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小娟
(天津職業(yè)技術師范大學 信息技術工程學院,天津 300222)
新課改以來,特別強調(diào)要注意學生全面、自由、高效的學習,因材施教作為獲得大多教育學專家一致認可的教學方法之一,衍生出了一種新式的教學方法,即分層教學、因人而異、實施教學[1]。針對中職計算類課程的教學而言,分層教學法的應用效果更可觀。原因有如下幾點。
(1)生源的知識和能力水平差異較大。就目前來說,中職生源大致可劃分為3 類:第1 類中學成績不理想,中考成績偏低的孩子,他們想通過進入中職學得一技之長;第2 類是中考失利的孩子,他們一心只想上普通高中,不得已進入中職;第3 類是中考上線了,但家長考慮到進普通高中三年后可能難以考上大學,進中職學校學習,通過參加高職對口升學考試考大學。這樣的現(xiàn)狀導致進入中職學校的學生中考成績存在過大懸殊,其文化知識掌握程度存在很大差異。
(2)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側重點不同。第1 類學生他們必然側重于實踐技能的學習,更愿意在實操上下工夫,學習態(tài)度相對較好;第2 類學生,中考的失利讓他們對學習失去了信心,學習沒有了動力,也沒有了方向;而第3 類學生,3 年的中職學習后,想要繼續(xù)升學,那么他們的學習重點更多在于理論知識的掌握,學習態(tài)度也會較好。
(3)計算機使用熟練程度不同[2]。有的學生在入學前就已正常使用計算機,對于這樣的學生,對學習數(shù)據(jù)在計算機中的存儲結構、數(shù)據(jù)的邏輯結構以及對算法的感性認識等知識的學習自然要更容易接受些;而部分學生對計算機的認識僅僅是網(wǎng)上購物、玩游戲;更有甚者幾乎沒有接觸過計算機,生活中都是用手機。認為手機就可以解決一切,自然就不會對學習計算機的數(shù)據(jù)如何存儲,數(shù)據(jù)的邏輯結構如何組織和算法的性能等知識感興趣。
針對這樣的現(xiàn)狀,應該了解差異分類建組,針對差異分類要求,面向全體因材施教,評價激勵指明方向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課堂參與度,從而達到每一個學生都有所成長的最終目標。
傳統(tǒng)的評價方法“減分制”帶有懲罰性質(zhì)。教師一般采用扣分形式,諸如未交作業(yè)扣分,課上玩手機扣分等方式督促學生學習,但實際上學生是否被扣分存在運氣成分,教師并不能注意所有學生。以扣分為前提的評價方式并不能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讓他們主動參與課堂。而“加分制”是獎勵性質(zhì)的,它將學生參與教學的情況與最終成績的評定有機結合。只要學生課上主動回答問題,幫助他人完成練習,甚至提出好的教學建議等均能獲得加分。這樣的評價方式使學生感受到成績掌握在自己手中,通過積極參與教學就能獲得高分。鼓勵不同層次學生參與課堂,從而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學生在適度緊張的精神壓力和焦慮狀態(tài)下學習效果最佳,認知活動效果也獲得提高[3]。課堂加分制的實施,讓部分敢于嘗鮮的學生領先嘗到主動參與課堂的甜,其他學生自然不甘落后,察覺到自己與別人的分數(shù)差距后,壓力和緊張會讓他們想辦法參與課堂。正如教育家林格倫在《課堂教育心理學》一書中寫道:“一定程度的正常焦慮之所以必要,就像有點刺激物使我們保持在更適當?shù)娜蝿丈弦粯印?。學生之間的相互競爭對于他們本身來說就是一個很好的刺激物。另一方面,采用分層教學法教學,設置的問題與課堂練習均具有梯度,保證其難度對于各個層次的學生是適宜的。
數(shù)據(jù)結構課程是計算機專業(yè)的核心課程,是中高職銜接軟件技術專業(yè)的一門職業(yè)技術課程,是計算機程序設計的重要理論技術基礎,主要培養(yǎng)學生分析計算機加工的數(shù)據(jù)結構特性,以便為應用涉及的數(shù)據(jù)選擇適當?shù)倪壿嫿Y構、存儲結構的能力和初步掌握算法的時間分析和空間分析的技術[4]。以往教學常采用統(tǒng)一的先理論后實踐的教學方式,并且其考核方式基本是通過筆試和作業(yè)相加的方式評價學生,而“加分制”則是在課堂上對學生們的實際表現(xiàn)進行一個正面反饋,將他們的課堂參與度與成績評定有機結合起來,按照一定的比例計入到期末成績中[5]?!凹臃种啤弊儽粍訛橹鲃?,激勵的特點能夠很好地調(diào)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全體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基于“加分制”的分層教學過程中,采用的是隱性分層、異質(zhì)建組的方式以避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影響他們的學習積極性[6]。分層的恰當性直接影響該教學法成功與否。所以在對學生進行分層、分組前,可通過訪談班主任及其他任課教師的方式,全面真實地了解學生在情感態(tài)度、智力水平、潛在能力等因素。對于數(shù)據(jù)結構課程,C 語言作為其前序課程,C 語言學得如何可以說直接影響到本門課程的學習。故將學生上一學期C 語言的期末成績和前期的情況均列入分層依據(jù)中。根據(jù)所掌握的學生信息,制訂學生層次劃分標準,見表1。
表1 學生層次標準
根據(jù)層次標準將學生分為ABC 三大層次。同時依據(jù)異質(zhì)建組的原則,按照一個組5 人,將全班40 名學生分為8 組,組內(nèi)各層的人數(shù)以ABBCC 形式組合,并在組內(nèi)選一名同學擔任組長。
學生層次不同,教學目標也應該體現(xiàn)層次性?;凇凹臃种啤钡姆謱咏虒W法是針對不同層次學生在完成相應學習目標后得到加分的一種教學模式。根據(jù)教學目標的分層原則、軟件技術專業(yè)特性、數(shù)據(jù)結構學科特點、教學大綱以及各層學生實際學習可能性,制訂教學目標。以“算法”教學為例,制訂其知識與技能目標,見圖1。
課堂分層教學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將“教學目標”和“學生層次”有機結合起來,處理好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能力以及小組之間合作的關系,同時開展適應有差異的各層次學生的教學活動。
3.3.1 課前預習
(1)算法的定義。
(2)算法的有限性是指什么有限?舉一個生活中相關的例子。
圖1 知識與技能目標分層
(3)算法的確定性為何很重要?
(4)算法必須有輸入嗎?
(5)算法的輸出只有一個?
(6)算法的正確性,“正確”一詞如何衡量?
(7)某程序員認為,自己寫的算法,自己懂、機器能執(zhí)行就OK,你認為呢?
(8)對于一個問題,只能有一種算法解決嗎?有多種的話,如何選擇最佳算法?
(9)算法的性能好壞我們?nèi)绾卧u價?
3.3.2 課堂互動分層教學
C 層同學問題:1、3、4、5、6、7
B 層學生問題:2、8
A 層同學問題:6、9
針對算法的時間性能分析,選用求給定點X時多項式函數(shù)值的例子,并提前寫好時間復雜度分別為T(n)=C1n2+C2n和T(n)=C.n的函數(shù)F1和F2,課堂上讓學生實際體驗同一個問題,用不同算法解決時所耗費時間差異,并設置具有層次的任務,見表2。
表2 任務的分層設置
任務一針對全體學生,并將大多數(shù)機會給C類學生;任務二針對A、B 類學生,主要機會給B 類學生,也鼓勵C 類學生勇敢嘗試;任務三針對A 類學生,引導其思考,鼓勵發(fā)言。不管是理論教學部分還是實踐部分,不管是哪一類學生主動回答問題,主動操作,即使答案不是很理想,均給予課堂加分。這樣表面上是對全體學生統(tǒng)一授課,實則是在教學任務和教學手段做了“隱性”分層,并及時給予課堂加分,大大地調(diào)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課堂學習氛圍。
分層練習主要是給學生布置階梯式的課堂練習和課后作業(yè),題目主要以基礎類題(算法定義、特性等)、基礎知識應用類題(比較不同算法的時間復雜度和空間復雜度)、思考探索類(分析一個算法的時間復雜度、分析空間復雜度)題,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部分題完成即可。對于難度較大的題鼓勵小組合作完成,將分層合作拓展到課外,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分工合作共同完成。
對于課堂練習題,各層次學生根據(jù)自身情況完成部分練習題,即可獲得加分。當然注意對C 層學生主動完成難度更高的題給予及時鼓勵,對B 層學生幫助C 層學生完成練習題情況,A 層學生努力完成難度最大題目的情況等都要及時指導和加分鼓勵。最后各個層次的學生都獲得與平時表現(xiàn)相對應的課堂加分,學生們的學習效果自然是提升了。基于“加分制”的分層教學法的學生期末成績包括課堂加分(20%)、作業(yè)練習(20%)、小組加分(10%)、章節(jié)測驗(10%)、期末成績(40%)。
基于“加分制”的分層教學法的實施,學生上課玩手機,睡覺的現(xiàn)象減少;對課堂教學漠不關心的態(tài)度得到改善。課堂加分的制度鼓勵學生積極回答問題以獲得加分,自然他們就會認真聽課,這樣一來教學質(zhì)量就得到提高,而課堂任務的分層設置,又確保了不同層次的學生均能參與到課堂上的可行性。
以往的教學往往是設置籠統(tǒng)的教學目標,這樣的目標通常只有中等偏上的學生能達到;對于基礎較弱的學生來說難度過大,致使他們放棄掙扎,久而久之形成自卑、懶散的學習態(tài)度;而對于學優(yōu)生來說又缺乏挑戰(zhàn),不能激發(fā)其思考和進步。分層教學法中學習目標的分層,教學過程的分層以及課堂練習與作業(yè)的分層使得各個層次的學生都有事可做,有事能做從而激發(fā)他們的潛能,建立學習自信。
通過分層分組合作,爭取個人加分和小組加分的設計,學生想要好的期末成績,自然兩個方面都得抓[7]。這在個人任務中,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得到鍛煉。另一方面,在小組合作中,團隊的高分需要高效的分工合作。不同層次的學生主動選擇擅長的任務,培養(yǎng)了學生的責任感和團隊協(xié)作能力。小組間的良性競爭提高學生的競爭意識,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這不僅有助于學科知識的學習,更培養(yǎng)了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符合職業(yè)教育對人才培養(yǎng)的要求。
基于“加分制”的分層教學在數(shù)據(jù)結構課程的應用,讓學生體驗到分數(shù)實際上掌握在自己手中,期末總成績的評定是自己平時表現(xiàn)的真實體現(xiàn)。這樣的教學模式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主動參與到課堂上來??茖W的分層讓全體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可能性,享受到掌握知識時的喜悅,也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學生繼續(xù)求學和就業(yè)的不同需要,是個性化教學的體現(xiàn),同時分層教學的有效實施對教師學科知識廣度和深度、精力和“知人”的能力等要求較高,是需要教師不斷學習和反思的;另外開展的班級人數(shù)過多會影響教學難度和教學的效果。近年來,很多學者及一線教師在研究和實踐,基于“加分制”的分層教學法在中職教育的領域里將邁上新的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