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蘇蓮 向潔
摘 要:隨著我國社會的發(fā)展與現代化進程不斷推進,改革開放以來農村人口大規(guī)模入住城市,衍生出了農村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群體。家庭教育是影響孩子成長的重要因素,家庭教育的缺失將對孩子成長產生難以彌補的影響。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會因為父母的缺位而帶來諸多的問題,會嚴重影響農村教育的發(fā)展,有礙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所以,在此背景下,研究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問題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
關鍵詞: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對策
一、研究背景
21世紀以來,我國改革開放已經進入一個新的階段,社會的各項建設正在蓬勃發(fā)展,大量農村青壯年遷往城市務工,但由于政策對外來人口的各種限制,在城務工的農村人員無法給子女提供穩(wěn)定的學習、生活條件,大部分兒童被迫單獨留在農村,成為了留守兒童,進而產生了農村留守兒童這一新的社會弱勢群體。據統(tǒng)計,2018年全國農村留守兒童已經高達697萬,其中多數留守兒童由老一輩或親戚照顧,這些監(jiān)護人由于年老力衰或家教意識比較薄弱,并沒有真正承擔起作為監(jiān)護人的責任,只重視孩子的生活,而不重視教育問題,導致農村留守兒童在學習、心理、生活等許多方面出現了問題。
二、彭水縣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現狀
留守兒童是中國兒童中的一個的特殊群體,產生于20世紀80年代初,是指父母雙方外出務工或一方外出務工且另一方無監(jiān)護能力,因此無法與父母正常共同生活的不滿十六周歲農村戶籍未成年人。多數農村父母在對孩子實施的以培養(yǎng)社會需要與身心健康為目的的教育與影響活動中是缺位的。95%以上的留守兒童都是隔代撫養(yǎng),監(jiān)護人平均年齡為58.2歲,其中將近70%文化程度在小學及以下,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日益突出,成為了當下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
彭水縣位于重慶市東南部,武陵山區(qū)之中,交通較為不便,工業(yè)與現代農業(yè)發(fā)展較為緩慢,許多中青年選擇外出務工,孩子以隔代撫養(yǎng)為主,而老一輩家庭教育意識較弱、知識水平有限,使得留守兒童所受家庭教育極為不足。
調查發(fā)現,2019年彭水縣漢葭鎮(zhèn)留守兒童數量達72名,比去年增加9.1%。在72名留守兒童中,90.28%為小學或幼兒園,監(jiān)護人多為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有86.11%的留守兒童居住在農村。據統(tǒng)計,80%兒童的監(jiān)護人都是文盲,12%為小學及初中學歷。在留守兒童家庭中,有86%的監(jiān)護人由于農活、家務過多,沒有過多時間輔導兒童的作業(yè),最多的只有一小時,有4%的監(jiān)護人每天都會空出固定時間檢查兒童的作業(yè),其余監(jiān)護人均沒有輔導過兒童作業(yè)。由此可見,留守兒童由于長期遠離父母,與父母直接接觸的時間極少,老一輩教育能力的不足等原因導致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嚴重缺乏。
三、彭水縣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
(一)老一輩教育理念偏差
我國的留守兒童大多居住在農村,由老一輩擔當監(jiān)護人,而監(jiān)護人受教育率低下、文化水平參差不齊,教育理念存在問題。監(jiān)護者中不乏存在思想觀念閉塞者:對于留守兒童的教育認識僅僅局限于義務教育階段,缺乏對于家庭教育的正確認識,忽視兒童品德的培養(yǎng)和心理健康的教育,關注兒童考試分數但不注重孩子智力的開發(fā)和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由于留守兒童監(jiān)護者的教育理念相比于普通孩子監(jiān)護人較為陳舊,因此對于留守兒童三觀的形成產生了較多負面影響。
(二)農村地區(qū)教育資源短缺
學校教育資源配置不足,就彭水縣縣級小學而言,享受網絡教育資源水平較低,數字化教學程度低。雖然重慶市內正在推行信息化課堂建設,通過強化學校信息化建設提升教育資源不足地區(qū)的教學水平,減少地域兒童受教育差距。但是受彭水當地經濟發(fā)展水平的影響,教育資源的投入與其他地域存在較大的地域差異,部分留守兒童集中的學校不能以現代化信息獲取教育資源。留守兒童獲取圖書信息的途徑主要來自于老師、同學、電視、圖書,從網絡獲取程度比重小,其中生理、心理健康教育尤為缺乏。
(三)家庭教育時間嚴重不足
調查結果顯示,在留守兒童家庭中,有86%的監(jiān)護人由于農活、家務過多,沒有過多時間輔導兒童的作業(yè),最多的只有一小時,有4%的監(jiān)護人每天都會空出固定時間檢查兒童的作業(yè),其余監(jiān)護人均沒有輔導過兒童作業(yè)。而在4%的監(jiān)護人的孩子大多在學習上更加自覺,且學業(yè)成績更好。由此可見,家庭教育時間的不足,往往導致兒童自覺性更差,作業(yè)完成質量不高,課后作業(yè)中存在的問題不能及時解決。
(四)情感缺失導致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產生
留守兒童存在身心亞健康狀況。缺失父母陪伴,對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成長造成一定的傷害。經過調查,筆者發(fā)現留守兒童監(jiān)護人對于兒童的看護處于一種半放任式狀態(tài),對于留守兒童生活習慣的約束看管力度小,不利于兒童形成良好的性格和學習習慣。學校內心理咨詢教師配備不足,且大多由任課老師等非專業(yè)人士兼任,沒有接受過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訓,缺乏心理疏導技術,不能從留守兒童的視角出發(fā)洞察兒童的心理,幫助留守兒童克服心理障礙。
四、對策及建議
(一)家庭方面
1.定期進行溝通交流
好關系能打開孩子封閉的心靈。隔代撫養(yǎng)是農村留守兒童家庭中是常見的社會現象。而隔代撫養(yǎng)對兒童溝通能力會產生一些負面影響,主要表現在兒童不敢或不愿意與人溝通交流,不善于傾聽。因此,留守兒童父母要及時并全面的了解子女的情況。首先,要在工作之余抽出一定的時間定期與孩子通話或視頻,及時了解孩子的近況。其次,要經常多方位向老師和監(jiān)護人來了解孩子各方面情況,了解孩子的學業(yè)、生活、心理等情況,讓孩子感受到即使父母不在身邊,仍然以其他方式關心著他,感受到家庭的關愛。
2.慎重選擇務工地點
留守兒童父母應將孩子放在比金錢更重要的位置。如若農村的收入確實無法供養(yǎng)家庭,那么應留下夫妻中文化水平較高的一方在家照看孩子,避免完全性隔代撫養(yǎng)。同時在選擇外出務工地點時,除了考慮金錢這一因素外,還應該考慮孩子,盡量選擇離家近或者回家較為方便的地方,以便于在特殊情況下回家以及與孩子的交流。
3.完善家庭教育
留守兒童的監(jiān)護人要適當改變自己的思想和教育觀念,多學習對孩子有益的教育方法和策略,了解孩子的想法,同時監(jiān)護人要提高自身的素質,為孩子樹立一個榜樣,要在孩子父母不在身邊的情況下扮演好一個家庭教育者的角色,更多地關注孩子的教育,讓孩子形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
(二)學校方面
1.豐富學?;顒?/p>
增強孩子們的參與感,創(chuàng)造溝通交流的機會,并且通過一系列活動的舉辦,促進兒童溝通能力的發(fā)展以及一些基本科學知識的獲取,通過有趣的形式引導孩子們擁有的家國情懷、赤子之心。
2.加強學校、家庭與孩子之間的聯(lián)系
學校要建立相應的留守兒童檔案,并注重強調班主任與相應任課教師對留守兒童的學業(yè)或者生活給予更多的關注,了解發(fā)現他們生活或學業(yè)上的問題,并幫助其解決。同時,定期組織教師開展對留守兒童家庭的訪問與關心,加強老師與監(jiān)護人之間的溝通,從而建立起學校、家庭、孩子三者之間的聯(lián)系。
3.開展心理咨詢
目前心理咨詢室已經逐漸在農村各學校扎根,而學校不僅要建立心理咨詢室,聘請專業(yè)的兒童心理咨詢師,也要更加重視心理健康課程。在各個年級各個班級,開設相應的心理健康課程,讓心理健康課程成為一門固定學科。同時班主任要更多的關注留守兒童,及時發(fā)現兒童的心理問題,并做出相應的舉措來解決問題。
(三)政府方面
1.落實留守學生管理的領導責任
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落實留守兒童的相關工作落地,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將留守兒童的問題提到重要的位置,要保證每個留守兒童都能夠得到社會的支持和關愛。政府首先要承擔起留守兒童管理的領導責任,出臺相應的留守兒童管理政策,同時要將重視留守兒童的思想傳達到各村組委,建立相應的留守兒童檔案,讓各村組發(fā)揮就近的優(yōu)勢,盡量幫扶留守兒童家庭,建立相關責任制,讓政府與各村組委共同承擔起留守學生管理的責任。
2.加大農村教育基金投入
落實農村書屋政策,鼓勵留守兒童多看書,多學習。并且定期更新書籍,保證留守兒童能夠接受到前沿的教育,做到有書可看,有新書可看,愛上閱讀,形成良好習慣。
投放留守兒童視頻通話點。在一些農村貧困地區(qū),為一些家境貧困的農村留守兒童聚集地設置視頻點,打開視頻交流通道,定期組織留守兒童與父母視頻通話,讓留守兒童感受父母的關愛以及科技的魅力,引導農村留守兒童拓寬眼界,感受世界的魅力以及國家發(fā)展欣欣向榮之態(tài)。
3.創(chuàng)新社會關懷方式。
一是城村交換生。政府部門定期安排一定數量的留守兒童到城市的一些家庭住宿一周,在接受城市爸爸媽媽的關懷照顧下,拓寬眼界,接觸外面的世界。
二是網絡資助點。通過網絡聯(lián)系一些愛心人士,以愛心撥款的方式定向關注留守兒童,通過網絡平臺,定期為愛心人士發(fā)送孩子近況。以多方籌集資金的方式,讓留守兒童擁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
參考文獻:
[1]安秀娟.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研究[J].現代交際,2018(3):139-141.
[2]張彥娟.家庭教育缺失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影響與對策[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8(1):42.
[3]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調查與對策研究[J].成才之路,2018(1):25.
[4]劉柱,杜桂娥.大學生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志愿者活動路徑探析[J].求知導刊,2015(5):34-35.
[5]張杰.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商,2015(50):297.
[6]楊慧敏.淺談中國社會治理的新內涵與新作為[J].記者觀察,2018(18):27-34.
作者簡介:呂蘇蓮(1996—)女,漢,云南曲靖人,本科,大學團支書,研究方向:公共事業(y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