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摘 要] 初中學生思想比較活躍,但缺少穩(wěn)定性,很容易情緒化。教師利用多種教學應對策略,對學生展開多種形式的心理干預,勢必能夠給學生帶來更多的心理觸動,使其形成嶄新的學習動力。教師深度發(fā)掘教材,創(chuàng)設豐富體驗機會,展開多種形式的訓練活動,都能夠給學生帶來心理沖擊,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關鍵詞] 初中;道德與法治;心理教育
初中生正處于身心成長的關鍵期,由于多種客觀因素的共同制約,很容易出現一些心理問題,造成一些不必要的生活學習障礙。“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師要正視學科教學的實踐需要,明確學科教學的目標追求,不失時機地引入心理健康教育內容,促使學生盡快走出心理陰霾,以更飽滿的心態(tài)投入生活學習之中。
一、“道德與法治”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應試教育的大行其道,農村中存在的留守兒童現象,家長對孩子的嬌生慣養(yǎng)……這些現實情況的普遍存在,都是學生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直接原因。作為教師,不能為學生改變其生活中的不良環(huán)境,只能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援助,讓學生順利度過人生關鍵期。為贏得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動權,教師需要與包括家長在內的社會力量形成教育合力,這樣才能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的學習契機。
二、“道德與法治”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深潛教材,發(fā)掘心理教育因素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有豐富的案例,這些內容大多與學生生活有關聯點。教師要深潛教材之中,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和發(fā)掘,找到一些適合的案例信息,引導學生展開深度思考,讓學生形成心理觸動,從而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如教學“道德與法治”部編教材七年級下冊《品出情感的韻味》時,教師為學生設計一個“憶一憶”活動:“回顧你的生活成長經歷,讓你體驗深刻的情感有哪些?請針對教師的設問展開深入思考,并積極參與發(fā)言活動?!苯處煱l(fā)現,有的學生不僅拒絕回答問題,還表現出不以為然的樣子。教師隨即調整了教學方向,轉換了討論話題:“班級要進行班干部選舉,你打算推薦自己,還是推薦他人?如果班主任親自舉薦你,你打算怎么辦呢?”學生開始熱議時,教師深入學生中,與先前拒絕回答問題的學生進行對話交流,這個學生迅速調整了情緒,積極參與到問題討論中。
教師設計回憶性展示任務,觸動了一些學生的敏感神經,他們產生抵觸情緒,這是非常正常的反饋。教師及時調整教學方向,為學生設計了其他問題,轉移了學生的關注目標,目的是讓學生有情緒調整的機會。教師主動與學生對話交流,給予心理安慰,給學生帶來更多溫情和鼓勵。
(二)體驗教學,創(chuàng)設心理教育契機
“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有不少生活觀察和社會調查的內容,教師可結合學生生活實際,為學生設置一些體驗性學習任務,讓學生展開觀察、調查、信息搜集等學習活動,這也是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機會。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是中學生比較熟悉的生活背景,教師不妨深入展開調查,結合學生心理實際進行教學設計,讓學生深入生活,在實踐體驗中對學習生活形成正確的心理認知。
給學生創(chuàng)設生活體驗機會,教師需要充分考慮學生心理現實。如教學《共奏和諧樂章》相關內容時,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為學生設計了調查體驗任務:“如果讓你來做紀律委員,深入班級內展開一項違紀調查,你會如何操作呢?”教師發(fā)現有幾個學生根本沒有行動的意思,在課堂展示調查內容時,這幾個學生的調查內容都是瞎編的。教師專門對這幾個學生展開了調查,結果發(fā)現,這些學生都認為,調查同學違紀行為是得罪人的事。為此,教師為他們設計了一項新的調查任務:深入群體之中,進行好人好事調查,形成調查報告。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查,學生都能夠順利完成調查任務。
教師沒有對這些學生進行心理干預,而是調整了教學方向,其目的是讓學生在調查好人好事時,能夠真切感受同學的情懷,不會因為調查內容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情緒。學生有了實踐體驗機會,自然能夠獲得更多心理暗示,為心理矯治帶來更多內驅動力。
(三)創(chuàng)新訓練,鞏固心理教育成果
“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訓練設計時,教師要有創(chuàng)新意識,精選訓練內容,對訓練形式進行多重優(yōu)化處理,融入一些活性因素,以成功激活學生訓練主動性。游戲、競賽、演繹、辯論、電子作業(yè)等,都是學生喜聞樂見的訓練形式,教師針對學生心理訴求展開教學布設,不僅能夠給學生帶來愉悅,還能夠培養(yǎng)學生自信心,讓學生在實踐體驗中鞏固心理健康教育成果。
如教學《美好集體有我在》時,教師給學生布置一個現場采訪任務:“每一個同學都有為集體爭光的意識,在很多時候也都表現出強烈的集體榮譽感。根據你平時的觀察,請你對班級中典型人物進行現場采訪,讓對方談談是什么力量支撐了其積極心理?!睂W生拿到這個學習任務后,都能夠積極行動起來,選擇采訪對象,設計采訪問題,并將采訪內容記錄下來。課堂匯報階段,教師讓學生展示采訪成果,學生大都收獲滿滿。從學生表情可以看出,其心理觸動是劇烈的。為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教師給學生設計了延伸訓練任務:“課下采訪其他班級同學,看看有哪些新發(fā)現,形成采訪報告?!?/p>
教師為學生設計現場采訪任務,對學生來說是全新的學習體驗,能夠給學生帶來更多參與的興趣。教師之所以要設計這樣的訓練任務,其目的是讓更多學生以正確的心態(tài)對待集體榮譽問題。不管是采訪者還是被采訪者,都會對這個問題進行深度思考。讓學生采訪其他班級學生,這給學生提供了更多心理挑戰(zhàn)的機會,對學生心理帶來的影響自然是正能量的激發(fā)。
(四)延伸實踐,形成心理教育機制
教師有意識地延伸課堂訓練長度,讓學生結合生活經歷展開更廣泛的學習和體驗,為自己帶來多方面的心理沖擊。心理健康教育應該于無形之中實現滲透,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心理調節(jié)。這體現的是教師教學設計的智慧。
在教學《法律在我們身邊》相關內容時,教師先讓學生課前搜集一些社會案例,關涉人身權利、依法納稅、參軍服兵役、知識產權、勞動者權益等內容。課堂上,教師讓學生展示這些案例信息,經過篩選,為學生選定了教學案例,要求學生圍繞這些案例展開學習和思考。從學生搜集的案例信息可以看出,學生對未成年人保護、義務教育、家庭虐待等方面的案例展示比較少。教師針對這個現象,專門為學生展示了相關案例,并要求學生展開討論分析,對涉案人的責任義務等內容進行探究。通過討論,很多學生都能夠形成比較深刻的理解。有學生說,家長不讓孩子上學,已經違反了法律,可在很多農村地區(qū),確實有這樣的現象。也有學生說,單親家庭的孩子,常常會遭遇一些痛苦的經歷,甚至遭遇虐待,我們要對這些違法行為進行斗爭,維護我們的權利。
通過學生的討論可以發(fā)現,很多學生對關涉自己利益的案例有較強的敏感性,教師專門挑選這些案例進行重點探究,就是要給班級中的相關學生以更多支持和鼓勵,讓這些學生都能夠正確面對自己的人生,并在不斷的認知提升中看到希望,增加生活的勇氣。
教師在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時,要深潛教材,廣泛發(fā)掘,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點,為學生布置更多體驗活動,利用多種創(chuàng)新實踐訓練,對學生展開多重教育,促使學生順利接受來自不同方向的教育信息,自覺調整心理情態(tài),接受精神洗禮。
參考文獻
[1]曾林清,梁金萍.道德與法治課程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探索與實踐[J].課程教育研究,2019(21).
[2]楊兆穎.淺論心理健康教育在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滲透[J].教師教育論壇,2019(4).
[3]陳彩虹.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策略的分析——以心理教育的滲透為例[J].新課程研究,2017(8).