青睞。
三、寫作練習,鍛煉寫作的文字能力
朱光潛先生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中談到寫作,他認為寫作的第一要訣必得是作者的真情流露,用情造文,以情動人。他還說:“只閱讀還不夠,必須練習寫作?!薄耙旭R千言不加點綴的才算好腳色”是一種謬論,因此實踐出真知。教師要起到督導作用,讓學生勤練筆,在練習中不斷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繼初中記敘文寫作訓練后,在以契合并培育學生理性思辨能力為主的高中語文教學中,議論文作為一種嶄新的文體成為此階段寫作指導的主要對象。但鑒于學生尚未成熟的判斷力、思辨力、邏輯力和語言駕馭能力,對此文體的寫作指導成為一項重點且需持續(xù)落實的任務,接下來以議論文為例分析一下寫作練習的具體教學方法。
(一)重視結構訓練,有效采用遞進式的寫作結構
一篇好的議論文結構完整且有邏輯性,而高中議論文最具代表性的結構就是遞進式,首先提出問題,然后分析問題,最后解決問題。遞進式結構的關鍵就是點明論點、分析論點、認證論點,論據(jù)的順序由淺入深、由整體到部分環(huán)環(huán)相扣,這需要培養(yǎng)學生十分嚴謹?shù)膶懽鲬B(tài)度與邏輯思維。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閱讀《瘟疫與人》,圍繞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沖擊,引導學生反思并討論如何處理瘟疫與人類的關系,培養(yǎng)寫作邏輯。但是遞進式的寫作結構也不是固定的模式,教師還要打開學生的寫作思路,根據(jù)不同作文題目選用最佳的寫作結構,在不拘泥于固定的寫作模式基礎上使文章布局謀劃合理。
(二)鼓勵勤加練筆,增加寫作頻次熟練駕馭語言
在科技高速發(fā)展的今天,閱讀碎片化的同時也帶來了寫作水平低下的副作用,當代學生在文字能力上略有缺失。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穿插寫作小練筆,在課后布置周記或隨筆,日積月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寫作訓練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悟”的過程,在日常寫作練習中學生應學會表露自我情感,找到適合自己的寫作邏輯與風格。朱光潛的《咬文嚼字》就是教材中一個鮮活的例子,教師可以強調作者刻苦鉆研文字的精神,讓這種勁頭貫穿學生的寫作訓練。
此外新冠肺炎疫情本身就是很好的素材,可以預見這將會成為今后幾年的寫作熱點話題。高中語文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把疫情中出現(xiàn)的大事件和先鋒人物做一下梳理,還可以指導學生進行新聞類寫作的嘗試。生活中當一個有心人,這些看似難啃的教學難題就可以迎刃而解。
語文教學遠遠不止是我們教材那么狹小的一方天地,廣大語文教師們應邁出第一步,立足基礎,走出教材的舒適圈,關注更廣大的社會生活,讓學生的寫作有理可服,有情可感。讓學生學會寫作哪有那么難?關注生活、用心體悟這才是語文寫作的真諦。
參考文獻:
[1]馬梅蘭.探析高中語文寫作教學策略[J].文科愛好者(教育教學).2019(06)
[2]王財.高考議論文寫作模式化訓練的探究[J].文學教育(上).2019(08)
[3]苗海娟.“以讀促寫”在高中寫作教學中的實踐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