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共同犯罪 整體共犯 個體共犯
作者簡介:王悅,西北師范大學知行學院。
中圖分類號:D924.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6.121
根據我國刑法規(guī)定,共同犯罪是指兩人以上共同故意實施犯罪。犯罪停止形態(tài)是指犯罪人在直接故意犯罪過程中,因為某些特殊原因而停止犯罪行為的犯罪狀態(tài)。一般在研究共同犯罪時,主要是從其構成要件以及刑事責任角度去考慮共同犯罪問題,而在研究犯罪停止形態(tài)時,則須在單獨犯罪的基礎之上進行分析研究。那么在共同犯罪中,共犯人由于一些主客觀因素進而停止犯罪行為時,應當如何對其進行定罪量刑。因此,我們需要將理論界學說與司法實踐相結合,對共同犯罪的停止形態(tài)進行分析,以此來服務于司法實踐的發(fā)展。
我國《刑法》第25條規(guī)定,兩人以上共同故意實施犯罪為共同犯罪。在我國的刑事立法和刑法理論當中,以分工和作用相結合來對共犯人進行劃分,將共同犯罪人分為主犯、從犯、脅從犯以及教唆犯。
我國刑法規(guī)定,犯罪的完成形態(tài)通常是指犯罪既遂。共同犯罪的完成形態(tài)是指共同犯罪人所實施的犯罪行為與我國刑法所規(guī)定的基本犯罪構成相符合,其犯罪行為已經成立,犯罪狀態(tài)已經達到既遂。同時,還需要以“部分行為全部責任”的原則為基礎,以此來認定共同犯罪完成形態(tài)。因此,共同犯罪完成形態(tài)認定主要指的是在共同犯罪的過程當中,共犯人的犯罪行為達到刑法所規(guī)定的犯罪構件要求,因此參與共同犯罪的所有共犯人都按既遂論處。
(一)簡單共犯的既遂
根據我國刑法規(guī)定,簡單共犯指的是由兩人以上實施具體的犯罪行為,且犯罪行為符合犯罪構成要件,實施犯罪行為的每一個共同犯罪人都是實行犯。因此,當所有共犯當中的任何一個人的犯罪行為或者犯罪結果已經完成,則需要以“部分行為全部責任”原則為基礎,從而對所有共同犯罪人的犯罪行為按犯罪既遂處理。法律如此規(guī)定的原因在于:因為所有的犯罪行為人都參與到了犯罪實施過程當中,并且所有行為人都相互配合協作,互為補充,從而完成了整個犯罪事實。盡管在整個犯罪過程當中由于分工不同,其犯罪行為有輕有重,但是總的來說,不管共同犯罪人犯罪行為輕與重,都必須對其所犯罪行為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因此在對各共同犯罪人進行定罪量刑時,按照犯罪既遂論處。
(二)復雜共犯的既遂
復雜共犯指的是在整個犯罪過程當中,共同犯罪人進行了明確的分工,包括組織犯、教唆犯以及幫助犯等,各共同犯罪人之間互相配合,共同完成犯罪整個過程。盡管他們當中有些共同犯罪人并沒有全部參與到犯罪事實當中,但是他們共同服務于同一個犯罪目標,如果該犯罪行為成立以及產生了危害性的犯罪后果,那么所有的共同犯罪人在此次犯罪事件當中存在著因果關系,因此,都需要對該犯罪事實承擔必要的刑事責任。目前,在復雜共同犯罪當中,如果犯罪行為已經成立,那么我們可以采用“部分行為全部責任”原則,對其他共犯進行定罪量刑。在復雜共同犯罪情形之下,雖然說共同犯罪人分工不同所承擔的犯罪責任會有輕重,但是他們都是為了同一個犯罪目標而產生的犯罪行為,因此所有的共同犯罪人都需要對該犯罪結果承擔全部的刑事責任,按照犯罪既遂定罪量刑處理。除此之外,我國《刑法》第26條第3款規(guī)定:對于一些犯罪事實已經成立的組織領導犯罪集團的首要分子,必須按照集團所犯的全部罪行處罰,其次,《刑法》第26條第4款規(guī)定:如果是犯罪事實已經成立的,那么集團首要分子以外的其他主犯也必須對其所參與或組織、指揮的全部犯罪處罰。
綜上所述,部分行為全部責任原則適用于簡單共犯及復雜共犯解決犯罪既遂問題。除此之外,此項原則也可以用來解決共謀而未實行是否構成共同犯罪的問題,這個問題當中的共謀而未實行指的是犯罪行為人對犯罪預謀行為進行了參與,但是其并沒有參與到犯罪實施過程當中,從而產生的一種犯罪實行行為。對于參與到犯罪當中的其他犯罪行為人,如果其犯罪行為符合我國刑法對共謀實行犯罪所規(guī)定的全部構成要件,則可以按照刑法規(guī)定進行定罪量刑。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我們在理解“部分行為全部責任”原則時,需要對其進行細致的區(qū)分,不是說一部分人的犯罪行為后果需要全部的犯罪行為人來承擔,也不是全部犯罪行為人所承擔的刑事責任是一樣的。其次,我們還需要注意“部分行為全部責任”原則要在共同犯意的范圍之內方可實行。也就是說,當部分犯罪人在相同的犯罪意圖之下,所產生的犯罪事實應當由全部的犯罪行為人來承擔,但是如果有個別犯罪行為人超出犯罪意圖的范圍所產生的犯罪行為,則該部分刑事責任由個別犯罪人承擔。
犯罪未完成形態(tài)指的是在犯罪過程當中,由于受到主客觀原因影響從而停止犯罪行為,間接導致犯罪事實沒有形成的一種形態(tài)。犯罪未完成形態(tài)包括犯罪預備、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等內容。如果將犯罪的未完成形態(tài)放在單獨犯罪的情形之下,是比較容易確定犯罪形態(tài)的,但是,如果將其處在共同犯罪情形之下,便不容易分辨其犯罪形態(tài)。
(一)共同犯罪中的犯罪預備
犯罪預備是指犯罪行為人已經提前準備好了犯罪工具以及創(chuàng)造好了犯罪條件,但是由于某些原因而意外停止了犯罪行為,從而沒有著手實施犯罪的一種犯罪形態(tài)。但是在犯罪預備過程當中,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共同犯罪當中的任何一人產生了犯罪實行行為,那么受到共同犯罪整體性的影響,犯罪預備問題也將不復存在。與此同時,共同犯罪中的犯罪預備其主要指的是所有的共同犯罪人員都沒有著手實施犯罪,但是已經形成了犯罪預備形態(tài),因此所有的犯罪共同人都要按預備犯定罪量刑。
(二)共同犯罪中的犯罪未遂
犯罪未遂指的是犯罪行為人在實施犯罪行為過程當中,由于受到意志之外的因素影響,從而沒有完成全部犯罪行為的一種形態(tài)。因此我們可以以“部分行為全部責任”原則為依據,如果部分共同犯罪人的犯罪行為已經構成犯罪事實,即所有的共同犯罪人都要承擔刑事責任。因此,我們可以總結出其共同犯罪未遂的含義主要指的是共同犯罪人當中的主犯已經產生了犯罪實行行為,但是由于一些原因并沒有完成全部的犯罪事實,根據其原則,從而對全體共犯人按照犯罪未遂定罪量刑。甲乙兩人準備去銀行搶劫,但是在中途被警察抓獲,即為共同犯罪預備。其次,當兩人共同入室盜竊,但是并沒有搜刮到任何的財物,這便是所說的共同犯罪未遂。結合我們上述所說的首飾店搶劫案例,我們可以得知當共同犯罪行為未遂時以及共同犯罪人主觀意識不一致時,犯罪未遂會受到兩方面因素的影響:一是犯罪人意志之外的原因,進而所產生的犯罪未遂,而另一種則是由于受到主觀意識影響。因此對于不同的犯罪人就會產生不同的犯罪形態(tài)。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共同犯罪的停止形態(tài)指的是在犯罪過程當中,共同犯罪人的犯罪形態(tài)。
(三)共同犯罪的犯罪中止
共同犯罪根據分工的不同,可以分為兩類,分別為簡單共犯和復雜共犯。因此我們可以把共同犯罪的中止分為整體共犯中止和個體共犯中止。其中整體共犯指的是在整個犯罪過程當中,所有的共同犯人都是實行犯。其次,共同實行犯罪的中止主要存在以下兩種情形當中:
第一,是在犯罪過程當中,所有的共犯自動放棄了犯罪行為,從而阻止了犯罪結果的發(fā)生,這便是所說的犯罪中止。
第二,是指在犯罪過程當中部分實行犯自動放棄犯罪行為,并且還及時阻止了其他人的犯罪行為,從而有效避免了犯罪結果的發(fā)生,其中,阻止他人實施犯罪行為的為中止犯,被阻止的人為未遂犯。但是如果在這個犯罪過程當中,一部分的犯罪者中止了自己的犯罪行為,但是另一部分的犯罪者仍然導致了犯罪行為的發(fā)生,那么,犯罪中止是無法成立的,并且還需要按照“部分行為全部責任”原則對其定罪量刑。
個體共犯的犯罪中止主要是指共同犯罪人之間存在組織犯、實行犯、教唆犯、幫助犯的分工情況下中止問題。在個體共犯的犯罪中止當中,犯罪中止成立也分為兩種情況:
第一,主要是正犯實行犯罪中止,也就是說在犯罪過程當中,正犯中止自己的犯罪行為則可使犯罪中止成立,從而影響其他人犯罪未遂。
第二,主要指的是教唆犯幫助犯的中止行為。但是對于教唆犯幫助犯的中止犯罪行為,還存在一定的異議,他們指出只有教唆犯幫助犯能夠有效的阻止正犯的犯罪行為,從而防止犯罪事實的成立以及犯罪結果的發(fā)生,則可以使其犯罪中止并且犯罪中止成立。但是,如果教唆犯和幫助犯,是阻止自己的行為,并沒有阻止其他共同犯罪人的行為,而且導致最終犯罪行為既遂的,那么該中止是不成立的。
綜上所述,共同犯罪中止的理論雖然得到了學術界大部分人的支持,但是對于該理論還存在一定的爭議。例如,在共同犯罪人當中有一部分人自動中止犯罪行為,但是并沒有阻止其他人進行犯罪,從而導致其他人構成了犯罪既遂。那么該中止則既不能阻止犯罪中止,也不能阻止犯罪既遂的成立。提出該質疑的理由是在犯罪過程當中,只要構成犯罪既遂,那么全體都應按既遂進行處理,這與刑法當中的主客觀相統(tǒng)一的原則背離,而且由于其打擊面過寬,因此會不利于實踐中犯罪的中止。因此有關學者開始提出了“脫離共犯關系說”,在我國這一說法稱作共同犯罪中因果關系的切斷。其主要是說在犯罪事實成立之前,如果有一部分人已經中止了犯罪行為,那么該犯罪事實所產生的犯罪后果以及犯罪行為的共同犯罪人無任何的因果關系。因此也無須對既遂的犯罪后果承擔法律責任。
當然,在現實生活中具體司法如何對其進行掌握,還需要結合案件的實際情況以及刑法規(guī)定進行全面的考量。
參考文獻:
[1]高銘暄,馬克昌.刑法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173-174.
[2]黃京平.刑法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163.
[3]國家司法考試中心.國家司法考試輔導用書 (第二卷)[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57.
[4]馬克昌.犯罪通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594-597.
[5]遲君輝,吳波.共同犯罪停止形態(tài)的理論厘清[J].江西公安??茖W校學報,2010(3).
[6][德]弗蘭茨·馮·李斯特.德國刑法教科書[M].徐久生,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378.
[7]馬艷萍.共同犯罪停止形態(tài)探析[J].山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4).
[8]潘虎,王瑾.論共同犯罪的停止形態(tài)[J].商品與質量-科教與法,2011(12).
[9]羅桂林.共同犯罪的停止形態(tài)[J].黃岡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2-09-04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