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光裕
摘要:新課改對初中歷史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在教學時應逐步實現(xiàn)由“教師主體”向“學生主體”的傾斜,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掌握學習步伐,自主、智慧地進行探究性學習。新課改的這種要求與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在理念上實現(xiàn)了完美契合,遙相呼應。在初中歷史課中,借助陶行知“教學做合一”思想來開展教學,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文章立足陶行知“教學做合一”思想,探究初中歷史教學的策略。
關鍵詞:陶行知 教學做合一 初中歷史 教學策略
陶行知先生是十分具有影響力的教育家,其生活教育理論一經(jīng)推出,便在教育界引起了巨大的反響,而“教學做合一”更是重要的教育方法論。以往的初中歷史課堂受傳統(tǒng)教學法影響,慣以“滿堂灌”“一言堂”制約學生的積極性與創(chuàng)造力,導致學生時常被動接受,缺乏主動互動、探索意識。“教學做合一”思想巧妙規(guī)避了這種弊端,讓歷史課堂煥發(fā)生機,閃爍自由、互動、探索之光芒。
一、陶行知“教學做合一”思想
“教學做合一”思想是陶行知在1925年首次提出來的,這一教育思想的內(nèi)涵十分豐富,具體而言,可從三個層次來闡釋:第一,生活教育理念。陶行知認為,生活是學習與創(chuàng)造的本源,任何學習活動都必須在生活中進行,在生活情境中展開。教育與生活是不可分割的,教師的教要聯(lián)系生活,學生的學要借助生活,學到的知識也要指導生活實踐。第二,哲學性的方法論?!敖虒W做合一”是具有實踐性的方法論,它注重因材施教,發(fā)展個性,拒絕一刀切,要體現(xiàn)針對性。要讓每一個層次學生學有所獲,繼而指導其生活與學習實踐。第三,“教學做合一”體現(xiàn)“做”。這一思想的落腳點是做,它強調(diào),教師的教、學生的學要與實踐性的“做”聯(lián)系起來,也就是說,教學過程要體現(xiàn)學生積極的做、積極的實踐?!敖虒W做合一”思想與傳統(tǒng)的“滿堂灌”背道而馳,它具有生活性、師生雙邊互動性、實踐探索性以及創(chuàng)造性等,能更好地指引歷史課堂教學。
二、借助“教學做合一”思想開展初中歷史教學的策略
1.歷史教學應關注生活,打造生活化課堂
歷史學科的知識性與故事性較強,它是一門與生活聯(lián)系十分緊密的學科,所以,在課堂上關注生活,進行生活化教學其實不難。“教學做合一”思想倡導,課堂應體現(xiàn)生活,讓學生從生活中尋找靈感,用生活化方式吸引學生。無論是在歷史課導入,還是正常的授課環(huán)節(jié),都要滲透生活化思想。這里以導入課來進行具體說明。
例如,在《漢通西域與絲綢之路》的課堂導入中,教師可以我國 “一帶一路”的和平友誼之路來導入,如:“同學們,你們知道‘一帶一路’嗎?這是一條什么樣的道路?它的寓意是什么?它與我們現(xiàn)在將要學到的絲綢之路有哪些相似之處呢?”這樣的生活化引導有效激活了學生的思維,讓學生不再等待著被動獲取知識,而是躍躍欲試,想要主動去了解,主動去探索。再如,在《燦爛的青銅文明》的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可用PPT為學生呈現(xiàn)河南安陽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介紹安陽殷墟的甲骨文、青銅器、玉器、王陵等重要文化遺產(chǎn),讓學生對課文學習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繼而想去探索、鑒賞、學習。
2.巧用智慧教學法,打造師生雙邊互動課堂
“教學做合一”思想的“做”具有一定的指向性意義,它意在讓學生動起來,無論是思想上,還是行為上都要“動起來”。這種“動”,不是學生自己毫無目的性的“動”,而是在教師指引和組織下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即“教”與“學”的雙邊性互動。因此,教師在歷史課堂上,要善于運用智慧教學法,打造互動性課堂。問答誘導互動法、主題討論法、因材施教法等能實現(xiàn)教師與全體學生,乃至單個學生的巧妙互動。例如,在《收復新疆》教學中,教師可在學到“左宗棠收復新疆”時首先呈現(xiàn)一首關于新疆的詩,詩歌的內(nèi)容歌頌了左宗棠收復新疆,并治理邊疆的歷史事實,贊頌意義非常強。教師呈現(xiàn)詩歌后,可用問題引導學生,如:“詩歌的內(nèi)容是什么?左宗棠為何要收復新疆?他是如何收復新疆的?”待學生回答后,教師要對學生的回答及時評價、總結,并引入相關知識,與學生實現(xiàn)巧妙互動。
3.依托小組合作探究,實踐“教學做合一”
“教學做合一”中的“做”需要一定的實踐性教學方法來支撐,小組合作探究秉承了這一思想精髓,讓學生在動手實踐、探索創(chuàng)新中解決問題,學習新知。小組合作探究可在課上進行,也可在課下進行。首先說課堂上的小組合作探究。例如,在《新文化運動和中國共產(chǎn)黨的成立》教學中,教師可先為學生呈現(xiàn)關于五四運動和中共成立的圖片、文字以及視頻資料,再現(xiàn)歷史,讓學生通過直觀感受,閱讀、探索這些歷史史料,完成以下的小組合作任務:①五四愛國運動的導火線、時間、領導者、口號分別是什么?請運用材料中與之相關的語句來闡述,并對視頻中的現(xiàn)象進行歸納。②何謂五四精神?③中共一大召開會議的內(nèi)容是什么?它的革命綱領和中心任務分別是什么?以上這些任務,對于學生之間的自主、合作、探究、創(chuàng)新具有重要的促進意義。除了課上小組合作,還可以進行課下的小組合作任務。如該節(jié)課結束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去圖書館搜索關于“五四運動”與“中共成立”相關史料,并寫一篇有理有據(jù)、主題不限的小論文。這一任務極大促進了學生的“做”,踐行了教學做合一思想。
4.重視歷史多元評價,增強學生“主角”意識
陶行知的“教學做合一”思想歸根結底是要凸顯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增強學生的“主角”意識。教師除了要在課堂活動與方法上凸顯學生的“做”,還要在歷史教學評價上“做”。因此,要重視歷史多元評價,變單一的教師評價為師生共同參與的多元歷史評價。首先,要明確評價的內(nèi)容是什么,要確保內(nèi)容的多元化。在以往的歷史評價中,針對一節(jié)課,教師只關注學生記住了多少歷史知識,即關注“學”的結果,從不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學習激情、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等這些過程性的東西。這種評價方式單一古板,弊端很大,不利于學生的全面、健康發(fā)展,也違背了“做”的思想。因此,教學評價內(nèi)容要多元化,不僅關注結果,更應關注課堂表現(xiàn)、學習習慣、學習激情、學習方法等過程性內(nèi)容。其次,要確保評價主體的多元化。由教師評價轉變?yōu)閷W生自評、同伴互評等。學生是課堂主角,理應成為評價的主角和主體。例如,針對某一位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教師可讓同桌進行評價,讓評價更客觀生動,更有意義。
綜上所述,陶行知“教學做合一”思想具有強大的教學吸引力,它具有學生主體性、因材施教性、實踐探究性等各種特點。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領悟“教學做合一”思想,打造生活化教學,并巧用教學法實現(xiàn)互動;要善于運用小組合作探究,將“做”貫徹得淋漓盡致。在“教學做合一”引導下,教師要組織多元評價,不僅實現(xiàn)學生自主敢言,更要實現(xiàn)師生互動溝通,增強學生主角意識,將過去的“一言堂”打造成“眾人言”,全面促進學生綜合歷史素養(yǎng)提升。
參考文獻
[1]吳軍. 淺談在歷史教學中如何應用陶行知的“教學做合一”[J]. 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4,11(12):168.
[2]劉明珊. 陶行知“教學做合一”思想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D].河南大學,2019.
[3]單亞萍. 淺探“教學做合一”教育思想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實施[D].魯東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