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平
摘? 要:多年來,初中美術學科的重要性一直得不到保障,學生學習興趣普遍不高。本文從當前初中生美術學習興趣低下原因探究出發(fā),通過探討美術是否有用,尋找保障初中生美術課堂學習興趣持久性的策略。
關鍵詞:初中生;美術;學習興趣;原因;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3.9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20)17-0098-01
1.初中生美術學習興趣低下原因探究
根據(jù)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在滿足基本的生存需求以后,才能開始進入到安全需求等更加高級的需求層次。對于初中生而言,學習實際上是基于他們已經滿足的物質需求的前提下的安全層面的需求的表現(xiàn)。換言之,當學生通過好好學習獲得比較好的成績以后,他便會有求學場域的安全感,他也就更容易變得自信、穩(wěn)重和堅韌。相反,如果學習成績不夠優(yōu)秀,往往會造成他們的不安全感以及焦慮、不自信等問題??傊?,對于學生這個特殊的群體而言,學習成績直接能決定其安全感高低。
同時,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不同學科助力于學生的安全感的構建程度也是有所差異的,那些被納入排名范疇、分值較大的學科更容易影響學生情緒以及安全感指數(shù)。顯然,在當前的初中開設學科中,影響學生安全感指數(shù)的學科根據(jù)影響程度差異由內到外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語數(shù)外;第二類是政史地、理化生;第三類則是音體美。一言以蔽之,音體美是最難動搖學生安全感和自信心的學科。
這在當前的初中美術教學中就體現(xiàn)的非常明顯,絕大多數(shù)學生對于美術課的態(tài)度是可有可無。這點從當前初中美術課堂教學時學生的態(tài)度明顯就能看出:多數(shù)學生對于美術課堂幾乎秉著一種將就和應付的態(tài)度,上課不拿出教材、課上做其他學科作業(yè)或者看無關書目、開小差、發(fā)呆等學生總是大有人在,這令我們教師非常困擾。
究其原因,實際上就是應試教育在作怪。在當前的初中升學體制背景下,語數(shù)外每一門課的成績滿分都是150分,政史地、理化生各占100分,但是音體美成績僅僅是被納入考核體制中,但是在最后的排名中并不會特別要求,且學生在音體美上根本就拉不開差距。秉著實用主義的原則,學生幾乎都是“考哪一科,學哪一科”。
2.初中美術真的沒用嗎
在筆者看來,美術并非無用,而是潛移默化地存在于我們生活的始終,貫穿于我們人生的長河中。
首先,廣義的美術就是美的物化。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和真善一樣,美一直都是人類不懈追求的目標之一。只有那些能夠充分滿足人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切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產品或者活動,才可以稱得上是廣義的美術。
其次,美術是具有很強的社會功能,它能培養(yǎng)我們個人的審美能力;陶冶我們的情操;幫助我們認識社會和生活;是我們日常交流頻次最高的主題;能夠發(fā)展我們的形象思維和空間智能、開發(fā)潛能;提高物質產品的審美價值和文化含量等。
再次,美術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甚至是一個人文化的史詩和載體,它閃爍著人文和歷史的精神光芒。西方近現(xiàn)代史上的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的大規(guī)模思想解放運動的主力軍之一便是美術。
最后,從短期的利益和實用性來看,美術的重要性并不是特別能凸顯出來,但是當我們的視線拉長到一個人的一生、一個世紀甚至一個時代,美術的重要性立現(xiàn)。因此,在初中生中繼續(xù)開展美術教育依然是非常必要的,且在當前美術學科發(fā)展情況不樂觀的前提下,我們作為美術教師任重而道遠。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想要抓住我們的教學“市場”,我們首先得從我們的“客戶需求”出發(fā)。
3.提高初中生美術課堂學習興趣持久性的策略
教學不能“大水漫灌”,而是要講求方法論。結合筆者多年的初中美術學科教學經驗,筆者認為,我們可以借印象畫派梵高的《向日葵》為例,從以下幾個思路作為教學設計的出發(fā)點,結合學生的已知經驗和知識,發(fā)展初中美術教育。
(1)“讓你發(fā)現(xiàn)我的美”。平心而論,美術學科教學在起初還是比較受學生歡迎的,學生興趣濃厚,課堂氣氛輕松愉快,但是隨著時間的變遷,學生們的興趣逐漸趨于平淡,有些學生產生了一定的逆反心理,甚至同學將美術課視為“無用之課”。簡而言之,學生的學習興趣沒有被持續(xù)下來,歸根結底實際上就是美術課堂沒有足夠的亮點、不夠吸引學生。
在筆者看來,一篇文章、一幅畫作之所以吸引人,往往是因為其讀者或者觀眾從中找到了自己熟悉的身影,產生了共鳴。讓一個完全沒有美術功底的人看梵高的《向日葵》,自然是欣賞不到它的美,反而覺得他畫的不對:向日葵這么矮?一個花盆里能長這么多向日葵?怎樣保證它們同時開花?總之,不但無法體會它的美,反而問題諸多。因此,教師在教學設計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學生的基礎和起點在哪里?按照建構主義學習觀的看法,學習是學習者根據(jù)自身的已有經驗和已有知識對于新知識進行建構的過程。以學生的“學習基線”為前提,引導學生從美術作品中找到共鳴,發(fā)現(xiàn)美術作品之美。
(2)從“陽春白雪”走向“下里巴人”。生活在這個社會上的我們初中生更多是所謂的“下里巴人”,而美術學科明顯屬于傳統(tǒng)意義上的“陽春白雪”,作為初中美術教師,我們有義務也有責任放低姿態(tài),做兩者之間的橋梁。筆者認為生活化教學就是非常有效的途徑。
(3)學會提供學科整合的平臺。面對美術學科地位貌似不重要的現(xiàn)實,筆者認為我們完全沒有必要妄自菲薄,而是可以自己找相關點,讓美術學科助力于其他學科的發(fā)展,進而實現(xiàn)學科之間起到互幫互助、相互促進的效果。
總之,教師可以想辦法讓學生發(fā)現(xiàn)美術之美、美術之魅力以及美術能夠給我們其他學科發(fā)展、甚至人生成長帶來的助力、自信與安全感,這樣學生對于美術學習的興趣自然慢慢持續(xù)下來了。
參考文獻
[1]尤紅偉.淺談興趣教學法在初中美術教學中的應用.課程教育研究,2019(34)
[2]林棋.中學生缺乏美術興趣的原因及對策.中學課程資源,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