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倩麗
摘 要:教師在閱讀與寫作的教學中,應深刻意識到兩者的必然聯(lián)系,帶領(lǐng)學生用閱讀積累以增長寫作能力,實現(xiàn)以讀促寫,以寫促讀。在閱讀方面,首先應更著重引導學生以“沉浸式”的閱文方法,使其對于閱讀時不至于枯燥于形式,對于閱讀產(chǎn)生更加濃厚的興趣。再者應有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以及筆記積累,從題目擬定、主旨理解、布局謀篇等角度,對學生進行寫作方法指導,以提高學生閱讀的目的性。這兩者教學引導是密不可分的。
關(guān)鍵詞:沉浸式;趣味閱讀;寫作思路;相互融合
引言
在日常教學過程中發(fā)現(xiàn),很大部分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常游離于文章外,未能真正感受文章的氛圍與意境,而當在學生寫作過程中,又時常無從下筆或文字語言組織能力較弱。這是教師平時在教學方法與理念上“閱讀”與“寫作”兩者斷鏈的結(jié)果,未能充分的引導學生掌握閱讀的關(guān)鍵與寫作的方法,及認識到兩者的重要關(guān)聯(lián)性,下文則將對“閱讀”與“寫作”結(jié)合教學的模式展開討論。
一、“閱”與“寫”相互融合的意義及其重要性
藝術(shù)源于生活,一篇優(yōu)秀文章的產(chǎn)生亦源于作者對于生活細節(jié)的切實感受,當教師在教導學生閱讀與理解一篇課文時,首先應更著重引導學生以“沉浸式”的閱文方法,把自己以作者或文中第一人稱的角度通感一遍全文情境,真切體味到作者營造的氛圍后,再從細分析文章的結(jié)構(gòu),風格與用句。展開對文章的剖析,理解與總結(jié)。這樣學生對于文章的閱讀與理解才不至于枯燥于形式,而使學生與文章作者的精神世界更加親近,激發(fā)學生“閱讀”的積極主動性。
正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只有當教師教會學生這樣一種閱讀方法后,學生才能重點體會到當一位作者在編寫其文章時的情感思路,情節(jié)展開的方式等,所以當?shù)捷喌綄W生自身寫作時,才能真正運用上平日閱讀文章時候的知識積累,在寫作時的思路更加清晰,文字更加流暢與生動。
二、“沉浸式”閱讀方法
那么在閱讀學習過程中,該如何更具代入性的進行閱讀呢?例如五年級下冊課文《祖父的園子》,這篇文章節(jié)選自蕭紅的《呼和蘭傳》,主要寫了作者童年時期在祖父園子里度過的快樂時光。從閱讀教學的角度,第一步,教師首先應鼓勵同學以文章中第一人稱“我”,也就是作者自己的角度,完全進入到這篇課文的世界中去:這是“我”在祖父園子里的活動開始了,祖父在園中勞作,而“我”看似陪著祖父一起勞作,實際卻是在撒著歡,嬉戲亂鬧。比如摘瓜、捉螞蚱,蜻蜓等等,待“我”頑皮累了,就在園子里睡下了罷。是祖父對于頑皮的“我”的包容與疼愛,才有了“我”自由、快樂而又幸福的童年。這是通感全文的第一步驟。
第二步分析到此文章的寫作特點,本文善用寄情于景,寄情于物。選文中描寫黃瓜開了花結(jié)了果、倭瓜上架上房、玉米的生長和蝴蝶漫天飛舞,這一切是多么無拘無束,實際卻是作者把自己自由愉悅的心境寄托在景物身上,通過擬人的手法表現(xiàn)了自己自由快樂的童年生活,寄情于言外。
最后總結(jié)這篇文章的語言風格:作者語言選擇十分有趣,因為當時的“我”十分年幼,于是作者蕭紅特意選擇用大量短句表達情感。使文章語言口語化,更顯童年的稚嫩拙氣和童言的天真無忌。特意使用短句營造出輕松活潑的氛圍,很好的表達了作者幼時的俏皮稚嫩,抒發(fā)了作者快樂愉悅的心情。這樣的閱讀流程由展開到結(jié)束,學生方能深刻的咀嚼文字,體會文章情感并總結(jié)文章寫作特點。
三、經(jīng)過“閱讀”,展開“寫作”
當學生完成閱讀時,教師則應開始帶領(lǐng)學生開始以本人的角度思考,當自己要撰寫一童年日記文章時,首先應靜心回憶幼時的真實情感,抓住生活言語,行動,環(huán)境中的細節(jié)以描繪,才能使文字更加生動,躍然紙上。讓文字真正活過來,并且從中吸取將來寫作的方法。真實誠摯的言語,往往更能打動人心,恰當注意語句的修飾,排列,則使一篇文章錦上添花。
比如蕭紅筆下的文字,“摘黃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綠螞蚱”,言語新鮮自然、率真稚拙。充滿自由想象的表達方式,巧妙運用排比、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使文章恰似一幅和諧恬淡卻又妙趣橫生的畫作。表現(xiàn)了我對于祖父的園子以及童年生活的留戀,對親情的追憶。文章文字乍看雖然淺顯,但確意在營造意境美。是一篇非常適合對小學生實施寫作操練的范本。此時引導同學們以作者蕭紅的角度進入她筆下的精神世界,就能夠能加生動的感受和理解這篇文章,也更能夠引導學生進行寫作。
四、“閱”與“寫”的融會貫通
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學生只有在日積月累閱讀中深入了解文本的行文結(jié)構(gòu),才能夠有意識地將其運用到寫作中去。正所謂“厚積薄發(fā)”,平日閱讀的積淀是學生提升寫作能力的根本基礎和靈感源泉。學生在自己進行寫作時,所運用到的詞匯、句式以及修辭手法,追其根源其實都是來自日常閱讀的積累,所以說閱讀是吸收文化養(yǎng)分,提升學生知識底蘊的根本途徑。歸根結(jié)底到匯聚成一句話,那就是:“無閱讀,不寫作”。
對于小學生而言,一般其歸納整理的意識比較薄弱,因此,教師在閱讀指導中,不僅要注重閱讀的趣味性,也應有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以及筆記積累,從題目擬定、主旨理解、材料選擇、布局謀篇等角度,對學生進行寫作方法指導,以提高學生閱讀的目的性。這兩者教學引導是密不可分,因果相連的。
五、結(jié)語
總而言之,教師在平日閱讀與寫作的教學中,應深刻意識到兩者的必然聯(lián)系,語文課本中閱讀內(nèi)容的設計其實完全可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讓學生以作者的角度來看待閱讀,便于更深刻的理解閱讀內(nèi)容。與此同時,寫作的鍛煉可以提升學生的文字描述能力,在閱讀的練習中可以訓練學生的語言技能,以此來促進學生對知識更加充分的吸收。帶領(lǐng)學生用閱讀積累以增長寫作能力,實現(xiàn)以讀促寫,以寫促讀,兩者并行發(fā)展。循序漸進的引領(lǐng)學生閱讀能力與寫作能力的進步。
參考文獻
[1]陳少月.談談情境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實踐與研究(A),2010:134-136.
[2]丁麗麗.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設計的研究[D].寧夏大學,2009.
[3]顏春花.重視基礎教學,培養(yǎng)學生優(yōu)秀的學習習慣淺論小學語文教學工作.《南北橋》.201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