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學
摘 要?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民族音樂是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而且有著悠久的、深遠的歷史,蘊藏著豐厚的文化底蘊以及獨特魅力,對促進世界音樂文化的長遠發(fā)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全球經濟一體化、文化多元化發(fā)展的時代,民樂教育關乎著中華民族文化的繼承、傳播與發(fā)揚。作為一名音樂老師,積極開展民族音樂的特色教育,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走向世界奠定基礎,是義不容辭的責任。
關鍵詞?民族音樂;教學方法;特色教育;文化傳承
中圖分類號:J607,C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20)19-0126-01
音樂與文化始終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二者相互促進,相互影響,音樂教育的核心價值在于文化的傳承。我國已經經歷了多年的教育體制改革,無論是教學理念還是教學方法,都比以往有了很大進步和完善,作為音樂教學、音樂社團的一部分,民樂社團在音樂教學中受到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特別是民族器樂、民族音樂的學習,在音樂教學中占了很大的比重。筆者結合自身多年的音樂教學經驗,探析了實現(xiàn)民族音樂特色教育的有效途徑,希望能為民樂教學以及音樂文化的傳承貢獻力量。
一、創(chuàng)新民樂教學模式
民樂是一種彰顯人性、充滿著濃厚的生活氣息、風土人情的音樂形式,民樂源自生活,源自人民,代表了一個民族的思想、文化、風俗和特色。我國是多民族國家,有著源遠流長的民樂發(fā)展歷史,在長期的實踐活動中,積累了各種民樂元素。教學中,老師應該體現(xiàn)民樂不同于其他音樂形式的獨特的藝術魅力,合理選擇教學方法,根據民樂的風格和特色營造教學氣氛,充分調動學生的內心情感,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意識,充分尊重學生的個人見解以及對民樂的理解,將學生真正放在教學主體的地位,讓學生在民族音樂的學習中獲得信心,體驗成功的喜悅。分層教學是目前應用非常廣泛的一種教學模式,充分體現(xiàn)了“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根據學生對民樂知識的了解與掌握程度,同時立足于學生的個體發(fā)展,把全班學生分為3~4個層級,每個層級的學生都有適合自己的學習目標,學生既可以獨立、自主的探究,也可以相互合作,最終的目的是完成學習任務,了解民族音樂的創(chuàng)作特點。老師應該鼓勵、提倡學生暢所欲言,勇敢地發(fā)表自己的觀點,敢于打破應試教育理念的禁錮,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分組討論等課堂形式活躍教學氛圍,給學生展示特長,表現(xiàn)自我的機會,在民樂的學習中潛移默化地形成對民族文化的獨特認知,完善學生的人格,形成健康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二、制作微視頻,充分發(fā)掘校本資源
在信息高速發(fā)展的時代,無論是老師的教學形式還是學生的學習方法,都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新時期下的學生,生長在“互聯(lián)網+”的大環(huán)境,他們獲取新知識的途徑更多,見識更廣,更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所以傳統(tǒng)的、沉悶的、一成不變的教學形式很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他們對音樂教學的要求也更高。由學生組成的民樂團是挖掘民樂樂器資源、制作微視頻的最好的素材,筆者所在學校的音樂老師以吹、拉、彈、打四類民族樂器為基礎,共同制作了包含始終民族樂器的校本微視頻,通過視頻的形式向學生呈現(xiàn)各種民族樂器的圖片、構造、演奏特點和方法,加深了學生對民族樂器的認知與了解,發(fā)掘學生的音樂潛能和興趣,提高學生對民族樂器的了解程度,有的學生還能夠通過音色來準確的分辨樂器。民族音樂文化的學習絕不僅僅局限于課堂教學,在課外生活和實踐活動中,同樣可以耳濡目染的受到民族音樂的熏陶。
微視頻的制作形式上,一些老師主要傾向于只有聲音的視頻,實際上,有聲有畫的MV更能夠展示民樂的魅力,也更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龍騰虎躍》的欣賞教學中,一邊播放歌曲,一邊為學生播放契合民樂意境的視頻,視頻中還穿插了學校民樂團的演奏,充分調動和刺激了學生各個感官,熟悉的畫面很快就激起了學生對民樂欣賞教學的興趣和熱愛之情。
三、利用信息技術拓展課后學習形式
在信息時代來臨之前,學生放學回家后基本和老師失去了聯(lián)絡,在學習中遇到無法獨立解決的問題,往往需要帶到學校中、課堂上請教老師幫忙解決。在網絡、電腦、智能手機廣泛普及的時代,師生、生生、家校之間的聯(lián)系更加密切。通過短信、電話、郵件、微博、微信、QQ等各種交流軟件、網絡平臺,學生可以隨時與老師取得聯(lián)系,建立線上交流,利用文字、語音甚至是視頻的形式向老師請教問題,老師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隨時為學生進行解答。還可以將民樂資源上傳到QQ空間、百度云等平臺供學生下載。各種高端的信息技術的應用,讓課后作業(yè)形式更加豐富、自由并且充滿人性化。
四、結束語
音樂校本課程為促進基礎民樂教育創(chuàng)造了良好條件,更為民族音樂文化的繼承與發(fā)揚做出了重大貢獻。作為活躍在教學一線的音樂老師,應該將基礎教育理念作為民樂教學的指導依據,立足于本土,充分挖掘地方民族音樂,豐富校本課程,多渠道、多途徑的創(chuàng)新民樂教育,讓學生深入了解民族音樂文化,培養(yǎng)崇高的民族自豪感,促進中華民樂文化的長遠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高虹.中國民樂在美國卡爾頓學院發(fā)展的來龍去脈——國外與國內教學方式的差別[J].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18,(3):12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