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娟
[摘要]變革學習方式的根本目標是促進學生全面的、個性化的、可持續(xù)的發(fā)展,使之由“要我學”轉變?yōu)椤拔乙獙W”,由“學更多知識”轉變?yōu)椤爸涝鯓铀季S”。變革學習方式需要以教學變革作為助推與輔助的力量,以教學重構為特征的教學變革,讓學習方式變革的潛能得以釋放。
[關鍵詞]小學數學;變革學習方式;教學重構路徑;教學變革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068(2020)23-0047-03
要變革學習方式,就要找到學習方式的“舊樣態(tài)”與“新樣態(tài)”二者之間的根本差異?!靶聵討B(tài)”的根本特征在于開放,而“舊樣態(tài)”的根本特征在于封閉。學習方式一旦走向開放,那么受到沖擊最大的將是教師,最有可能阻礙學習方式變革的也是教師,教師教學方式的變革是學生學習方式變革的觸發(fā)器。從以“封閉管控”為特征的教學,走向以“賦能支持”為特征的教學,要求教師在開放與聚合之間找到平衡點,對課堂教學進行重構。
一、透析:阻滯學習方式變革的原因
學習方式變革步履維艱,究竟是哪些因素在阻滯?首先是外部環(huán)境制約。社會與學校大多以分數論英雄,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習方式變革;不能容錯的教學生態(tài)環(huán)境,會促使教師選擇以教材為中心“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其次是學生自我制約。輔導班充斥了學生的課余時間,學習大多被教師或家長安排,使得學生過早陷入學習的被動狀態(tài)。最后是教師內在制約。面對同樣的社會大環(huán)境,不同教師會有不同選擇,是否具有使命感與情懷?是否保持著開放包容的學習心態(tài)?……諸多的“是否”,直接影響教師在教學方式變革與學習方式變革中的選擇。我們無力改變大環(huán)境,卻可以選擇自己的態(tài)度,優(yōu)化自己的教學。因此,變革學生的學習方式可以從教師可控的角度入手。
二、重構:變革學習再造教學的實踐路徑
下面我以平時的教學為例,尋求由“教”向“學”轉移的教學路徑,探索教師在推動學習方式變革過程中的應為與可為。
(一)課堂開放,變革學習方式
1.改變課堂結構,讓思維外顯
變革學習方式,從學生預習做起。在教學中,我嘗試改變課堂結構,先指定教學內容讓學生提前一天預習,第二天上課時給學生5分鐘時間,不許翻書查閱,兩人為一組把預習成果通過小磁板呈現(xiàn)出來。教師要做的是適時地提升與拓展,捕捉學生思維的發(fā)展點,有效拓展學生思維。比如,教學北師大版教材五年級上冊“認識質數、合數”時,教師提問:“什么是質數、合數?預習中你還有哪些發(fā)現(xiàn)?”給學生5分鐘時間進行小組分享,并把分享結果寫出來。與此同時,教師進行巡視,把每個小組的想法進行思維上的分層,想好選取哪幾個小組進行展示,這些小組的思維發(fā)展點在哪里。
集體分享和討論的時間大約15分鐘。每個小組讓書寫快的同學負責寫小磁板,讓表達清晰、聲音洪亮的同學負責解說,說清楚本組想法、與其他組的不同點或自己獨有的想法、方法。此時教師需要做的是認真傾聽,以便及時點撥、拓展、總結。
上面小磁板所呈現(xiàn)的知識點就是教學的所有內容,學生的寫和說代替了教師的講。由以前的教師“獨白”到今天的學生主導,由以前教師引入學習路徑到今天學生主動走進學習知識的路徑,開放的課堂不僅展現(xiàn)了學習成果,還展示了預習后的新學習起點:他們不僅能講出知識點是什么,還能講出知識的來源;不僅能自己說明白,還能讓別人聽得懂。這樣的課堂,結構改變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高了,學習方式改變了。
2.改變呈現(xiàn)方式,讓思維外顯
我在教學中嘗試讓學生開放地“學”——放開想、放心說、放手畫。畫一畫是學生重要的表達方式,從畫中能看出學生的思維過程,能看出學生的思維盲點和解決策略,還能看出學生的思維水平。比如,教學北師大版教材五年級上冊“分數再認識”時,可以先讓學生畫出心中的二。從畫圖中能看出,有的學生以單個物體為整體,有的學生以多個物體為整體,還有的學生以多組物體為整體。
改變呈現(xiàn)方式,省略了教師一遍遍的講解,取而代之的是學生深度的思考與思維外顯。課堂開放,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改變了以前被動學習的局面。改變呈現(xiàn)方式,也讓教師走進了學生的思維路徑。
(二)活動開放,變革學習方式
教師設計教學活動要利于學生深層次的思維體驗,利于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利于學生思維的沉淀,更要利于學生思維的開放。
1.“動”中學
比如,教學北師大版教材二年級上冊“尋找身體上的數學‘秘密””時,為了讓學生學會選擇合適的標準去估測物體,感受多樣測量中的“標準”是可變的,教師設計了開放活動:先估測教室的寬度,再估測教室外走廊的長度。在活動中,學生體會到了“身體尺”的便捷性,體會到估測不同的物體要選擇不同的“標準”,可以選擇用一柞長、一步長、雙臂平伸的長度等為標準估測,也可以以黑板的長作為標準來估測。學生在估測教室的寬中體會到,同樣的物體可以用不同的“身體尺”來估測,感受到了“身體尺”的神奇。學生用“身體尺”去估測萬物時感覺到長度有限,需要選生活中更長的物體做標準,由此體會到世間萬物都可以作為測量標準,最終都統(tǒng)一為用長度單位來表示。這,種“動”起來的學習方式很受學生歡迎。
2.“創(chuàng)”中學
比如,教學北師大版教材四年級下冊“字母表示數”和“方程”時,教師在最后設計了“小創(chuàng)造”的環(huán)節(jié),很好地發(fā)散了學生的思維。“用字母表示數”中的“小創(chuàng)造”是“為2(a+b)創(chuàng)作一個故事或一幅圖畫,并說出字母與數之間的數量關系”。這個活動設計的開放體現(xiàn)在用兩個字母與一個數字表示數量關系,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在生活情境中尋找數量關系,數形結合發(fā)展學生思維。學生的作品豐富多彩,有的學生想到了生活中的實例,有的學生想到了用不同字母表示長方形的長與寬。
“方程”中的“小創(chuàng)造”是“為4x=2000創(chuàng)作一個故事或一個情景”。讓學生體會同一個方程能解決不同情境的問題,方程就在我們身邊,是解決問題的另一種策略。學生作品精彩紛呈,創(chuàng)新的課堂活動是學生喜歡的學習方式。
3.“研”中學
以四人為一個小組,在組長的帶領下做一個本組感興趣的小專題(題目自擬)。學生的研究專題豐富多樣,有“機器人班長”“從故宮建筑成就看中國宮殿建筑藝術特點”“小學生如何進行深度學習”……研究方法不需要很專業(yè),重要的是讓學生經歷做專題的過程,學會研究專題的方法,學會撰寫研究報告,學會與同學團結協(xié)作,嘗試以專題研究來推動學習方式的變革。
(三)課外開放,變革學習方式
1.每日分享視頻
內容選擇。每日分享1題,可以是教材上的問號題、本節(jié)課的難點自編題、本節(jié)課的拓展題、練習中常見的錯題……每日分享的內容由班級“命題小組”和教師來確定。命題小組人員的安排是流動的,每周一個小組,小組成員是異質分組,同時由組長和組員雙向選擇確定。
分層分享。對于教材上的問號題,采用人人分享的方式,全班共享同一道題的微視頻;其中較難的題或拓展題,會請9個小組的組長先講,經過全班思維碰撞之后,剩余的同學再練習講,即指定分享與全班分享相結合;對于“本節(jié)課的難點自編題”,更多選擇全班分享形式,因為這類題在課堂重點突破過,無論哪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分享出來;對于“本節(jié)課的拓展.題”,每組指定一位潛能生分享。
2.假期分享視頻
內容選擇。假期里的分享內容需要提前規(guī)劃,由教師和全班同學共同決定。主要內容是本學期學生學習中普遍存在的盲點、系列拓展題、下學期新知識的對應預習。
分層分享。根據不同學生學習數學的不同層次,請每位學生承擔3天的學習內容。每日3題視頻分享,拓展題主要由每組的學優(yōu)生負責;學期的盲點題由學困生和中等生負責;新知識的預習由學優(yōu)生和中等生負責。
3.多元評價
微視頻的評價,更多采用小組內部評價。要求小組成員必須每日相互觀看,其他組的視頻則有選擇地看。每周推選“微視頻思維5星隊員”和“思維進步4星成員”,連續(xù)一個月被推薦者,可以提出一個小愿望,由教師和組長一起幫助實現(xiàn)。評價采用量化星級的方式,其中5星表示語言精練、方法多樣;4星表示語言不夠精練、方法單一,但很努力;2星表示不出現(xiàn)科學性錯誤。
視頻分享培養(yǎng)了學生的分析和表達能力,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將學生的“學”和“習”完美融合?;锇榛W、同學互評,學生更能接受彼此的意見,也更愿意改進,從而使學習效果達到最優(yōu)化。
三、回應:學習方式變革帶來的“生態(tài)”改變
學習方式變革使我變輕松了,課堂上由“主角”逐步走向“配角”,由關注自己“講得透徹”到關注“學生說得明白”,由“蠟燭狀態(tài)”進入了“自修深研狀態(tài)”學生越來越喜歡數學課,我的幸福指數翻倍提升。
1.小舉動,大喜愛
在教學北師大版教材二年級上冊“認識米”之后,王梓萌同學對“米”的喜愛從教室延伸到了家里。她把課堂上1米高的標記拿回家貼到墻上,經常讓弟弟和“1米”比一比,她說:“希望弟弟快長高,超過1米?!毙⌒〉呐e動,說明的是她對這節(jié)課的喜愛。還有很多學生把1米的標記一直留在校服上,孩子們如獲至寶般地長久保存,我相信他們是將米深深地印在了心上!
2.小濃縮,大精華
在教學北師大版教材四年級下冊“方程”后,王一同學寫了一首小詩:“方程是一座雙層的大橋,一邊是神秘的未知數,一邊是確切的歸宿,在橋的兩邊來來往往,眾里尋它千百度,加減乘除,解答卻在橋梁盡頭處。”小小的詩,折射出的是她對方程的理解及無限的喜愛!
四、規(guī)劃:深化學習方式變革的未來構想
以上改變學習方式的思考與實踐,是我近年來的一些探索。對于變革學習方式的未來三年規(guī)劃,我又有了新的構想:首先是做好主題式學習,讓學生圍繞主題進行學習,打破學科界限,讓學生在跨學科、綜合化的學習過程中實現(xiàn)學科知識有意義的鏈接;其次是以小組為單位,聚焦專題研究,嘗試以數學專題研究來推動學習方式變革。我將堅持不懈地實踐構想,并做好及時記錄與反思。
(責編 李琪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