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國家職業(yè)教育改革的進一步深入,醫(yī)學高職教育必須順應潮流以適應社會需求,改革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教學體系勢在必行。翻轉課堂顛覆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培養(yǎng)了學生獨立思考以及運用病理知識分析和解決臨床問題的能力,是提升“病理學”課程教學效果的一種有效途徑。
關鍵詞:翻轉課堂;高職高專;病理學;教學改革
病理學是一門重要的基礎醫(yī)學課程,旨在從病因、發(fā)病機制、病理變化、結局和轉歸等方面闡述疾病的本質和發(fā)生發(fā)展的規(guī)律,從而為疾病的診治和預防提供理論基礎和實踐依據(jù)。是介于基礎醫(yī)學和臨床醫(yī)學之間的橋梁[1],在醫(yī)學教育中有著重要的地位。教學實踐活動中,病理學教學內容抽象難懂,教學多以教師為主導的傳教式授課為主,教學手段單一枯燥,加上高職高專院校學生前期基礎知識儲備欠缺,學習積極主動性不強,學習興趣低,學習態(tài)度差,授課效果往往不理想。學生無法從形態(tài)結構和功能代謝變化的角度充分理解疾病的本質,不能將病理變化與臨床表現(xiàn)聯(lián)系起來,進而出現(xiàn)厭學現(xiàn)象。以翻轉課堂為代表的新型教學模式的出現(xiàn),顛覆了以往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強調以學生為主導,培養(yǎng)其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發(fā)現(xiàn)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有效的提高了病理學的授課效果。
一、傳統(tǒng)課堂應用于醫(yī)學教育領域的利弊
(一)優(yōu)勢
傳統(tǒng)課堂主要以面對面的傳教式授課為主,教師按授課計劃,借助黑板板書、多媒體課件等輔助教學手段,根據(jù)教材內容按部就班,依序講解,學生則主要經由上課專心聽講、課后鞏固練習來掌握已學知識,最終學校按照考試成績評定學生等級。
傳統(tǒng)教學模式以“傳遞—接受”為特征,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在課堂教學中占據(jù)主導地位,對課堂教學的組織、管理與控制具有絕對的話語權,有利于學科知識的系統(tǒng)傳授。同時,教師對知識重難點的精準把控,極大的避免了學生走入學習的死角和誤區(qū),使學習更具目的性和針對性。
(二)劣勢
傳統(tǒng)課堂中以知識傳遞為主,學生是知識的存儲器,教學就是教師對學生的“單向培養(yǎng)”活動,以教定學,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存在,不利于調動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醫(yī)學教育不同于其他專業(yè),知識量大、實踐性強,要求學生有較強的自我管理及主動學習的能力,高職高專院校學生基礎知識薄弱,學習積極主動性欠缺,接受能力不強,高強度高密度的“填鴨式”教學容易讓他們感到挫敗,喪失學習的動機和成就感,從而厭學,授課效果大打折扣。
二、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起源與內涵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起源于美國,科羅拉多州的兩名化學老師Jonathan Bergmann和Aaron Sams利用視頻軟件錄制PPT并附上講解聲音為缺席的學生補課,解決了學生因為缺課而導致的學習落后的問題。而后,他們進行了更加大膽的嘗試---課堂逐漸以學生在家看視頻、聽講解為基礎,老師在課上主要進行問題輔導,或者對做實驗過程中有困難的學生提供幫助。這種新的教學模式很快受到了學生們的歡迎,在美國中小學教育中開始推廣。
美國學者Bergmann等[2]較全面地詮釋了“翻轉課堂”的內涵:翻轉既包含時間的翻轉,課后的“家庭作業(yè)”在課中完成,課中的“講課”在課前完成;同時還包含學習內容的翻轉,課前教師將相關的教學資源如視頻講座、文獻資料等發(fā)布于網(wǎng)絡,學生利用這些資源自主學習,然后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課前即完成了課中的講授過程。在課堂上,學生在已學知識基礎上,通過教師的輔導和與同伴的交流,最終解決問題。翻轉課堂對學生的學習流程進行了重構,通過調整課堂內外的時間和學習內容,將學習的決定權從教師轉移給學生,是對基于印刷術的傳統(tǒng)課堂教學結構與教學流程的徹底顛覆[3-4]。
在這種教學模式下,老師提供視頻和在線輔導,學生在課前完成自主學習;課堂內的寶貴時間,主要用于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互動,在教師的支持和同伴的幫助下,學生能夠更專注于重難點項目的學習,從而對疑難知識點獲得更深層次的理解。同時,教師也能有更多的時間與學生交流,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因材施教。
三、高職高專病理學教學中實施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可行性與必要性
病理學前承人體解剖與組織胚胎學、生理學、生物化學、醫(yī)學微生物與免疫學等基礎課程,后續(xù)診斷學、內科學、外科學、婦產科學、兒科學、傳染病學等臨床課程,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理論知識抽象枯燥、晦澀難懂,如局部血液循環(huán)障礙的發(fā)生機制、腫瘤的分化與異型性、各類型腎炎的病理變化等知識點較難理解。
(一)高職階段的學習環(huán)境特點
高職階段的教育不同于義務教育,學生們有較大的學習自主權,可支配的時間相當富余,有充分的個體獨立活動空間和充裕的課外活動時間,學習場所和學習時間上都有高度的自由性和靈活性。
隨著我國教學信息化進程的推進以及網(wǎng)絡、電子設備的普及,智慧職教云課堂、藍墨云班等線上教學平臺應運而生。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可以以這些平臺為依托,幫助學生高效率利用課余碎片化的時間,制定符合自己實際情況的學習計劃,最大程度提高學習效率。
(二)高職高專病理學教學中實施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必要性
傳統(tǒng)病理學課堂教學多采用面對面的講授式教學,授課學時長,教授內容繁多,授課地點和授課時間固定單一。教師上課往往滔滔不絕,學生多以耳聽手記為主,這種滿堂灌、填鴨式的教法帶來很多弊病。教師講的過多,他所能提供給學生獨立掌握知識,主動訓練能力的機會就越少,學生常處于被動位置,缺乏獨立思考的過程,沒有時間及時思考、消化、吸收,所學知識當然無法鞏固,也不利于學生自我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再有,講得過多,重點不突出,學生掌握不了要領,課堂氣氛也沉悶,學生容易產生疲勞。
翻轉課堂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課前,教師把相關基礎知識及新授課內容錄制成視頻發(fā)布于線上平臺,讓學生自行觀看。教學視頻可以暫停、回放,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進度和節(jié)奏有選擇性地觀看,通過觀看教學視頻、查閱資料,完成教師布置的課前預習作業(yè),思考、記錄自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教師通過云平臺大數(shù)據(jù)進行情況匯總,隨時掌控學生自主學習完成情況。課堂上,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留給學生,師-生、生-生之間展開充分的互動交流,鼓勵學生自主分析和解決問題,老師在其中起到助教、助導作用,體現(xiàn)醫(yī)學生在醫(yī)學教育中的主體地位。學生帶著問題學習,從傳統(tǒng)的“填鴨式”消極被動的學習狀態(tài)轉變成為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tài),成為學習知識的探索者與參與者。教師也不再占用寶貴的課堂時間進行“滿堂灌”,課堂上也能有更多的時間與每個學生充分交流,個性化的學習方案能幫助教師最大程度的實現(xiàn)“因材施教”。課后,學生根據(jù)自身實際情況,制定個性化學習計劃,查漏補缺,讓學生通過實踐獲得更真實有效的學習成果。這種教學模式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大大提升了病理學課堂的教學質量[5]。因此高職高專病理學教學中實施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是有必要的。
四、病理學教學中實施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可能存在的問題
翻轉課堂并非適用于所有學生。課前看視頻學新知識點,課上不講新課直接討論,翻轉課堂將教學由“教-學”模式變成了“學-教”模式,用傳統(tǒng)眼光來看,可謂是“本末倒置”。這種學習方式要求學生具有高度自覺性、自律性和主動性。首先,學生要按照自己的情況制定出符合自己的學習計劃,積極思考,發(fā)現(xiàn)問題;其次,學生要擅于提問,主動與同學及老師互動交流;最后,學生要在課后進行總結歸納,對知識盲點及時查漏補缺。翻轉課堂雖然將學習的掌控權給了學生,但是我們應該正視部分高職高專學生的學習現(xiàn)狀:自律不夠,學習主動性不強,在缺乏來自家長和老師強有力的外部督促力量時,學習效果可能大打折扣。
綜上所述,在高職高專病理學教學中實施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不僅有助于激發(fā)高職高專學生對病理學的學習興趣,還可以培養(yǎng)他們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后續(xù)的臨床實踐和科學研究打下牢固的基礎。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高職高專病理學教學中的應用值得探索。
參考文獻:
[1]李玉林.病理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2.
[2]Bergmann J,Sams A.Flip your classroom:reach every student in every class every day [J].Washington(DC):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2012:112.
[3]陳禹,郝嘉南,許冬明,等.“翻轉課堂”引入人體解剖學教學的可行性分析[J].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2015(3):83-84.
[4]謝春苗.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新課程研究,2014(14):60-62.
[5]張新明,何文濤,李振云.基于QQ群+Tablet PC的翻轉課堂[J].電化教育研究,2013(8):68-72.
作者簡介:金嵐(1992-),女,漢族,湖南澧縣人,本科,助教,常德職業(yè)技術學院醫(yī)學系病理教研室專任教師,研究方向:病理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