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所謂的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就是要讓語文教學具有人文情懷。當下,教學正面對一群頗有個性差異的個體,他們是有著不同思維和情感特征的生命個體。正是在這樣的教學形勢下,我們迫切呼喚初中語文情理課堂,期待實現情理相融、自然和諧的教學佳境。
那初中語文教學如何利用課堂養(yǎng)育學生的真性情,如何散發(fā)思維活躍的理性之光,如何實現情理共生的唯美境界呢?我們不妨從語文教學的巧設、探究和思辨中去做足功課。
一、于巧設中育人間性情
蘇轍在《上樞密使韓太尉書》中說:文者,氣之所行,然文不可學而能,氣可以養(yǎng)而致。進而提出了獨特的“養(yǎng)氣說”。
至真、至誠、至性、至情是性情美的最佳境界,即“真性情”。情境是情感的載體。在教學中,我們應巧妙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讓教學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中開展,從而讓學生充分地體驗并參與認知活動,以此來養(yǎng)育學習對象的真性情。
情由境生,情境是產生情感的基石。創(chuàng)設適宜的學習環(huán)境,營造認知主體與認知客體之間的情感氛圍,從情感熏陶中養(yǎng)育孩子的真性情。
大圣人孔子,是一個很有人情味、很灑脫的人,并不是一個總用大道理教訓人的老夫子形象。幾千年來,他被推崇為圣人,似乎與凡人有著很遠的距離,可他依然有著凡人的真性情。在《論語八則》的教學中,可用故事巧妙引入,引導學生融入預設的學習情境。導入如下:
師:同學們,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孔子的學生顏回在路上溜達,看見買布的和賣布的爭吵起來。其原因是3*8=?的問題,賣布的人說:“三八二十四,你為什么只給我二十三?”買布的人問道:“三八二十三,你為什么問我要二十四?”顏回跟買布的說:“三八就是二十四,你應該把錢給他?!辟I布人講,他只相信孔夫子的話,如果孔子講三八二十四的話,他就把自己的頭給顏回。于是,他們找孔子評理,孔子說:“三八是二十三?!笔潞?,顏回問孔子:“你為什么說三八是二十三呢?”孔子說:“因為生命比錢更重要。”
師:聽完故事后說一說,孔子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生:他是一個非常寬厚、仁愛的人)
師:同學們,《論語》是記載春秋時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語錄體史書。俗話說:半部《論語》走天下。這樣一位寬厚、仁愛的孔圣人又告訴了我們什么樣的學習的方法和態(tài)度及其為人的道理呢?為了一探究竟,今天讓我們一起學習《論語八則》。
以上的導入以故事巧設情境,然后拋出問題,把學生引入情境,進而由人及物,再導入課堂研讀的重點。這樣的故事情境給孩子們提供了一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導向,也自然而然地對學生的心理、情感產生“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因此,初中語文情理課堂教學中,教學者巧妙地引導學生進入情境,能讓學生在審美與體驗中融入情境、陶冶情感,從而在潛移默化中獲得真性情。
二、于細究中明萬物之理
初中語文情理課堂的基本價值取向就是從文本賞析中細究文理,悟得道理,探明情理。
初中語文教材中,文本的情理世界豐富多彩,世間的人情冷暖、人們的處世態(tài)度、不同的人生追求……,因此,語文情理課堂承載著生命教育的任務。通過文本引領學生跨越時空長河,與文本中的人物進行心靈溝通,讓文本的思想性滲入他們的心靈深處,使學生在學有所獲的同時,也能探明學理、懂得情理、學會做人處世。
《羚羊木雕》這篇小說充分展示了情與理的沖突,物的價值與友情的較量。文中的“我”珍惜友情,把羚羊木雕送給好朋友萬芳,而我的父母更珍視羚羊木雕,硬逼著我把羚羊木雕要回來,由此產生沖突。文本的作者似乎有意避開了對事件本身是非曲直的判斷。
對這篇文本的教學,我們首先要引導學生注意,我送羚羊木雕給萬芳,是因為萬芳的對我的仗義;而父母逼我要回木雕,是因為父母更珍重羚羊木雕的價值。
奶奶很簡單的一句“算了吧,這樣多不好”,顯然是對我父母逼著我去要回木雕的粗暴做法的委婉批評。這也說明奶奶懂得尊重孩子的心理感受和孩子與朋友間的友情,由此看來,奶奶是一個明事理的人,但她力量有限,又左右為難。
于情于理的分析后,學生最終感受到作者對“我”與萬芳友誼的珍視,對“我”處境的同情。類似的矛盾沖突在生活中屢有發(fā)生,如果面對強硬粗暴、不留余地的父母,“我”到底該怎么做?以此引領孩子深入探究。最終,孩子們在情與理的反復比較中明白,做事情要跟大人商量了再做,自以為是、自作主張都是不對的。
“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背踔姓Z文情理課堂應該細究“文理”,在基于情、扣住理引導學生深入思維過程中,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根據學生年齡特點、認知規(guī)律,引導他們悟得道理,探明情理,以形成正確的思想價值觀。
三、于思辨中悟情理之美
語文教材并不是無情之物,每篇文本都擁有主流價值的取向。我們在尊重學生多元感悟的同時,應果斷地以糾正學生的錯誤的思想偏向;我們在欣賞理性、抽象、思維的邏輯魅力時,更應思辨性地建構“感性”與“理性”的融合之美。
人們看待世界的基本態(tài)度有感性的和理性之分,而文本的學習也有感性和理性之分。研讀文本的過程就是感受作品的語言美、情感美、藝術美,把自己的人生感受融入文本,深入體悟作品的內蘊——生命情感、人生價值,以此獲得理性啟迪的過程。
研讀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從短短的二十二個字中,我們似乎看到了在燕昭王招賢納士之地,兀立著一位胸懷大志卻因報國無門而倍感孤獨、悲傷的詩人形象。在蒼茫的天宇中,我們聽到了詩人那震撼人心的慷慨悲歌,感受著一種雄豪悲壯的美。
理性的思想深于感性的形象。教者在引領學生反復悟讀中應揣摩詩人的心理,此時詩人前瞻的是前代的明君圣人,近盼的是志同道合的當代賢者,而更讓他感“念”于心的,是“悠悠”無盡的客觀世界和自己曲折短促的生命二者之間的對比……與“念天地之悠悠”的嘆息聲一脈相通的是作者在不斷地對宇宙、人生的思索。這種思索,對于一切有思想、有抱負的人都是一種有意義的啟迪和感染。教學至此,教師應抓住這個點引領學生結合自己的現狀進行理性的思考:“面對無邊無際、無始無終的大宇宙,人怎樣才不虛度自己短促的一生?”
我們的大語文情理課堂,感受美的同時,還要呼喚理性的思考,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理性思維的空間,并將這種思考層層引向深入。當然,與文本對話,若過于理性,就會顯得刻板,若過于感性,就會感到膚淺。這就要求我們努力尋找一個最佳的平衡點,語文情理課堂,若能找到這個“點”,二者就能相得益彰。它既有感性的情的陶冶,也有理性的思維與覺悟,讓學生在思辨中構建了“感性”與“理性”的融合之美。
初中語文情理課堂,既要讓情感鋪墊其里,又要讓理性之光閃耀其間。只有養(yǎng)育學生的真性情,激發(fā)學生的理性思維,才能達到情理共生、自然和諧的教學佳境。因此,初中語文情理課堂貴在教師能揚起情理之帆、把智慧之舵引領學生的人生航向。
黃衛(wèi)華,上海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閔行晶城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