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晶晶
摘 ?要:在素質教育漸漸成為主流的今天,信息技術作為一門與時俱進的課程自然應當跟進時代的潮流。在素質教育的理念下,對于學生學習技能的要求比起知識教育要更高。初中信息技術課作為一門綜合了知識性與技術性的學科,則更應該采用啟發(fā)式教學方式,讓學生能夠在教師的指導下,獨立自主地進行探究學習,通過自我學習反思來找出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如何在課堂上使用啟發(fā)式教學,筆者對此進行了一定的探討并寫出本文。
關鍵詞:初中;信息技術;啟發(fā)式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67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8877(2020)18-0116-01
初中生大多在十三至十五歲,這正是青年人思維活躍的時候,他們擁有活躍思維力的同時卻囿于淺薄的閱歷而沒有強大的獨立思考能力,同時他們的所思所想也并不一定正確,甚至還會在錯誤的道路上鉆牛角尖,此時,教師的正確引導就顯得十分的重要了。對待這樣的學生,教師們應當把握住學生們強大的思維能力,采用啟發(fā)式教學,讓學生們能夠獨立進行思考。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眴l(fā)式教學所給予學生的正是“漁”是他們一旦學會則日后受用無盡的學習技能。那么,如何將啟發(fā)式教學應用于初中信息技術課堂上就成了一個問題,筆者對此總結了以下幾點:
1.教師地位角色的轉變
在啟發(fā)式教學中,教師的角色并不是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大家長”而更多的作為學生們的引領者。啟發(fā)式教學的關鍵便在于“啟發(fā)”,整個課堂可概括為三個步驟:一是教師對學生提出問題,并設置相應條件。在這時,教師是作為課堂的主導出現(xiàn)的;二是教師提出問題之后鼓勵學生自行對問題進行分析、思考及解決,讓學生作為主人自主學習,這時教師的地位便是一個參與者;三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對問題進行交流、評價、反思,教師對學生所提交的答案進行評價,在肯定、鼓勵的同時對于學生的不足進行補充,也借著學生的問題提出下一個問題,讓知識點能夠連貫,學生的思維也不至于中斷。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關注每個學生的學習進度,根據(jù)學生們的平均水平提出相應的問題,以防止出現(xiàn)問題難度過高而導致后進學生因難度過大不能理解而挫傷自信心,最后自暴自棄的情況。因此,教師要把握好自己的定位,該放手時放手,該抓緊時抓緊,這樣才談得上是較為成功的啟發(fā)式教學。
2.構建合適的案例及情景
合適的案例經過教師的引導,可以有效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夠自主探究甚至與同學協(xié)作討論案例。例如,在《FLASH動畫制作》三課中,教師先展示一段flash動畫,在學生的興趣被勾起之后再通過基礎篇、工具篇、運動篇三個課時逐步講解,讓學生們以獨立思考或者小組作業(yè)的形式上交自己的作品,隨后教師對學生的作品進行評價,指出其優(yōu)點與不足并且通過教師的點撥使得學生們對于知識點的記憶更加的牢固。隨后,教師可以就學生們的不足之處進一步提出更加有難度的問題,就這樣完成知識點難度的逐層遞進,讓學生們能夠獲得更大的進步與能力上的提升。
3.學習模式多樣化
啟發(fā)式教學所要求的是“啟發(fā)”,教師啟發(fā)學生,讓學生們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并對問題展開思考,最終獲得問題的解決方案。它所強調的正是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學會學習,而不是教師單方面給予正確答案,若是學生不經思考就獲得了老師給予的答案,就與啟發(fā)式教學所要求的結果及它所代表的本質意義—以學生為本背道而馳了。啟發(fā)式教學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它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學會自己獨立思考、分析、解決問題,讓他們能夠擁有相對縝密的思維邏輯,能夠自己學會學習,讓學生在面對不斷發(fā)展的信息技術知識時能夠擁有良好的適應能力。因此,教師的教學模式也要多樣化,不僅僅可以通過作業(yè)的方式,還可以綜合利用多種教學方式,例如,討論、對話、示范等,讓學生可以最大限度地獨立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期學生們能夠更好地適應多變的信息技術從而具備強大的信息素養(yǎng)。
4.對每個學生做到因材施教
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受到各方面條件的影響,每個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水平有相當大的不同,而且每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長處及短板也有很大的差異,這樣的現(xiàn)實狀況使得教師的教學有了一定的難度。首先,是學生對于信息技術這門課程的興趣水平的分化,現(xiàn)代社會下,由于電子產品的普及,多數(shù)學生家里都有電腦和各種智能電子產品,對于電腦的各種操作可以說是相當熟悉了。這樣的狀況有利有弊,既有利于學生在課余時間對于知識的鞏固,也相應的使得部分學生們對于教師在課堂上講解他們已經學會了的電腦操作頗有些漫不經心。而還有一部分學生愿意聽教師的講解,同時對于信息技術還保留有一絲興趣,這部分學生在課后還會對于課堂上的知識進行復習以及深入的探究;其次,是學生們的學習能力的差異,面對同樣的問題時,有的學生只需要教師稍稍點撥即可領悟,甚至還可以舉一反三,但是還有一部分學生則很難理解老師所講的知識,需要老師一而再再而三地強調才能理解,課堂里的學習效果顯然不佳。正因為這些客觀條件,使得教師在教學時需要做到因材施教,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學習進度及學習能力,對他們的薄弱點及興趣點進行重點教學,讓優(yōu)秀的學生可以更優(yōu)秀,稍稍落后的學生能夠趕上大部隊,這樣的教學才可以說是成功的。
信息技術作為一門集知識性、實踐性、發(fā)展性為一體的科目,更加需要教師能夠大膽創(chuàng)新,將更多的新型教學方式引入課堂,合理采用啟發(fā)式教學,鼓勵學生自主學習以適應不斷發(fā)展的信息技術。
參考文獻
[1]甘民.論孔子啟發(fā)式教學的三種存在形式[J].湖南師大教育科學報,2003(05)
[2]熊梅.啟發(fā)式教學原理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