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陸新儒學近年來迅速發(fā)展,以其獨樹一幟的理論主張得到了學界廣泛關注,有學者認為有助于重建中華民族的文化和價值體系,有助于儒學等傳統(tǒng)文化的復興,為學術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視角;也有學者尖銳指出,大陸新儒家思潮缺乏系統(tǒng)性、科學性,是對儒學思想的誤讀和反叛。面對此些學術爭議,應反思馬克思主義與儒家文化的相通和沖突之處,清晰定位儒家文化的時代內(nèi)涵,處理好儒學的學術性和政治性之間的關系,防止錯誤的思想傾向。
關鍵詞:大陸新儒家;現(xiàn)代新儒家;社會思潮;政治儒學
林語堂將中國文化比喻成一座四合院,儒家是正堂,佛道是廂房,雖不全面但很形象,儒家的確是中國文化的主要流派。十九世紀二十年代,以梁漱溟、張君勱等人為代表的一批學者創(chuàng)立了新儒家學派。新儒學大致可以分為四代,前三代新儒家堅持“心性儒學”的立場,走將儒學哲學化的路徑,第四代新儒家進入政治儒學階段,大陸新儒學理論引人爭議。
一、大陸新儒家理論具有一定合理性
(一)有助于重建中華民族的文化和價值體系
新儒家的誕生即是面對民族衰亡的困境,從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中去尋找出路,這一點也體現(xiàn)在大陸新儒家身上。他們的共同的心理基調(diào)是一種危機感:面對西方強勢文化,民族如何自處?他們所提出的問題以及圍繞這些問題展開的討論促使人們更深入地思考我們的傳統(tǒng)。
蔣慶在其《申論政治儒學》中認為:這一百多年來中國固有的文化體系已經(jīng)崩潰,而新的文化體系又沒有建立起來,因此中國出現(xiàn)了梁漱溟先生所說的“文化真空”。直到現(xiàn)在,中國仍然處于“文化真空”的狀態(tài)。在當今社會,即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但這種引領并不是全方位、全過程、全階層的,對于受儒家文化浸染千年的中華大地來說,新儒家文化的確在文化價值教化上有著更強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二)為學術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視角
在與強勁的西化派的長期對峙中,大陸新儒家“以中國解釋中國”的態(tài)度,在學術研究上有重要意義。蔣慶堅持“中國文化本位原則”,他認為只有確立中國文化本位原則,才能去思考怎樣吸收西方文明的正面價值與制度技藝來為建構中國的社會形態(tài)與政治形態(tài)服務。這個原則體現(xiàn)在其諸多思想當中,例如其政治思想,港臺新儒家代表牟宗三提出“本內(nèi)圣心性之學開出新外王”,即心性之學以“曲通”的方式開出“民主與科學”之花。蔣慶否定“民主與科學”這類西方價值體系,認為中國政治禮法制度當具有中國文化特色。
學者陳靜的思考頗具啟發(fā)意義。“我們這么大一個民族,有一以貫之的悠長歷史,我們既是一個國家,同時還是一個文明的形態(tài)。這種歷史定位使我們不太可能完全追隨別人,而一定是要成為中國。如果是這樣,就得承認蔣慶對于我們是有啟示的。”
二、大陸新儒學理論存在明顯弊病
(一)大陸新儒家思潮缺乏系統(tǒng)性、科學性
大陸新儒家所提倡的“天道”“儒教”等觀點,并沒有令人信服的充分論證,理論上遠未形成系統(tǒng)。蔣慶王道政治以“天道、歷史與民意”三重合法性為基礎,但實際上僅有“民意合法性”尚有一定說服力,“天道合法性”和“歷史合法性”無論是從學理性還是現(xiàn)實性來說都是難以認可的,并且早在荀子就不再將外王學的正當性訴諸天道,而是訴諸現(xiàn)實的社會組織了,現(xiàn)在把天道作為理論的基礎無疑是缺乏說服力的。
除此之外,新儒學是文化決定發(fā)展的唯心主義。蔣慶在《從儒家立場對美國同性婚姻合法化的看法》中有一番話,“儒學是人類生命對神圣天道的體證 ,是人類精神對形上本源的把握,是世界上看見天道的偉大宗教中的一種?!保@相比于科學,更像是一種玄學。
(二)大陸新儒學誤讀曲解儒家思想
首先,誤讀儒家思想,蔣慶認為孔子的思想核心是禮而不是仁;歪曲了孔子的人性觀,言“政治儒學主性惡”…這顯然違背了孔子本人的思想實際。
再次,割裂了政治儒學和心性儒學,蔣慶實際上并不完全否定心性儒學,而是反對心性儒學的“限于心性”,他認為心性儒學和政治儒學并非是一體的,而是可以平行運轉的,“二學離則兩美,合則兩傷?!睂嶋H上,儒家從來沒有不講心性的政治儒學,也從來沒有不考慮政治秩序的心性儒學。
最后,大陸新儒家變換儒家本質(zhì),宣傳所謂的“儒家憲政”,歷代儒者的最大共同點是:維護“尊者專制”,實際上并沒有民主憲政思想,大陸新儒家所提出的“儒家憲政”頂著儒家的名號,不自覺地成為西方民主制度的模仿者。
三、以批判的態(tài)度對待大陸新儒家
對于儒家文化,我們從來都主張“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雖然源自不同的時代背景,但由于二者都關注人類自身、人類與社會、人類與自然的和諧關系,進而使得馬克思主義與儒家文化有著許多不謀而合的相通之處。因此要客觀對待大陸新儒家思想中的積極方面,引導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代儒學相結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為根,以人類優(yōu)秀文化為營養(yǎng)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2019年10月,《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印發(fā),繼續(xù)強調(diào)仁愛、教化、孝親等理念,“仁義禮智信”為核心的的儒家文化是我們無法完全否定,也無法割舍的,這是中國人的文化基因,如何推動儒家文化適應當代社會發(fā)展,發(fā)揮儒家文化應有的價值是大陸新儒家,也是我們需要進一步探索的。
在對待大陸新儒學的態(tài)度上,我們必須明確幾個問題:
第一點,在大陸新儒家看來,“有馬統(tǒng)則不能有儒統(tǒng),有儒統(tǒng)則不能有馬統(tǒng),二者不可兼得,在這決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前途命運的大是大非問題上,我們決不能有絲毫含糊。
第二點,要清楚地認識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不能作為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要思想資源,只能起到協(xié)同作用,當今“儒學熱”、“國學熱”的主流是弘揚優(yōu)秀民族文化,是為建設中國特色社主義事業(yè)服務的。
第三點,新儒家思潮的復興一定程度上也與蔣慶所說的“信仰危機”有關,一定程度上顯示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效果不佳,思想道德建設工作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蔣慶.申論政治儒學[M].新北:養(yǎng)正堂文化事業(yè)股份有限公司,2017.
[2]蔣慶.廣論政治儒學[M].北京:養(yǎng)東方出版社,2014.
[3]董海軍.大陸新儒家思潮研究述評[J].思想教育研究, 2019,(7).
[4]方克立.評大陸新儒家“復興儒學”的綱領[J].晉陽學刊,1997,(4).
作者簡介:劉夢雪,湖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在讀研究生;1997.1-,女,漢族,山東東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