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柳
【摘要】小學音樂教育是優(yōu)化人才素質(zhì)、向?qū)W生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在音樂教學活動中,教師巧妙地運用語言“色彩”魅力、真誠微笑魅力、文學修為魅力,不僅能活躍課堂、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潛能,而且能啟迪學生心智、美化學生心靈、陶冶學生情操,收到十分理想的教學效果。
【關(guān)鍵詞】音樂教學 藝術(shù)魅力 微笑魅力 “色彩”魅力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每一個兒童就天資來說都是“詩人”,只是在教學方法上“打開創(chuàng)作的源泉”,就能使“詩人”的琴弦發(fā)出美妙的樂聲來。在崇尚素質(zhì)教育、追求美好生活的新時代,小學音樂課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每個孩子都是“音樂家”,喜歡音樂是孩子的天性。作為音樂教師,我們有義務(wù)、有責任,利用一切可能的途徑與方式,將孩子們天然的興趣引導到音樂課堂學習上來,真正讓孩子們輕松、愉悅地走進“音樂王國”,真正讓孩子們擁有音樂知識、音樂素養(yǎng)、音樂能力。從本人多年音樂教育的切身體會來看:突出音樂獨特魅力和教學的藝術(shù)效應(yīng),并巧妙地運用到教學中,會獲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一、語言的“色彩”魅力
音樂尤其歌曲是節(jié)奏與語言相融相長的藝術(shù),如果說節(jié)奏是音樂的魂,那語言是音樂的翅膀。如何將這種獨特的藝術(shù)傳授給孩子,教師教學的語言藝術(shù)十分重要。有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因此,語言有溫度、有冷熱。教師說出的話有時能是一碗“暖心的熱湯”,有時也可能是一盆“透骨的冰水”。所以,教師必須在教學中的語言上下功夫,必有掌握過硬的符合音樂教學特點的語言藝術(shù)。
小時候,如果“不聽話”,會經(jīng)常能聽到大人的斥責:如果再貪玩,就把你關(guān)在家里。到了幼兒園,如果“不乖”,老師就會說:你不聽話,就罰你一個人站在教室里,不讓出去玩。而到了讀小學的時候,如果“不遵守紀律”,老師會說:等會兒不把書抄寫十遍就不給回家。
……
臺灣女作家張曉風曾有過這樣一次特別的經(jīng)歷:有一天下午,小學三年級的她正在上作文課,課堂上有位同學怯怯地舉手,問道“老師,‘挖字怎么寫”,老師先是一怔,接著慈祥看著這位學生,然后說:“這個字我不會寫,你們誰會?”
張曉風自告奮勇,興奮地在黑板上大大地寫下“挖”字。下課鈴響了,老師對同學說:“我真高興,今天多學會了一個字,我要謝謝這位同學?!崩蠋熯@句話瞬間讓張曉風心頭一熱,自信心油然而生。從此,張曉風滿懷老師的激勵和贊揚,勤奮學習,學習成績一天比一天進步,尤其是作文特別優(yōu)秀,從那時起便種下了寫作的種子。正是那位小學老師那句熾熱的話,激勵張曉風成為了一代寫作大家。
張曉風的故事告訴我們,批評、指責、教訓類語言只有讓孩子感到寒意,甚至是自尊心受到傷害;而溫馨、鼓勵、可親的語言,不僅能溫暖孩子的心田,而且能激勵孩子健康成長。因此,音樂教師在課堂上一定注意語言的色彩與溫度,多說正面、激勵向上的暖心好話。對情緒不高的孩子多說鼓勵的話,對處于困難中的孩子多說溫暖的話,對疑惑的孩子多說點撥的話,對自卑孩子多說激勵話,這些話會灑向孩子心靈,并可能伴隨孩子一生健康成長。
二、真誠的微笑魅力
微笑被譽為“解語之花,忘憂之草”。古今中外,造神者總是聰明地把善神造成微笑的樣子。你看從東方的文殊菩薩,到西方的維納斯;從女媧的造像到《蒙娜麗莎》的畫像,她們都含著神秘的微笑,使人們面對她們的微笑而心曠神怡、浮想聯(lián)翩……
真誠的微笑是心理愉悅、良好素質(zhì)修養(yǎng)和崇高職業(yè)道德的表現(xiàn),有著豐富而深刻的內(nèi)涵。真誠的微笑給人以安全感,能夠分擔他們的痛苦,也能與人分享快樂。真誠的微笑又是自信的象征。順境中,微笑是對成功的嘉獎;逆境中,微笑是對創(chuàng)傷的“理療”。
人人都喜歡微笑的風采,更何況是天真可愛的學生呢?學生具有向師性。教師露出甜美而真誠的笑容,可消除學生的生疏感、懼怕感,增加其信心,使他們喜歡和教師接近,更樂于與教師傾心交談。這種和諧的心理關(guān)系不但縮短師生間的距離,讓心與心之間靠得更近,而且必將促進課堂教學中師生間的雙邊活動。
記得,少年時代曾看過一部電影叫《苗苗》。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影片中老校長慈善、可親而真誠的微笑以及關(guān)愛的眼神。不用只言片語,喧嘩、吵鬧的學生都被這微笑的魅力所感染、所征服。這個微笑是可親的,更是美麗的,它有一種無形的凝聚力,使師生的關(guān)系變得更默契、更融洽。
筆者在教學中,曾碰到一位家庭情況復雜的“問題學生”。父親吸毒勞教,母親離家出走,只剩下年邁的爺爺奶奶撫養(yǎng)他。由于與社會上的不良青年長期廝混在一起,脾氣爆燥,心術(shù)不正;衣著邋遢、頭發(fā)長而凌亂是其真實寫照。其不良行徑不僅已成為學校的“要害”,而且是學校領(lǐng)導的重點訪談對象。有一次,上課鈴響后,筆者一走進教室,就看見了剪短頭發(fā)、神采奕奕的他,令人驚喜之余不由得送上最誠摯、會心的微笑。這位“問題同學”也感受到了來自老師的真誠關(guān)懷和贊賞的微笑后,即刻回應(yīng)給老師的不僅是世界上最美的笑容,同時還有崇高的敬意。
由此可見,真誠的微笑效應(yīng)不但可以穿越一切的障礙、融化所有的隔閡、拉近師生間的距離,它還能感染人、激勵人、教育人。相信只要與學生建立起尊重、平等、和諧的心理關(guān)系,學生不僅會因為喜愛教師而喜歡這門學科,而且還能有效地提高音樂教學的課堂效率。
三、文學修為的魅力
新時期的音樂教學對音樂教師的素質(zhì)與修為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尤其重要的是文學修為。一個文學水平較高的音樂教師一般都具有較高的音樂作品的理解力、鑒賞力,能促進學生智力和形象思維能力的開發(fā)。同時,有了廣博的文學修養(yǎng),才會使音樂課的語言猶如優(yōu)秀抒情、意境深遠的散文,使美麗的音樂錦上添花。
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學生一進入學校時就會唱了,但是對曲子的內(nèi)涵了解不深。為了增強學生的民族意識和愛國主義精神,教師應(yīng)向?qū)W生描述在中華民族的危亡之際,作曲家完全被義勇軍救亡的壯舉激動了,創(chuàng)作沖動就像潮水一樣從思想里涌動出來,一氣呵成之后,奏出了時代的最強音。還有《春江花月夜》,教師用優(yōu)美和緩的言語細致描繪出春光宜人、明月當空、江山相融、花月互映的充滿的美妙意境,把學生引進猶如中國淡墨山水畫的境界之中等。這些都需要教師有很好的中國文學基礎(chǔ)、歷史、地理知識,才能深刻理解、深入淺出地挖掘音樂的內(nèi)涵。在俄國19世紀作曲家鮑羅丁的交響音畫《在中亞細亞草原上》,首先要講解一望無際的中亞細亞草原上,俄羅斯士兵護衛(wèi)一隊東方土著商旅平安前行,接著便傳來了陣陣駝鈴和馬隊的腳步聲,寧靜的草原煥發(fā)出勃勃生機……從作曲家對他的祖國的贊美,對東方與西方交流的贊賞中,使學生悟到人類文化就是在這種不斷融合中發(fā)展不息的。
可見,文學修養(yǎng)對一個21世紀的小學音樂教師是多么必不可少的。音樂作品中所蘊含的藝術(shù)形象在文學修為較高的教師的生動語言中,展現(xiàn)得活靈活現(xiàn),學生們沉醉在充滿樂趣、憧憬與美妙的音樂中,學生們音樂學習熱情得到激發(fā),想象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得到張揚。這對于學生在“音樂王國”中把自身的音樂修養(yǎng)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境界,是行之有效的。
四、結(jié)論
百靈鳥唱不響森林,只有成百上千只鳥兒歌唱,森林才美麗,才有生機。注重運用音樂教學的藝術(shù)魅力,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讓學生在藝術(shù)的氛圍之中,感受美、體驗美、鑒賞美,最終成為創(chuàng)造美、發(fā)現(xiàn)美、表現(xiàn)美的實施者。
參考文獻:
[1]蔣雪巖.語言的“溫度”[J].教育藝術(shù),2000,(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