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倩文
摘 要:文言文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廣受關注,但教學效果仍不盡如人意,往往是教師教得費勁,學生學得沒勁,陷入“高耗低效”的窘境。筆者認為,要想改變這一現(xiàn)狀,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入手:思釋重點字詞,提升效度;思辨矛盾疑惑,挖掘深度;思悟聯(lián)系拓展,延伸廣度。引領學生走向“善讀善思”,讓學生動起來,使課堂教學活起來。
關鍵詞:文言文教學;善讀;善思
中圖分類號:G63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20)11-070-1
文言文教學重“言”輕“文”,拘泥于字詞句的翻譯,導致文言文教學只是枯燥的記憶和無趣的背誦,學生缺少自主思考,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不會閱讀的現(xiàn)象普遍存在。
如何幫助學生走出學習困境,引領學生由“學讀”到“會讀”,由“少思”到“多思”,最終走向“善讀善思”之道?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三方面著手。
一、善讀,思釋重點字詞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將目光放得更加長遠,不能局限于帶著學生讀懂某一篇課文,更不能實行滿堂灌的程序化翻譯模式,而是要授之以“漁”,教給學生解讀文字密碼的方法,引領學生由被動的接受到主動的思考,從而逐步培養(yǎng)起學生獨立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一位教師在執(zhí)教《湖心亭看雪》時,先是讓學生結(jié)合文下注釋自主閱讀,疏通文意,然后再在課堂上重點解讀學生難以理解的字詞句。如“霧凇沆碭”的“凇”,多數(shù)學生不解其意。該老師講解時,不是機械地將字意告知學生,而是別出心裁地呈現(xiàn)“凇”的篆書形式,對其進行說文解字,啟發(fā)學生根據(jù)字形想象“霧凇沆碭”的景象,還原雪后西湖白氣彌漫的清幽畫面。通過因形索義的方法指引,教師開啟了興趣之門,播下了思考之種,課堂瞬間成為學生思維自由馳騁的疆場,變得生趣盎然。
思釋重點字詞,既要靈動有趣,又要扎實有效。只有這樣,文言的種子才會在學生心中生根發(fā)芽,才能改善現(xiàn)有的“記—背—默”教學模式,使文言文教學呈現(xiàn)一種富有活力的動態(tài)美。
二、善讀,思辨矛盾疑惑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庇袘岩删陀兴妓?,有思索就有深層感悟。教師可以找到文本中的某些關鍵“點”,以此為突破口進行提問,通過設疑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帶著疑惑,浸入文本,含英咀華,想象文中之景,感悟文中之美,體味文中之情。一位教師在執(zhí)教《湖心亭看雪》時,抓住關鍵字“癡”,順著“癡行—癡景—癡情”的脈絡結(jié)構(gòu),步步設疑,層層揭秘。首先從文本矛盾處質(zhì)疑“癡行”:“明明有舟子相隨,張岱為什么說是‘獨往湖心亭看雪?”由此引導學生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感受張岱的“獨”是對故國往事的一種懷念,是一種淡淡的愁緒,更是一種不隨流俗,孤高自賞的獨特氣質(zhì)。緊接著又從文章“美點處”質(zhì)疑“癡景”,拋出了第二個主問題:“正是這種孤懷雅興,張岱才在冰天雪地的夜晚獨自看雪,他看到了什么樣的景色?又和一般的寫景有什么明顯不同呢”學生很快從文中找到了寫景的句子,并在教師的逐步啟發(fā)下,從“與”字的勾連,“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睅讉€數(shù)量詞的運用,想象張岱筆下萬籟俱寂、天地蒼茫的西湖雪景,如同朦朧的畫,夢幻的詩,讓人心生沉醉!最后從文章主旨處質(zhì)疑“癡情”?!拔恼伦詈笠灾圩拥脑捠帐?,‘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為什么舟子說他癡呢?”學生帶著這個問題,再次與文本展開深層對話,經(jīng)過反復思索探究后,最終認識到張岱的“癡”是癡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是癡迷于世俗之外的閑情雅致,也是癡迷于故國家園的夢憶之中。教師的設疑引導,就像是一條具有魔力的絲線,學生順著這條線,漸漸揭開文言文神秘的面紗,與作者產(chǎn)生情感上的碰撞,思想上的共鳴。
“疑”是學生思維的發(fā)動機,是撥開迷霧的“天眼”,是引領“善讀”的鑰匙。于矛盾處設疑,于可疑處生疑,在一次次的思考探究中將學生思維不斷引向深入,從而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促進學生文言閱讀能力的有效提升。
三、善讀,思悟聯(lián)系拓展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提倡多角度、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huán)節(jié),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zhì)量?!痹谖难晕慕虒W中,教師以教材為載體,有機地引導學生進行聯(lián)系拓展,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而且能夠拓寬學生的閱讀空間,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提升學生的閱讀品味。
一位教師教學《湖心亭看雪》時,聯(lián)系柳宗元的《江雪》,引導學生分析比較柳宗元的“獨釣寒江雪”與張岱的“獨往湖心亭看雪”在情感上的不同,并提出了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假如時空可以穿越,讓張岱與柳宗元在湖心亭相遇,二人會成為知己嗎?對于這個問題,一開始很多學生持肯定態(tài)度,指出二人有著相同的情趣,都是借景抒發(fā)自己特立獨行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態(tài)度,是能夠成為知己的。接著,教師進一步拓展,引入兩篇文章的寫作背景和作者介紹,以及周作人對張岱的評價:“張宗子是個都會詩人,他所注意的是人事而非天然,山水不過是他所寫的生活的背景?!痹诮處煹膯l(fā)下,學生再次思索,領悟到二人的細微不同:柳宗元的“獨”是一種懷才不遇,被貶永州之后不屈而又深感孤寂的情緒,他將其寄托在了山水之中,而張岱的“獨”是藏之于心無法向世人言說的故國之思,山水之于他,不過是所寫人事的背景罷了。此時,課堂開始出現(xiàn)了不同的聲音,一時間,熱鬧與爭論不休,課堂生成精彩不斷。
總之,文言文一直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頭戲,也是一塊硬骨頭。作為一線教師,要正視閱讀教學中的不足,轉(zhuǎn)變教學方式,以思促讀,將思釋重點字詞、思辨矛盾疑惑、思悟聯(lián)系拓展三者有機統(tǒng)一到文言文教學中,用“善思”之水澆灌“善讀”之花,如此方能成就至善課堂,到達“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
(作者單位:蘇州市吳江區(qū)盛澤第一中學,江蘇 蘇州2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