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湘怡?陳鋒
摘 要:社會性科學議題是有關科學、技術和社會的開放性、結構不良、無統(tǒng)一答案的問題,具有爭議性、多面性等。把社會性科學議題引入課堂能夠促進學生理解科學知識和科學本質、提升倫理道德認知、提高非形式推理能力。
關鍵詞:社會性科學議題;SSI;科學教育
一、引言
20世紀下半葉以來,生物學科進入飛速發(fā)展的時代,取得無數(shù)新成果。生物技術在改變我們生活的同時,關于它的爭議和問題也層出不窮。國外的研究者把這些與科學技術相關的問題引入課堂教學并把這些問題稱為社會性科學議題(Socio-scientific Issues,SSI)。
二、SSI的內涵
“社會性科學議題”產(chǎn)生自科學技術的兩面性??萍嫉倪M步給人類的生活和社會的發(fā)展帶來徹底的改變,改善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質量。然而,由于科學技術的先天性缺陷,并且科學技術產(chǎn)品于社會的應用,必然會產(chǎn)生一系列有爭議的問題,使社會出現(xiàn)潛在的危機,引起整個社會的關注。因此,“社會性科學議題”是技術進步不可克服的副產(chǎn)品。
中國臺灣嘉義大學的林樹聲教授認為,社會性科學議題除了由科技應用于社會的不確定性所引發(fā)外,還具有如下4個特征:一是它們是開放式的、結構混亂的問題,不能用邏輯推理得到標準答案;二是這類問題的解決方法往往因涉及的社會群體不同而不同,而且大多數(shù)時候呈現(xiàn)的是一種對立的局面,往往會導致社會中不同群體之間的糾紛和沖突;三是這類問題的解決通常涉及到個人價值判斷,即決策的過程和結果反映了一個人的道德推理或倫理考慮;四是問題本身涉及社會、政治、經(jīng)濟、法律、生態(tài)保護、倫理道德等諸多領域,人們必須進行跨領域的思考,才足以反映問題的全面性[1]。
三、SSI的教育價值
(一)SSI教育促進學生理解科學知識
科學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促進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概念理解。SSI教學為科學概念教學提供了一種策略或教學實施的參考依據(jù)[2]。Sadler和Zeidler的研究表明,擁有良好知識的學生可以使用相關議題的科學知識作為證據(jù)來支持他們的論點[3]。學生會積極收集相關知識,以支持自己的觀點,并在實際問題情境中建立對科學知識的理解,從而做出議題決策。Dolan等將SSI引入小學五年級課堂,將學生帶入社會科學問題中,將學生的知識與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解決與生活相關的問題。其研究結果表明,在SSI教學中,學生對科學知識有著濃厚的興趣[4]。SSI是一種社會問題情境,更有利于科學概念的學習,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地收集和理解更多與議題有關的科學知識。
(二)SSI教學促進學生理解科學本質
教師和學生對科學本質的認識一直是科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SSI被認為是促進學生理解科學本質和應用科學知識的有效手段。季薛慶和季慶燕認為可以運用轉基因作物這一社會性科學議題,將科學本質教學和科學知識、科學探究教學等融合在一起,幫助學生認識科學本質[5]。SSI背景下的學習有利于揭示學生對科學本質的看法,反映科學本質的屬性。同樣,學生對科學本質的認識有利于科學社會科學問題的決策。Zeidler等研究發(fā)現(xiàn),對科學本質認識相對簡單的學生,更容易對科學知識與SSI決策之間的關系一無所知,在推理時更容易對數(shù)據(jù)、證據(jù)或知識產(chǎn)生誤解[6]。
(三)SSI教育提升學生的道德認知
SSI的相關教學研究表明,當學生面對社會性科學議題時,傾向于將社會性科學議題視為道德問題[11]。學生在面對問題時表現(xiàn)出道德敏感性和對他人幸福的關心[12]。Sadler和Zeidler探究了社會性科學議題道德性對學生決策的影響,結果表明,大學生對基因工程的社會性科學議題的決策大多基于道德考量[7]。Fowler和Zeidler對學生進行了課程干預,研究結果表明SSI教學能夠促進學生道德敏感性的發(fā)展[8]。李夢梅在高中生物課堂中實施“SSI教學”,結果表明“SSI教學”使學生的道德敏感性得到提升[9]。當學生面臨社會性科學議題時,必須考慮議題的倫理道德層面。SSI教育可以促進學生的倫理道德認知。
(四)SSI教育提高學生的非形式推理能力
在SSI教育中,學生面臨的挑戰(zhàn)是探索科學技術的爭議性,通常涉及道德、倫理、經(jīng)濟等社會層面,以及其他個人或群體的利益。社會性科學議題的獨特性使得解決問題的推理模式不同于形式推理,非形式推理成為主要的推理模式。形式推理以邏輯和數(shù)學規(guī)則為特征,通常能得到一個明確的答案。而非形式推理主要是在開放性問題情境中進行的,沒有明確的結論。非形式推理的基礎根據(jù)個人所掌握的信息而異。Sadler指出,當人們在做決定時,當他們在考慮原因和結果、利弊、解決方案和替代方案時,他們已經(jīng)在進行非形式推理[10]。錢奇蘭提到SSI教育能夠有效促進學生的非形式推理能力的提高,SSI教學中學生非形式推理通過如下五方面來表現(xiàn):一是形成自己的論斷,發(fā)表自己的觀點;二是列舉至少一個支持自己觀點的論據(jù);三是傾聽他人的觀點,發(fā)表對他人的觀點的態(tài)度;四是列舉至少一個支持或反對的理由;五是評價(對自己或別人的論證進行評價)[11]。
四、結語
與SSI相關的教學已成為國際科學教育領域的一個熱門話題,而我國的社會性科學議題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對SSI教學,我國沒有形成系統(tǒng)的研究體系和理論,持續(xù)深入的研究成果不多,SSI課程的開發(fā)幾乎是空白。因此,筆者認為,國內在今后的SSI教育研究中應注重如下3個方面:一是進一步擴大SSI教育的影響力,不斷地拓展內容、深入研究;二是在認真細致消化國外相關基礎理論的同時,結合中國的SSI教育實踐,思考出具有“本土化”特性的SSI學習理論;三是反思SSI教育的實質,進一步探討SSI課程的教學設計及更適合的新教學法和組織機制。
參考文獻:
[1]林樹聲.教育部九年一貫課程理論基礎叢書(二)[M].高雄:高雄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蔡鐵權.科學教育中的SSI教學[J].全球教育展望,2009(10):82-85.
[3] Sadler T D, Zeidler D L . The Significance of Content Knowledge for Informal Eeasoning Regarding Socioscientific Issues: Applying Genetics Knowledge to Genetic Engineering Issues[J]. Science Education, 2005(1):23.
[4] Dolan T J, Nichols B H, Zeidler D L . Using Socioscientific Issues in Primary Classrooms[J]. Journal of Elementary Science Education, 2009(3):1-12.
[5]季薛慶,季慶燕.社會性科學議題情境中科學本質教學——以轉基因作物為例[J].全球教育展望,2013(2):126-130.
[6] Zeidler D L, Walker K A, Ackett W A , et al. Tangled Up in Views: Beliefs in the Nature of Science and Responses to Socioscientific Dilemmas[J]. Science Education, 2002(3):343-367.
[7] Sadler T D, Zeidler D L. The Morality of Socioscientific Issues: Construal and Resolution of Genetic Engineering Dilemmas[J]. Science Education, 2004(1):4-27.
[8] Fowler S R, Zeidler D L, Sadler T D. Moral Sensitivity in the Context of Socioscientific Issues in High School Science Studen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2009(2):279-296.
[9]李夢梅.SSI教學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對學生道德敏感性影響的研究[D].貴陽:貴州師范大學,2016.
[10] Sadler T D. Informal Reasoning Regarding Socioscientific Issues: A Critical Review of Research[J].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004(5):513-536.
[11]錢奇蘭.SSI教學中的非形式推理[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