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源滋
摘要: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歷史作為一門連接過去和現(xiàn)在的特殊學科,已成為課堂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如何開展高中的歷史教學,提高教學的效率成為了人們倍加關注的話題。
關鍵詞:中學歷史;興趣;知識體系;活動;思維
歷史是過去和現(xiàn)實在永無休止地對話,是過去和現(xiàn)在有某種深刻聯(lián)系的一門學科。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常需要“以史為鑒”、“懲前毖后,治病救人”,使“前車之覆”成為“后車之鑒”。借鑒歷史的經(jīng)驗,可以提高人們了解過去、把握現(xiàn)在和科學地預見未來的能力。本文從興趣,知識體系等方面探討中學歷史教育。
一、平時多積累歷史史料,提高學生興趣。
有句話很有道理:要給學生一杯水,老師必須有一桶水。歷史老師視野要開闊,上至天文,下至地理,都要廣泛涉獵。歷史是一門包羅萬象的科學,跟什么都沾上邊。教師在課堂上如果只是一味地講純理論的東西,就很容易使課堂變得枯燥乏味,學生聽了也會感到?jīng)]趣。在課堂上,偶爾“天馬行空”,向學生介紹一些有助于他們了解歷史的“課外話題”,常能讓學生聽得津津有味甚至著迷,這既能增長他們的見識,拓寬他們的視野,又能增加他們對學習歷史的興趣。
二、構建知識網(wǎng)絡結構,讓學生融匯知識體系
多媒體的出現(xiàn),使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有很大的跨度,這個跨度是指教師在講授某一內(nèi)容時,知識點不會被局限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要點之內(nèi),它可以打破一節(jié)課的束縛,實現(xiàn)知識點與知識點之間的融匯,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這種教學方法有它獨特的好處,易于讓學生回憶起前面所學的知識,起到鞏固知識的作用。
另外,還可以實現(xiàn)不同章節(jié)之間內(nèi)容的對比,讓學生通過比較來找出他們之間的異同點,以此培養(yǎng)學生比較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可以實現(xiàn)知識的系統(tǒng)化,使一章的知識點處于一個網(wǎng)絡結構中,教師只要提到任意一個知識點,然后根據(jù)該知識點進行拓展、延伸,最終展現(xiàn)出整章的知識結構。
三、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
現(xiàn)在雖然都倡導素質教育,但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仍未有多大變化。這讓學生早已厭卷了,歷史學科在中學教學中的附屬地位更令學生不愛學。如何實現(xiàn)現(xiàn)代歷史教學的素質教育更是難上加難,大環(huán)境暫時無法改變,只好自身去作努力了。
1、確定學生在歷史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
傳統(tǒng)的舊的教學觀,將教師視為知識的傳遞者、能力的培養(yǎng)者、思想認識的教育者。在這種觀念下,不少教師在備課時對學生的自主性活動或是缺乏設計,或是停留在一問一答淺層次的認知活動上。在教學過程中,教學方法和手段的單一化,也造成學生主體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不高。歷史課上,教師以自己為中心,講述時間過長,學生主要是聽教師講,處在被動地位的現(xiàn)象還比較普遍地存在。其結果是,學生對歷史課不感興趣,課堂教學質量得不到真正提高。
2、打破“權威”的信仰,樹立“信仰”的權威,寬容“異端”的聲音。
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來說,教師、教材、學習輔導材料等是“權威”,這些“權威”的積極作用不可否認。但“權威”不等于“真理”,總要受到時代或個人認識的局限。因此,要堅持“信仰”,即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歷史事物?!爱斎?,不讓于師”,對一些問題大膽提出質疑,通過師生之間交流探討獲得“真理”。
隨著歷史學科研究的不斷突破和創(chuàng)新,使歷史教材的滯后性更加明顯,特別是一些陳舊的歷史觀點和結論,已經(jīng)明顯的過時了,甚至被證明是錯誤的。學生在學習中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來分析歷史事物、判斷歷史結論,大膽地對教材的某些觀點結論提出質疑,提出自己的不同見解和主張,并引用史實加以論證或駁斥,不能盲從“權威”。
因此,對于學生的“異端”聲音,言之有理的,歷史教師就要多鼓勵和表揚,千萬不可按“常理”一棍子將其打死。對于“異端”的聲音要以寬容來對待。為了我們肩負的歷史使命,不妨多聽聽“異端”的聲音。
四、著眼長期能力培養(yǎng),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研究性學習活動
研究性學習的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終身學習的能力”。在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研究性學習與高中歷史教學整合的模式,有助于改變傳統(tǒng)的“以課堂為中心、以書本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學科能力。但是,在以往的研究性學習活動中,很多學生往往是被動接受老師教給的課題,而且學生之間對工作的分配互相推諉,有的甚至由老師動手制作,致使研究性學習流于形式。所以在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研究性學習的同時,教師也要深入到學生當中,以合作者的身份參與探究活動,并在必要時幫助學生排除一些探究的障礙,以便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調動學生探尋未知事物的主動性,激發(fā)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欲望,提高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
五、架設知識橋梁,調動學生思維。
要使學生真正學好歷史,提高教學質量必須借助知識橋梁,調動學生思維,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歷史。
結論性內(nèi)容較多,這是歷史學科的一大特點。部分老師認為歷史課沒有什么內(nèi)容好講,只須向學生灌輸結論,他們記住該記的內(nèi)容就行了。其實高中歷史課的教學不僅要讓學生認識教材上的結論,而且要使之理解、學會運用所學知識初步分析歷史問題,老師們要充當學生與知識之間的媒介,幫助學生架設通向教材的結論的橋梁,使他們更好地掌握歷史知識,培養(yǎng)歷史思維。
總之,在中學歷史教學中開展探究性學習和教學活動是時代的需求,是新的課程改革的要求。作為歷史教師,必須順應時代要求,大膽創(chuàng)新,與時俱進,從思想上轉變教育觀念,不斷探索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思路,并始終把它貫穿到教育的全過程,落實到教學的每一環(huán)節(jié)上,以利于最大限度地調動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其自主創(chuàng)新實踐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黃蘊霖.改進歷史教學策略,實現(xiàn)素質教育目標[J].新課程(下),20ll(3).
[2]楊靜.新課程理念下的高中歷史教學探討[J].學周干U,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