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大為?邱磊?張學志
摘要:職業(yè)教育作為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越來越受到重視。因此研究職業(yè)教育中技能型人才的培養(yǎng)也成為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近幾年信息技術得到了迅猛發(fā)展,它對我們的學習、生活、社交都產生了巨大影響。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信息技術對于傳統(tǒng)教學方法、學習方法以及教學觀念產生了巨大的沖擊與推動作用,于是一種混合式教學模式走進了廣大教育工作者的視野。該模式能夠把網(wǎng)絡在線學習和傳統(tǒng)課堂教學結合起來,并能夠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勢,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體驗,并提高教學效果。但具體如何充分發(fā)揮混合式教學的優(yōu)勢,將其恰當?shù)膽糜诼殬I(yè)教育中是本文主要的研究內容。
關鍵詞:職業(yè)教育;技能型人才;混合式教學
一、技能型人才構成要素
1.具有較高的專業(yè)理論知識水平和較高的技能操作水平。一方面技能不是憑空產生的, 任何一項技能的獲得,都要有一定的文化理論知識作為內在的基礎。另一方面較高的技能操作水平是對知識、能力、物質材料和手段的特定組合。技能型人才不僅僅被要求具備某一項自然技術能力,而是應該具備一種或者幾種綜合的技術能力,來滿足崗位工作需求。
2. 具有較高的思想道德素質。較高的思想道德素質是一個人成長、成才的重要基礎。它有助于在學習、工作、生活之中培養(yǎng)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一個人具備較高的思想道德素質,就能夠抵御不良思想和誘惑,逐漸養(yǎng)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不斷成長進步。
3. 具有優(yōu)秀的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優(yōu)秀的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是順利完成崗位工作的重要保障,心理素質的好壞對一個人的成長發(fā)展,至關重要,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才能順利完成各種工作任務。
4. 具有良好的人際交往和團隊合作能力。一方面良好的人際交往是一個人生存發(fā)展的必要條件,如果人際交往不能合理滿足,就會在心理上產生失落感,影響正常發(fā)展。另一方面團隊合作在當今社會中越來越重要,技能型人才具備團隊合作能力是從事崗位工作的基本要求。
5. 具有較強的崗位綜合能力。綜合能力是一個人綜合競爭力的重要體現(xiàn)。優(yōu)秀的技能型人才必須具備較強的環(huán)境適應能力、自我學習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職業(yè)溝通能力和職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能力等的崗位綜合能力。
二、技能型人才培養(yǎng)面臨的困境
從技能型人才構成要素中可以看出,高職院校技能型人才必須具備扎實的專業(yè)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這也是人才培育的內在要求,院校的教學效果直接影響了技能型人才的培養(yǎng)。 從調研結果來看,當前高職院校教學方法整體還較為落后,技能型人才培養(yǎng)方面依然存在較大的發(fā)展困境。
1. 當前高職院校實際采用的教學方法中,傳統(tǒng)的教育教學模式依然處于主導地位,顯著表現(xiàn)在更關注學生的知識熟悉情況,強化學校課堂教學,課本教學。
2. 在實際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是處于主體地位,學生被動接受輸入式的課堂教育方法依然十分普遍。
3. 忽視學生自我參與,導致學生的主體意識不強,在學習過程中展示學生獨特性、增強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培養(yǎng)的教學方法并未有效開展,導致學生的自我能動性不強。
4. 盡管職業(yè)教育領域深化教學改革的實踐探索已經多年,技能型人才培養(yǎng)中并未把學生綜合職業(yè)能力培養(yǎng)作為側重點。長期來看,造成學生職業(yè)發(fā)展動力不夠,從業(yè)熱情不高,難以適應新時代國家發(fā)展對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要。
因此,如何使學生具備一定的綜合素質,使學生對未來從事的工作充滿熱愛和尊重,具備較為明確的未來職業(yè)發(fā)展方向。就需要對學生進行更加全面的、靈活的職業(yè)教育。
三、混合式教學在技能型人才培養(yǎng)上的優(yōu)勢
1. 在教學意義方面。Lim D.H(2009)認為,混合式學習在整合各類教育技術因素的基礎上, 達到特定教育目標[1];Christensen C.M(2013)認為,混合式學習將現(xiàn)代教育技術和教學方法有機融合,最終達到學生學習結果的最優(yōu)化[2];Meyer JP(2013)指出,混合式學習以學習者為中心,目的在于滿足各類學習者差異性的學習需求[3]。
2. 在實踐形式方面。Powerll A.O(2015)認為,混合式學習是一種以項目為中心、結合了各類先進教育技術的學習模式,是一種科學高效的學習方式[4];Stock well(2015)認為,混合式學習旨在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資源和方法, 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最終在優(yōu)化各種學習資源的基礎上,形成一個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環(huán)境[5]。
3. 在教學效果的方面。Doug C(2013)認為,混合式學習是幫助學生實現(xiàn)預定學習目標的教學手段, 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性[6];Lafrance J(2013)等明確了混合式學習的學習效率和質量都要高于在線學習,并且為教師和學生創(chuàng)造性、主動性的發(fā)揮提供了更多可能性[7]。
4. 在學生和老師反饋方面。Pappano L(2015)發(fā)現(xiàn)學生對混合式學習有極高的認可和評價,學生們認為混合式學習的施行為他們提供了更多自主發(fā)展的機會[8];Bersin J(2016)認為,混合式學習尊重學生個體性,并制定了盡可能多的滿足師生需求的學習策略[9]。
綜上所述,結合技能型人才培養(yǎng)所面臨的一些實際問題,融合傳統(tǒng)教學方式與網(wǎng)絡信息化教學的優(yōu)點,整合先進的教學手段,將智能移動終端、互聯(lián)網(wǎng)設備、云端和大數(shù)據(jù)等投入到教學過程中。師生可以通過這些信息技術進行混合式授課、個性化學習,不僅能夠創(chuàng)新教與學的方式,而且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而基于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教學環(huán)境將極大地體現(xiàn)“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現(xiàn)代教學改革思想,改變傳統(tǒng)教學以“教師、書本”為主體的教育理念,有利于學生的個性化培養(yǎng)。同時,隨著社會發(fā)展和科技的不斷進步,更加智能化的教學設備也將不斷的更新和投入使用,混合式教學的教學手段將會更加多元化,教學效果也會向更加高效、智慧、全面的方向發(fā)展。比如,在教學中會使用各種服務軟件,比如云診斷分析系統(tǒng)、時時評價系統(tǒng)及自動評閱系統(tǒng)等等,使得信息技術與傳統(tǒng)課堂高度融合,使教學方式和手段更加具有針對性和高效性。
四、基于混合式教學的職業(yè)教育路徑
(一)加強技能型人才培養(yǎng)目標有的針對性
1.目標設計中關注學生理論知識與技能的形成。職業(yè)院校學生應嘗試在掌握本專業(yè)知識技能的基礎上,逐步拓寬自己知識領域,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面對新知識時,要學會獨立思考,形成自己對知識的獨特性認識,挖掘自己開發(fā)新技能、新知識的潛力。
2.目標設計中要以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培養(yǎng)為核心。當今社會的教育目標不再局限于知識的傳授,而是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職業(yè)院校中培養(yǎng)學生的專業(yè)知識和技能固然重要,但是同時具備高超專業(yè)技能和創(chuàng)新型思維的人才更是當今社會所急需的。 因此, 教學過程中要注重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能力。
3.目標設計中應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學生是教學過程的主體,教學活動的設計和進行都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在設計教學目標時,教師要考慮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知識掌握能力和心理發(fā)展狀況,關注每個學生的整體發(fā)展,在全面認識學生的基礎上設計教學目標。同時,在教學目標的指導下,學生應學會自行設立小目標,在教師的引導下,選擇合適自己的學習方法與手段以達成目標。
(二)以任務為牽引,引導學生主動學習
1. 設置的任務難度要適中。師要考慮學生的接受水平、認知能力以及學習動機等多項內容。問題設置過難,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容易產生挫敗感,而過于容易又會讓學生覺得缺乏挑戰(zhàn)。因此任務設定既要讓學生保持學習興趣,又能讓學生感覺到在挑戰(zhàn)自己。
2. 教師要主動引導學生完成任務。教學改革中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可以完全放手教學活動。在任務式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主動發(fā)揮自己的引導作用,鼓勵學生克服障礙,幫助學生及時答疑解惑。教師要利用自己的主導作用,幫助學生順利走向下一任務環(huán)節(jié),并完成最終目標。
(三)提升職業(yè)教育師生的信息化綜合素養(yǎng)
想要完成一次高質量的混合式教學過程,對教師的課堂調控能力和綜合素質要求很高,教師與學生都要提升自己的接受能力和信息綜合素養(yǎng),加強這方面的技能培訓與規(guī)章制訂非常重要。這就促使教師和學生都要主動去學習新的理念與技術,主動的促使教師之間互相學習交流,提高教師的信息化綜合素養(yǎng)和課堂掌控能力。對學生進行混合式教學流程培訓,通過引導學生適應新的教學環(huán)境,提升自身綜合能力。
五、結論
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實施有助于職業(yè)院校突破發(fā)展瓶頸,課堂教學將更加貼近“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改革主思路,突出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及學習體驗,有利于培育全面發(fā)展的高質量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Lim DH, Morris ML. Learner and instructional factors influencing learning outcomes within ablended learning environment [J].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2009, 12(4):282-293.
[2]Christensen CM, Horn MB, Staker H. Is K-12 blended learning disruptive? An introduction of the theory of hybrids [J]. Clayton Christensen Institute for Disruptive Innovation, 2013: 1-48.
[3]Meyer JP, Zhu S. Fair and equitable measurement of student learning in MOOCs: an introduction to item response theory scale linking and score equating [J]. Research & Practice in Assessment 2013,8(1):26-39.
[4]Powerll AO, Verma S. Blending learning: the evolution of online and face-to-face education from 2008-2015. Promising practices in blended and online learning series [J].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K-12 Online Learning. 2015: 1-20.
[5]Stock well ,Brent R, Stock well. et al. Blended learning improves science education[J].Cell.2015,162 (5):933-936.
[6]Doug C. MOOCs and the funnel of participati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earning Analytics and Knowledge [C]. New York: ACM, 2013: 185-189.
[7]Lafrance J, Blizzard J. Student perceptions of digital story telling as a learning-tool for educational leader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Leadership Preparation,2013, 8: 25-43.
[8]Pappano L. Learning to think outside the box [J]. Courrier Japon, 2015.11:30-33.
[9]Bersin J. The blended learning book: best practices proven methodologies and lessons learned [J].Turkish Online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2016 11 ( 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