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黑
摘? 要:學習方法的指導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主動獲取知識,掌握一定學習方法,進而進行有效學習的過程。在新形勢下,教師不能將所有知識以填鴨的方式傳遞給學生,使他們被動地掌握,而是需要將掌握知識的方法教給他們,進而使他們在靈活掌握知識的基礎上學會怎樣學習。
關鍵詞:小學數學;學習方法;合作探究;操作活動
小學是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啟蒙階段,也是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形成良好學習習慣的起始時期。然而,教師受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頗深,將數學知識以“一言堂”的方式灌輸到學生的頭腦中,這樣不僅阻礙了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還直接影響著學生的長期發(fā)展,對他們學習習慣也產生負面的效應。因此,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使他們有效掌握學習方法,教師應構建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使學生積極融入到學習場中,使他們的“學、思、行”得到全面發(fā)展。因此,本文筆者以小學數學為切入點,從四個方面對學習方法的有效指導展開分析。
一、構建生活情境,學用結合
數學知識大多數來自生活,并服務于生活。在小學階段,由于數學知識呈現出基礎性、應用性的特征,這對于小學生而言,無非是增加“學用結合”的實際效果。因此,教師應抓住數學知識這一特點,并在實際教學中,構建生活情境,這樣不僅能夠使學生在熟悉的環(huán)境中產生內在情感共鳴,還能夠增加他們的應用意識,使他們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從而達到“學用結合”的效果。
以“小數乘整數”為例,為了使學生掌握小數乘整數的一般計算方法,筆者首先運用多媒體投影技術展示“放風箏”的情境,使學生醒目地觀察到四種形狀各異,價格不同的風箏。這一場景將課堂置于生活化的大背景下,并引發(fā)了學生的內在情感共鳴。這時,筆者提出問題:“買三個蝴蝶風箏需要多少錢?”這一生活問題激發(fā)了他們的探究欲望,在此基礎上,學生按照自己的原有認知和經驗列出算式。有的學生在計算結果時運用加法計算,有的學生將“元”化成“角”進行計算,這時,筆者啟發(fā)學生總結、概括小數乘整數的思考過程,以此感悟小數乘整數的算法。通過生活化的建立,能夠使學生在今后的數學知識學習中學會聯系生活思考問題,這不僅加深了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還促進了學生的思維向多面化發(fā)展,從而使學生對數學知識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二、設置課堂問題,學思結合
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需要學生掌握基礎知識,更重要的是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意識。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設置課堂問題,使問題與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產生有效聯結,這樣不僅能夠使學生以問題為切入點,不斷感受到新知識的形成過程,還能夠以問題作為喚醒思維意識的助燃劑,使學生聯系自我認知和經驗,以此達到“學思結合”的目的。
以“用字母表示數”為例,為了使學生理解字母表示數的意義和作用,筆者首先設置課堂問題,即:你今年幾歲?再過兩年呢?再過三年、四年、n年呢?這里的n表示什么?這一系列的問題引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有的學生能夠正確地運用字母將其表示出來。于是筆者揭示“用字母表示數”這一教學主題。在此基礎上,筆者展示情境圖,并再次提出問題,即:小紅和爸爸在討論年齡的問題,你能夠了解哪些信息?嘗試著用算式表示爸爸的年齡?這些式子,每一個都只能表示某一年爸爸的年齡,你能用簡單的式子表示出任何一年爸爸的年齡嗎?通過表格,學生能夠快速地列出“小紅的年齡+30=爸爸的年齡”這一算式,但“小紅的年齡”很難寫出,于是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以此提出“運用字母表示數”這一結論。
三、小組合作探究,教學結合
小組合作探究的模式不僅打破了教師“一言堂”的教學模式,還增加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頻率。在小學階段,相比較個人活動而言,學生的操作行為更加傾向于小組、集體的活動。對此,教師應根據某一教學主題,組織學生展開小組合作探究活動,這樣不僅能夠促進他們積極參與到探究活動中,發(fā)揮其主觀能動作用,還能針對某一問題,使得不同學生的思維發(fā)生碰撞,以此使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達到有機結合。
以“圖形的運動(三)”為例,為了使學生認識圖形的旋轉,并明確其含義,筆者首先展示風車、鐘表旋轉的實例,隨后讓學生進行分組,并以“旋轉的含義、旋轉中心”為主題展開合作探究活動。每個小組中的學生通過觀察對比兩種物體旋轉的區(qū)別,感受到物體旋轉是有方向的,并對“逆時針、順時針、旋轉角度、旋轉特點”等知識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因此,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不僅使學生對旋轉現象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還促進了小組之間的交流溝通,從而使他們的智力和非智力得到全面發(fā)展。
四、重視操作活動,知行結合
認識和實踐是不可分離的,認識要和實踐相統一才能使學習變得更加有意義。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重視操作活動的展開,一方面,操作活動是學生深入認識新知識的重要途徑。另一方面,操作活動也是學生對知識的認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從理性上升到實踐的過程。由此可見,操作活動的展開能夠有效促進學生的知行統一。
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為例,為了使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動手實踐的過程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筆者首先引導學生展示“數一數”的活動,使學生通過數格子的過程中得到初步得到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這時,有的學生提出“將表格的左邊一部分移到右邊”這一想法。在此基礎上,筆者指導學生展開“剪一剪、拼一拼”的活動,使長方形轉化為了平行四邊形,進而發(fā)現了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的關系,并總結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通過操作活動的展開,不僅使學生對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有了進一步理解,還使學生掌握了轉化這一數學思想。此外,在學生動手操作活動中,使得他們的感知覺、想象、思維等認知結構同時參與,進而完善了他們的認知。
綜上所述,“學好數學”不僅僅需要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還需要教師進行適時引導。由于小學生的心理發(fā)展還未完全成熟,教師需要扮演好學生學習引導者、幫助者的角色,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按照學生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與具體的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這樣既能使學生深入掌握基礎知識,還能夠激活他們的思維意識,從而使他們得到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王家寬.淺談小學數學學習方法的指導[J].未來英才,2016(16):85-85.
[2]? 黃蕭雅.淺談小學數學學習方法[J].小品文選刊:下,2015(6):104-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